【原文】
下文所提到的规范、规定均参考的是《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下称《规范》)的第一部分通则,以及第四部分文化娱乐。
人民警察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存在着对继续盘问、传唤、先行拘留和拘传等强制措施混淆适用的情形。对已经确认相对人存在着违法犯罪嫌疑的,按照法律规定应当采取传唤、先行拘留或拘传等强制措施,并不辨明清楚具体情形,统统以继续盘问为由予以处置。
嘉靖初,入朝,上经筵讲学疏,谓圣学以求仁为要。已,复上疏言:『陛下初政,渐不克终。左右近侍争以声色异教蛊惑上心。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亟请亲贤远奸,穷理讲学,以隆太平之业。』又疏言日讲不宜停止,报闻。明年进侍读,复疏言:『一二年间,天变地震,山崩川涌,人饥相食,殆无虚月,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译文】
①孔底淤积厚度不大于10 cm;②含砂量不大于10%,黏度不大于30s;③密度不大于1.05 g/cm3。
嘉靖初年,进入朝廷做官,陈奏经筵讲学疏,认为圣学要把求仁作为根本。不久,又上书道:『陛下刚刚临朝处理政事,不能坚持到最后。身边亲近的侍从争相用声色邪教来迷惑陛下的心志。大臣林俊、孙交等人因不能守护治国安邦之法,很多人辞官而去,实在令人寒心。切望陛下亲贤人、远奸佞,穷究事物之理,讲求学问,以兴盛太平的大业。』又上疏说不应停止每日的经筵讲学,上报皇帝。第二年,出仕侍读一职。又上书说:『近一二年间,天象巨变、大地震动,山石崩塌、河川汹涌,饥荒不断,人自相食,几乎没有哪个月不是这样的。圣人不会等到艰难困苦之时才去听取贤者的意见,明医不会因病人病情严重而停用恢复元气的药。陛下应广求能阐明先王之道的人,(让其)每日服侍在文华殿(为陛下讲学),以益于圣人学说的发扬光大。』
背 景
博学广识成一家,传道授业为师范;
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在全国各地创办书院近40所,弟子多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促进了明代心学的发展与繁荣。湛若水的主要门生有吕怀、洪觉山、唐枢、何迁、蒋信、冯从吾等。
哥白尼所担心的灾难终于降临到布鲁诺的头上。在阴森的宗教法庭上,红衣大主教罗伯特·贝拉赫曼(三十年后他还审判了伽利略)主持对布鲁诺的审判。空荡荡的教堂,一张长桌子,几枝残烛。罗伯特和几个陪审隐在桌后,几乎看不清他们的身形。 烛光中那几只蓝绿的眼睛,令人想起半夜里在田野上遇见的恶狼。
赞湛若水
湛若水在广东境内广设书院扶持后学,有力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4月20日在广州病逝。著有《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乐经传》、《圣学格物通》、《心性图说》、《白沙诗教解注》等,有《甘泉集》传世。其事迹见于《明史》、《广东通志》、《增城县志》等。
捐资助学定章程,行善立德播杏坛。
湛若水(公元1466年—1560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广州府增城县(今广州市增城区)人,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湛若水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后赴新会县拜名儒陈献章为师,学识大为长进,深得陈的赏识,因而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参加会试,中进士第二名,先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侍读。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
蔡亚龙
体认天理成一派苦心孤诣兴文教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蔡亚龙
湛若水(公元1466年—1560年),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书法家,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广州府增城县(今广州市增城区)人。弘治年间中进士,先后被授职编修、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等官,最高历官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湛若水在直接继承白沙先生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体认于心,即心学也”、“随处体认天理”等心学主张,渐成理学一大门派,被誉为甘泉学派,与王守仁的阳明学说并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在全国各地主持讲学,其在大江南北收徒多达数千人,世人称他“无日不授徒,无日不讲学”。他还先后创办书院近40所,仅在广东一省就创建了西樵山云谷书院,增城明诚书院,罗浮朱明洞甘泉精舍、独冈书院,广州东部的天关书院、莲洞书院、龙潭书院等。湛若水有关书院教育的精神及其实践,为明代的书院教育确立了较为完善的规范,促进了明代中后期书院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大科训规》
《大科训规》是湛若水制定的书院管理章程,包括《大科训规序》、《叙规》、《训规图》、《大科书堂训》四个部分,共计六十条,全文约六千字。《大科训规》从德业、学业和举业三大方面针对诸生可能面临的困惑进行训导,详细讲解了进德修业程序、日用伦常准则、读书内容和方法、书院生活基本准则、对科举所持态度等问题,蕴含着湛若水的核心教育理念。如,他在强调“立志”时言“诸生为学,必先立志,如作室者,先固其基址乃可”,以盖房子先要打地基的通俗比喻来告诫诸生立志的重要性。又如,他十分重视学生智与德的齐头并进,劝谕诸生在躬耕学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要重视良好品德的养成,提出“求道于人伦”的做法,即在日常的人伦间体认天理,这就要求学生平素务必要孝敬父母、关爱朋友。
捐资助学
为维持学院的正常运营,以及保障贫苦学子的生活,湛若水在其创立的书院中广置赡田和仓廪,时人便记述“先生以学为己任,所至之地,咸有精舍、赡田以馆谷来学”。而购置这些资产的经费除了社会力量和地方官府捐助之外,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湛若水私人钱包。湛若水虽位居高位俸禄丰厚,但其生活一向节俭,几乎将其积蓄悉数投入书院教育。如,为创设广东莲洞书院赡田,湛若水前后开销高达1500两白银,连他自己亦感慨“吾一二十年俸入之囊罄与此矣”。湛若水的兴学善举至今为广州当地人所传颂。
总之,无论是《大科训规》劝谕教育的初心,抑或是捐资助学的苦心,湛若水在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上,已然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标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