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用电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对供电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合理规划是提高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关键所在。配电自动技术主要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技术将配电网数据、用户信息、电网结构、地理信息等诸多信息搭建起一个完整的自动化信息系统。本文对配电自动化条件下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供电;可靠性
1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和主要的供电网络相比,配电网络的很多支架结构都比较薄弱,虽然经过了多次的电力改造,但是收到变电站分布位置的限制,很多配电线路都存在供电线路过长、供电面太广的特点,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配电线路都是单电源结构,线路的开关数量不足,所以只要线路上出现一个故障,就会导致整条线路停电。下面我们就对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配电系统中的电气设备和线路在运行中可能出现不同形式的故障,影响了用户的正常用电。其次,配电系统的结构不合理,布线过程中,电缆的使用率不高,线路的供电半径过长,影响了可靠性的指标。再次,供电线路缺乏相应的维护和管理,不能及时开展状态检修,对限电的安排不尽合理,导致对于停电的故障处理能力较低,是影响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最后,配线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如果实现了自动化,那么当故障出现时,就能及时进行故障隔离操作,和手动操作相比,时间会大大缩短。当然,电网中负荷上下级的提升空间和周围的环境也是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2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用户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长期以来,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主要集中于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相比之下,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远未受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是设备和配电系统的发电系统相对集中,设备的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发电能力的停电造成的电力故障严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也越来越高。同时,区域分布网络正变得越来越完善。
配电系统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电力系统与电力供应、电力供应与分配的重要环节。由于电力生产,供应和使用的特点,同时,一旦配电系统设备故障或维护,它会导致系统的电力用户停电。绝大多数配电系统采取环设计,开环成一个径向运行模式,单一故障是比较敏感的,所以故障率也较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行,电力分配系统的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将成为电力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是保证供电质量,提高电力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提高和完善电力行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3提高配电自动化下供电可靠性的方法
3.1成立专门保障供电稳定性的组织机构
要想提高配电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就必须成立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这样才能为供电管理提供依据。相关的管理机构成立之后,可以定期对前一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到可靠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找到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管理的水平,实现科学化的管理。例如,电力部门可以召开相关的会议,对国家电力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和文件进行认真学习,明确领导小组和相关的责任人等,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的高效运作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加强供电可靠性的组织措施
首先,电力企业要加强对检修计划的管理措施,实现一条龙的服务。在检修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供电的可靠性,又要考虑到企业的生产计划。而且,在检修时需要各个单位和部门相互配合,避免因检修而出现重复停电的现象。其次,相关业务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避免出现操作失误而影响供电的可靠性。再次,加快配电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配电系统的管理水平。在配电自动化的基础之上,可以实现对故障的自动处理,缩短了解决故障处理的时间,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最后,要加强对配电设备和线路的管理,严格遵照相关的规定对电气设备和线路进行维护,实行全天值班制度,发现问题之后及时解决。重点要加强夜间的巡逻,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及时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3.3加强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措施
加强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措施有很多,首先就是要选择比较先进的设备,这是基础的技术手段。可以选择不需要使用油资源的小型化设备,最好能实现自动化的操作,这样就能节约人力资源。对于新接入的用户,可以进行相关的技术指导,对于新入网的设备,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保障设备的高性能。在选择好相关的设备之后,就需要能满足实际需求的配电结构,并用合理的接线方式接入。设备的选择和线路的接入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最基础的工作,完成之后,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行方案,最大限度的实现配电网络的自动化。
3.4加强配电自动化的规划措施
实际规划设计中,除保证在主站设计、终端设计以及继电保护等合理外,可考虑将差异化规划原则引入其中。这种差异化原则,对于配电系统主站,可将前置延伸模式用于县城中,而小型、大中型与重点城市分别进行小型主站、中型主站与大型主站的设置。对于继电保护、配电终端则需以不同供电区域为依据进行规划设计,如A+区域部分,可将全电缆供电方式引入,并在配电终端上以“三遥”为主,可使故障率得以减少,且在故障情况下能够快速恢复供电。在A类区域,也可在配电终端上以“三遥”为主,并在供电上选择绝缘导线或电缆,同时,为使线路故障率降低,应利用GPRS通道、“二遥”终端与本地保护进行结合。对于B类区域,主要将“三遥”终端配置在线路与联络开关上,其他终端以GPRS通道、“二遥”配电终端为主,有利于故障率的降低。区别于B类区域规划设计,C类区域系统规划中,要求全部以GPRS通道、“二遥”配电终端为主。在D类区域,规划过程中可在断路器应用下,采用三段式过流保护,再结合GPRS通道、“二遥”,以此使故障被切除。除此之外,实际规划过程中,要求对重要用户也需做好系统规划,可按照A+区域的方法完成规划工作。
4结语
电网作为整个电力网络的最后一个分系统,在整个电力的输送和分配中是最为基础的系统,配电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的用电质量和电力公司的服务水平。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系统强大的自动化处理能力以及网络通信能力都为配电系统自动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谭媛,李浩,侯亚坤.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No.29623:86.
[2]田星.研究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J].科技尚品,2015,No.8611:16-17.
[3]王浩鸣.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06).
[4]卫茹.低压配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估及预测[D].上海交通大学,2013(06).
论文作者:贾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可靠性论文; 系统论文; 终端论文; 线路论文; 故障论文; 电力论文; 设备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