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_赵振亚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_赵振亚

阿克苏城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新疆 843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度的加快,建筑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作为支柱性行业,建筑工程的数量增长趋势十分明显,投入建设工程一直在增加,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使建设工程的综合性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浇筑施工技术

1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特点

1.1混凝土需求量大。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形式施工的建筑体体积庞大,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需求量也大。

1.2施工条件复杂。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多应用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建设,高空施工,环境复杂;另外,限于建筑器械和技术水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更加困难。所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对工艺的要求更高,施工过程应把握全体,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分层、分段浇筑。

1.3浇筑容易产生裂缝。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水泥水化会释放大量热量,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容易扩散,内外温差增大,产生温度应力,一旦温度应力过大,超过混凝土的约束力,温度裂缝就会发生;混凝土干燥收缩也会导致裂缝现象的产生。

2 提高浇筑质量的施工技术研究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所涉及的作业工序及资源条件复杂,为保证整体工程质量达到标准以及相关作业环节高效协同并有组织地开展,应进一步规范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如何提高混凝土浇筑成型质量,笔者结合多年来的现场经验,对相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2.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否合理决定了混凝土成型的一系列指标参数,而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因其厚度大、需求强度高,更是对配合比及配合过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大体积混凝土的配比设计中,在保证得到块体高强度的条件下,还需尽可能减小块体水热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此保证混凝土的施工和易性及可泵性。

如何在大体积混凝土配置成型过程中减小水热化程度的不利影响,首先,相关施工作业人员应加强混凝土成型的监测监控,精细化材料配置、浇筑等过程的管理。其次,在混凝土配比原材料的选择方面,应选择水热化程度低的原材料,如矿渣水泥等。最后,应在配比原材料中加入适当比例的粉煤灰,从而能够保证混凝土配置后的可泵性要求达到一定的标准。

综上,为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不论是从源头控制原材料的配比度,还是加入一级粉煤灰和矿渣水泥等这类添加剂,都是为了在保证混凝土成型强度和可泵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小混凝土水热化的不利影响,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应重点管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温度裂缝预防方法

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比是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的重要措施。除此之外,对于因温度变化而造成的混凝土裂缝同样不能小觑,应该得到重点关注。

(1)正确选用配制的比例。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现场作业人员在严选砂、石级配与含泥量之外,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适合的减水剂,例如粉煤灰等。据工程现场实际的统计资料,正确选用配制比例可以极大减少水泥使用量,降低其整体的水化热,从而显著增强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与可泵性。

(2)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温度裂缝自然与温度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对混凝土的入模温度,需要现场操作人员高度重视。一般而言,在浇筑过程中,通常采取喷洒低温水或沙等手段降低其入模温度。此外,减少混凝土在途中的运送时间,延长其初凝时间至5h以上也可以起到显著作用。还有就是在浇筑时,缓慢降低作业速度,以加快其热量的蒸发,迟滞水化热最大值的出现,防止出现混凝土表层温度较高的现象。采取该措施时,还应注意将温度维持在18℃以内。

(3)选择合理拆模时间。拆模时,现场管理人员应该时刻测量、熟知其相关温度。一般情况下,侧模拆除作业应在模型内外温差低于25℃时进行。如果温差超过了25℃,则不能进行该作业,待采取措施使温差减小至25℃时,方可继续该作业。

(4)实时监控混凝土温度变化情况。在前述3种方法之外,进行浇筑时,现场管理人员还应实时监控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现场操作人员应提前将温度测量点铺设完毕,以便后续温控记录工作的进行。实时监控混凝土温度变化情况,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混凝土内外温差,并以此为依据合理指导后续工作,最终提高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2.3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通常情况下,现场操作人员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即全面分层与分段分层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浇筑,这两种浇筑的方法能够确保浇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最终实现浇筑的完整性。进行现场浇筑时,全面分层即逐级对混凝土进行浇筑,该方式在结构的平面尺寸较少的作业环境中应用较为广泛;与前者不同,在进行现场浇筑作业时,分段分层方式一般先从最下层开始,从最下层进行浇筑,在浇筑一定距离后,再进行次一层的浇筑,递进的浇筑其他各层。

3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

3.1标准化浇筑施工技术

为防止裂缝现象的产生,提高大体积混凝土质量、合理设计混凝土配比方案、标准化施工管理至关重要。浇筑施工技术是裂缝控制的主观因素,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工体条件较为复杂,混凝土需求量特别大,如何控制施工过程的水化热,防止温度变形,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要以浇筑施工的管理与控制作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管理的重点,牢固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技术要点,并因地制宜,设计出合理高效的施工方案,这是保证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同时降低施工成本的关键。标准化浇筑施工过程中,可以从以下细节入手。①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加强混凝土入模温度的控制,控制在18℃以下。为了有效降低浇筑温度,技术人员需要采用低温水以及砂表面覆盖等方法来实现;此外,缩短混凝土运输时间,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至5h以上,充分散发热量;再者,浇筑施工过程减缓浇筑速度,一则能延迟水热化峰值出现,二则增加了散热的时间,可以有效避免混凝土表面高温状况的出现。②控制拆模时间,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在混凝土拆模前进行相关温度的测量监控,控制拆模时的内部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差小于25℃。若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于25℃时,需要采取保温措施以减小温差。在浇筑施工过程中,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的动态变化极为重要。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在浇筑施工前设计好温度测定点的埋设,并推动实时监测数据的记录工作,掌握了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的动态数据就可以及时采取恰当有效的温控措施,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3.2减弱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建筑施工中,外界环境温度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外界温度直接影响混凝土入模温度,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混凝土入模温度也高,除低温水、砂表面覆盖方法外,更快速便捷低成本的方法有待开发。外界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差产生较大差异,为防止温度变形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及时掌握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灵活施工极为必要。

4 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作为现代建筑工程施工当中的新型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关人员要及时了解并全面把握浇筑技术以及产生其问题的原因,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尽可能解决问题,完善高质量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

参考文献

[1]丛小祥.浅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城市建筑,2013,04:107.

[2]倪元青.浅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价值工程,2010,36:75.

[3]杨铁瑜.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科技风,2012,06:169.

论文作者:赵振亚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_赵振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