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一季度海南经济金融运行分析_金融论文

2004年第一季度海南经济金融运行分析_金融论文

2004年一季度海南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情况论文,金融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4)05-0028-04

2004年一季度海南省经济运行保持去年快速发展势头,固定资产投资较为理性,消费行为趋于活跃,经济发展的内在协调性增强。金融平稳发展,存贷款结构调整突出,资金相对充裕,现金净回笼大幅增加,但同时也体现出金融机构赢利和防范风险方面的能力相对不足,经营效益下滑,不良贷款增多;金融经济融合度不深,贷款增长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快速发展,预期向好

我省企业和企业家的调查显示对经济发展普遍预期向好,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140.63,同比提高13.81个百分点;企业景气指数135.37,同比增长9.14个百分点。一季度,海南省完成生产总值157.26亿元,同比增长9.3%,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但在全国新一轮的经济发展热潮中,增幅却低于广东省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4个百分点。

从三大产业看,第二产业快速增长仍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5.95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0.27亿元,增长16.5%,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31.29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1.04亿元,增长8.6%。从工业增加值的GDP占比看,一季度末工业完成增加值仅占GDP的19.9%,与全国比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市场行为主导,投资趋于理性

在全国投资热潮中,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沉着、冷静和理性,增长适度。一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77亿元,同比增长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2个百分点;从三大产业投入看,增长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投资的快速增加,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方向。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4.9%,第三产业增长4%,第一产业下降26.1%。从固定资产资金来源看,企业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是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固定资产投资的市场化程度在提高。一季度,企业自筹投资资金27.3亿元,占资金来源的37.1%,同比增长69.1%。

(三)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促进消费需求启动

多年来,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为消费需求提供了资金来源,夯实了消费基础,一季度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促进消费品销售增速加快。3月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9.99元,同比增长5.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17元,增长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1亿元,增长12.8%,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增幅处在多年来的较高水平;城镇和农村增长较为均衡,分别增长12.9%和12.6%。

(四)对外贸易发展加快,进出口主体结构变化较大

2月末,全省进出口总额4.78亿美元,同比增长61.2%,其中,进口3.59亿美元,增长78.4%,继续保持近几年的增长势头;出口1.19亿美元,增长24.9%,比去年9月恢复增长初期提高22.5个百分点,比上月提高13.1个百分点。从贸易对象看,进口的主体逐渐发生变化,与欧盟、东盟的进口贸易增长较快,从欧盟的进口额为0.84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7倍;从东盟的进口额为0.35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4倍。出口主体变化更为突出,出口美国贸易额为0.26亿美元,同比增长95.6%.出口比重超过香港。

(五)食品拉动物价继续上涨

1-3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环比下降0.9%。食品消费价格上涨继续处在较高水平,带动了物价整体水平上升。一季度,食品价格上涨12.2%,环比下降1.7%;其他消费品包括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与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的价格分别下降0.4%、1.7%、0.1%、0.8%、1.2%、3%和2.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7%,环比下降0.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8%,环比上涨0.5%。

(六)工业快速发展,丰富财政税源

3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5.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8%,同比增速提高88.1个百分点。据对420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监测,1-2月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2.25%,较上年同期提高24.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97亿元,增长94.1%:亏损企业亏损额0.63亿元,减少32.5%;企业亏损面43.6%,下降5.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85090元/人,增长15.2%。

全省地方财政收入14.61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01亿元,增长14.5%;基金收入2.6亿元,增长17.6%。从税源看,企业所得税增长44.1%,增值税增长23.8%,个人所得税增长14.3%,营业税增长12.8%;电力、化工、铁矿石和水泥等工业行业税收增长尤为突出,分别增长82%、101.6%、253.8%、564.9%。

全省地方财政支出27.41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5.42亿元,增长25.3%;基金支出1.99亿元,增长49%。

(七)海外市场开发不足,旅游业发展减缓

3月末,接待过夜人数合计396.82万人次,同比增长6.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6.3个百分点,其中,海外旅游者8.77万人次,下降20.3%;国内旅游者388.05万人次,增长7.2%。旅游收入30.91亿元,增长5.6%,增幅同比下降9.5个百分点,其中,境外旅游收入1.81亿元,下降26.6%;国内旅游收入29.1亿元,增长8.6%。

二、金融运行特点

(一)各项存款强力回升

一季度以来,我省各项存款经过1月份的季节性回落和2月份的恢复增长,季度末已全面回升。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87.66亿元,比年初增加37.37亿元,同比多增4.33亿元,同比增长18.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1.企业存款季节性恢复。一季度,企业存款重复往年“回落—恢复”的规律性变化。主要原因是1、2月份包含元旦、春节两个传统节日,是企业奖金、津贴支出等资金使用较为集中的时期,而3月份企业通过贷款等各种途径筹措资金进行再生产,致使企业存款变化在一季度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存款余额346.02亿元,同比增长33.5%,比年初增加1.64亿元,其中3月份增加19.03亿元。从机构分布看,工商银行企业存款增加较多,比年初增加9.74亿元,光大银行增加5.84亿元,深圳发展银行增加1.69亿元,农村信用社增加0.42亿元,其他金融机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据调查,一季度末企业存款恢复增长主要是3月份派生存款增多,工行仅两大客户就新增派生存款3.5亿元,另一原因是企业货款陆续回笼。

2.居民储蓄存款增量放大。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9.36亿元,同比增长11.36%;比年初增加38.48亿元,同比多增3.89亿元,储蓄存款增量逐步增大。从机构看,国家银行依然是吸纳居民存款的大户,3月末,国家银行居民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31.6亿元,占全省增加领的82%,比上月增加7.8亿元;其他商业银行比年初增加2.51亿元,比上月增加0.31亿元;农村信用合作社比年初增加4.37亿元,比上月增加1.42亿元。

3.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期限结构同步调整。去年我省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今年经济发展预期趋好,加之股票市场近期预期有走强趋势,企业和居民偏好于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便于随时增加投资。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活期存款余额299.39亿元,比年初增加1.64亿元,同比多增7.18亿元;居民活期储蓄存款余额282.6亿元,比年初增加27.29亿元,同比多增5.4亿元。

在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同比多增的同时,定期存款亦同步出现同比少增。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定期存款余额46.62亿元,比年初增加1.34亿元,同比少增5.43亿元;居民定期储蓄存款余额336.76亿元,比年初增加11.19亿元,同比少增1.51亿元。如果企业、居民存款大量流向股市,必将影响银行的负债结构。

(二)宏观调控效果继续显现,贷款增长结构失衡

1.受宏观调控影响贷款增幅减缓。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87.31亿元,同比增长14.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长13.73亿元,同比少增1.65亿元,新增贷款同比下降13.7%。从机构分布看,贷款增长主要依赖政策性银行,比年初增长14.37亿元。由于政策性银行不吸收存款,不受法定准备金率提高的影响,如果剔除政策性银行增长因素,我省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比年初减少0.64亿元,其中,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下降较多,分别比年初减少8.18亿元和6.7亿元,可见我省的信贷投放受到了宏观调控的影响。

2.贷款增长不均衡。从各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的结构看,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较为均衡,流动性融资和中长期贷款均获得发展;政策性银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则侧重于中长期基本建设贷款,贷款总体表现为中长期贷款与短期流动性融资失衡。中长期贷款投放增多。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527.57亿元,同比增长23.34%;比年初增加20.24亿元,同比多增1.32亿元,贷款主要投向基本建设。

与此同时,流动性融资出现萎缩现象。一季度,我省流动性融资全面下降。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短期贷款余额296.51亿元,同比增长5.78%,增幅比去年末下降3.2个百分点;比年初减少4.99亿元,比上月减少0.96亿元。本外币票据融资余额10.92亿元,比年初减少2.33亿元。人民币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44.79亿元,比年初减少0.96亿元。从币种看,外汇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36亿元;人民币短期贷款比年初下降6.35亿元。

个人消费贷款规模扩张受阻。个人消费贷款曾经是我省信贷业务中的一个亮点,受汽车信贷险改革、部分金融机构退出该业务领域的影响,业务扩张规模有所减小。3月末,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1.73亿元,比年初减少0.23亿元,同比多减0.24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66.08亿元,比年初增加4.18亿元,同比少增1.84亿元。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新增额同比减少2.06亿元。

(三)现金交投活跃,呈现大幅净回笼

一季度,现金收支增长适度,满足了经济发展的交易需求。1-3月,全省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712.31亿元,同比增长9%;累计现金支出706.11亿元,增长8%。收支轧差净回笼6.2亿元,同比多回笼6.02亿元,是近几年现金回笼高峰。其主要原因:一是宏观调控致使货币投放减缓,现金投放相应减少。二是“两节”过后,个体户大量贷款回收资金以储蓄存款形式回流银行。1-3月,储蓄存款累计现金收入552.44亿元,累计现金支出538.05亿元,储蓄存款现金收支轧差净回笼达14.39亿元。三是商品销售、服务业现金收入大幅提高。1-3月,商品销售累计现金收入50.24亿元,同比增长33%,比去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服务业累计现金收入39.82亿元,同比增长36%,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四是科技进步致使现金使用相对减少。近几年,我省网络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银行卡用卡环境明显改善,POS机交易量明显提高。1-3月银行卡交易额5.0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8倍。

(四)剥离不良资产的处置日益困难

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共购入不良资产330.4亿元,截止3月末,已做出处理的不良资产116.6亿元,占全部购入不良资产总额的35.3%。不良资产处置过程的几个问题:一是现金回收占比小,二次处置难度大。截止3月末,处置收回资产44.1亿元,其中,现金资产21亿元,仅占处置资产的18%。二是处置进度缓慢。今年一季度仅处置2.1亿元,占购入不良资产的0.6%。三是处置成本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确认的各种损失累计达67.7亿元,占已处置资产的58%。

(五)资本售汇大幅增长致使结售汇继续呈现逆差

1-3月,全省银行结售汇总额6.62亿美元,同比增长51.1%。其中,银行结汇2.29亿美元,同比增长65.5%;银行售汇4.33亿美元,增长44.5%;银行结售汇逆差2.04亿美元,主要是资本结售汇逆差迅猛扩大。一季度资本项下结汇0.6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倍;售汇1.67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倍;逆差1.07亿美元,同比增长2.5倍。

三、经济金融运行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一)食品价格在高位上保持上涨

一季度,食品价格上涨12.2%,比全国平均上涨水平高5.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我省三分之二的粮食要靠外省调入(注:《海南日报》,2004年4月14日第2版。),同时我省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产地准入制度”,致使肉食品价格普遍上涨。物价虽属结构性上涨,但食品价格的高位运行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食品特别是粮油供需失衡的问题要及时关注并解决。

(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增长乏力

我省正处于增强经济基础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但一季度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却比年初减少5.32亿元,这种发展态势不利于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信贷扩张乏力的客观原因:一是我省宏观经济环境制约,信用环境缺失,好企业好项目相对较少,对中小企业则更难找到信贷资金的切入点;二是受宏观调控影响;三是在我省经济热潮时因过度融资而借用各自总行大量资金,背上了沉重的财务包袱;四是在某些项目的竞争上,国家开发银行有政策性优势,从某种意义上也制约着国有商业银行。受诸多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及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营销上表现为主观积吸性不足。

(三)农村经济及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缺位

一季度,我省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比年初减少4.99亿元,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对农村经济及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相对不足。从全国看,一季度农业贷款增加相对较多,而我省短期人民币农业贷款却比年初减少0.79亿元。目前,农村信用社是为广大的农村经济地区提供信贷服务的主要力量,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实力看,明显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对于中小企业,目前也面临着信贷服务缺位的可能,据调查了解,有些国有商业银行将放弃企业小额信贷服务,对小于百万元的贷款不进行受理,这意味着大部分中小企业将主要依靠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信贷支持。当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较少,难于完全承担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

(四)不良贷款有所增加,扭亏形势不容乐观

3月末,我省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6.97亿元,其中次级类贷款增长较为突出,比年初增加29.45亿元,转化为损失类贷款也较多,比年初增加11.13亿元,金融系统扭亏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不良贷款有所增加反映出我省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我省信用基础较为薄弱,长远看,不能从根源上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二是历史遗留问题较严重,据调查,有相当部分新增不良贷款是早期贷款的当期反应;三是企业效益欠佳,现金流量不足还款能力有限;四是金融机构识别和控制信贷风险能力尚待提高。

四、政策建议

(一)协调产业发展,改善食品供需关系

财政方面,通过减轻农民税负,增加适度补贴,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项目投资方面,重点组建能解决农产品产供销的项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集群化经营,解决农产品出路,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发展;金融方面,及时提供农产品生产所需资金,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档次的提高,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主动创造业务发展机会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积极培育市场、培育项目、培育客户,在发展中解决历史问题,积极创新银行经营管理机制,开创县域、农村等新的业务领域,主动创造银行业务的发展机会,在我省经济新一轮发展期中,抢占业务先机,做大信贷业务,促进我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多管齐下,完善信贷服务

通过增资扩股,提高资本充足率,提高农信社的抗风险能力和运营稳健性,在税收政策上给予适当优惠,结合产权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促进信用社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不断做强农信社,从而夯实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基础。各商业银行要根据海南经济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充分发挥县域网点的作用,增强对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同时,加快区域城市商业银行的建设,更好地为我省经济服务,增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力量。

(四)净化信贷环境,完善风险控制

信贷风险的防范依赖社会信用大环境,也离不开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首先要加快地方信用监控体系的建设,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础,不断扩充系统信息量和功能,为金融机构提供更为完整的企业信息和服务;各有关部门在我省信用体系建设的大形势中相互合作,加大对逃废债企业的惩罚力度,采取多种惩罚措施,制约失信企业的活动空间。其次是不断完善风险控制机制,严格执行风险控制流程,不让制度流于形式,从根源上防止不良贷款的非正常增长。第三是增强贷款的风险识别能力,通过交流学习、组织培训等不断提高贷款风险内部评级水平。

收稿日期:2004-04-19

标签:;  ;  ;  ;  ;  ;  ;  ;  ;  

2004年第一季度海南经济金融运行分析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