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运用系统方法 研究社会发展——全国现代系统理论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论文,系统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学术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4月初,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华南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在广州和东莞两地联合召开了全国现代系统理论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中心议题是:(1 )社会发展的一般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2)社会协调发展研究;(3)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4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会议开幕式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颜泽贤副校长主持。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乌杰教授作了专题报告。他从理论到现实,精辟地分析了人类思维范式的转换:从分析范式走向系统范式的必然与可能。认为,系统范式是一种与传统的分析范式大相径庭的全新的思想和方法。在中国改革这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中,有序分层次的改革并不意味着改革可以搞单项突破,只抓重点,不顾其他。改革的方法应当是系统方法,整体方法。系统方法是实现全面改革的必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于幼军也参加了部分讨论。他充分肯定了此次研讨会议题的重要性。并指出,“持续发展”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一个理想目标和过程。在研究中要注意结合实际,结合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寻求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度,探寻具可操作性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曾近义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可持续发展:一个新型的社会发展战略”的报告。他认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次大飞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新总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自然观的否定之否定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研讨会在东莞市常平镇和清溪镇举行时,东莞市科委主任、常平镇委书记分别向学者们介绍了东莞及常平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跨世纪的发展战略。清溪镇委书记向代表们介绍了清溪镇荣列国家级“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验镇”的情况和体会。这些来自实践的丰富材料和信息,使学者们围绕中心议题的讨论更加具体、深入和热烈。
学者们普遍体会到:系统思维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已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体现,正从理论范畴进入可操作性的战略实践。但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仍需要有一个较完善的理论解释和科学可行的发展战略模式。因此,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寻找现代系统理论与社会发展的结合与规律性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颜泽贤教授认为这首先是现代系统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它涉及到对社会系统本质、社会存在与演化的特殊规律的认识。社会系统特殊本质是人,是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是构成社会的各种系统关系。只有认识到社会系统的这种特殊性,才能保证现代系统理论应用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可行性。
浙江大学的胡皓副教授认为,可持续发展研究,迫切需要有效系统思维范式的启迪。以经典的控制论和信息论,以及耗散结构论等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基础系统思维”,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因为,其局限性的根源就在于它完全未曾考虑到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胡皓副教授提出“超系统思维”概念,强调系统只有通过与相关系统的互利合作、协同进化以此耦合成更高层次上的“超系统”,进而在该“超系统”的进化之中,获得作为组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中山大学的张华夏教授认为,耗散结构等系统理论应用于社会发展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没有考虑到人的目的性,只将人抽象为经济人。目前缺乏一种多层次的经济理论。他提出社会调控需要“三只手”:一是“市场经济”的手;二是“宏观的国家调控”的手;三是“伦理调控”的手。只有三手齐抓才能使社会协调发展。
大连理工大学的刘则渊教授分析了社会形态演变的机制。认为人类技术社会形态的演变阶段有:原始生态化社会,农牧化社会,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和高度生态化社会。并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未来社会变迁的主要趋势,面临的挑战及应采取的对策。
中国人民大学欧阳志远博士也分析了社会发展的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标准问题,并提出“绿牌”战略和“名牌”战略的融合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一大经济战略,也应成为珠江三角洲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人大的刘宗超博士提出了地球表层信息增殖概念及其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广东省社科院梁桂全副研究员认为全球正出现发展模式的大转变,正由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上。因而必须实现各方面的转变,如价值观念的更新,重新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发挥智力因素作用等。
此次会议的最大特点是学者向现实走去,理论向实践贴近,在实践中探寻现代系统理论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探寻社会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规律与现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