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毒瘤“圈子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毒瘤论文,圈子论文,文化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字塔型的管理原则,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容易产生一个不利于组织健康的毒瘤——“圈子”。
以企业为例,很多企业都存在一个“德高望重”的领导人。我们把这种人称为企业的“美猴王”。有“美猴王”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自觉或非自觉地搞企业内部的个人崇拜,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员工就像花果山上的小猴子一样,既有机会分享“美猴王”的“恩赐”,更要在形式上对“美猴王”俯首贴耳,不然的话,就是违反了企业的“规范”。在企业外部,“美猴王”更显“神通广大”,政治行为与经济行为同时并举。可以说,“美猴王”在企业内部惯用的手段是“操纵”员工。
“孤家寡人”的困境
作为一个企业的最高领导人是相当孤独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需要同事的帮助和有益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友谊的要求,需要有平等的朋友听他倾诉。可是当某个人位居企业的金字塔顶端,他就只有下属,而不再拥有同事,即使最率直和勇敢的下级也不会公平地和“美猴王”对话,领导更易面对虚假的沟通,正常沟通在这种关系面前很容易被歪曲。
金字塔型的企业结构弱化了领导与同事之间的非正式关系,堵塞了坦诚的意见反映或反馈的渠道,限制了领导和下级的关系,最终会对企业整体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
因此,位于金宇塔顶端的领导人是相当孤独的,是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这种孤家寡人的含义并不是说无人理睬领导,正相反,作为一个拥有正式权力的领导,其周围总会聚集一群人,从形式上将领导置于核心的位置。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领导总是经常能够得到来自周围人的超出一般水平的“关心”和“爱护”。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领导们难以确定在他周围的那些人的真正动机是什么。领导一般也知道其他人所汇报的事情是经过选择的,而且越是层级高的领导,得到的信息往往越是经过人们精心处理甚至策划过的。总之,下级通常只会对领导讲他们认为领导想听的话。此外,领导通常也难以知道企业中一般人所掌握和传递的非正式信息。
复杂的圈子
企业的最高领导人为了避免“孤家寡人”的困境,通常采取的对策就是在自己周围营造一个沟通氛围尽可能宽松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可以有两种规则:一是企业的制度(正式规则),即在形式上必须保证领导与下级关系正式规范的约束,如果没有这个规范,领导地位就会产生动摇,既影响领导威信,也会影响企业正常秩序;二是非正式规则,称其为“哥们儿规则”更为恰当,即在“圈子”内部成员之间必须建立一种由“哥们儿规则”约束的亲密关系。
如果将这种关系定义为一种交易的话,那么领导在交易中得到的回报是比较真实的信息、圈子内成员的信任和忠诚,以及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快乐;下级在这个交易中得到的则是领导的特殊关照、信任,以及由前两者带来的安全感。
需要引起人们重视的是进入“圈子”的“资格条件”究竟是什么。即领导根据什么标准将一些下属划入圈内,而将另一些下属划入圈外。为什么一个企业的第二把手可能不是圈内人,而司机和办公室主任往往是?根据行为科学的成员交换理论,个人特点(年龄、性别、态度、文化)与领导者相似,同时又有能力,具有外向的个性特点的人比较容易与领导建立特殊的关系。可以说,这一理论谨慎地、有限地涉及了这一类关系。其实,什么人能成为圈内人,要远远比理论所揭示的复杂,这会涉及很多历史、文化和企业特殊环境的原因。比如,现在流行的口头语“同过窗,下过乡,扛过枪……”,都是在说明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美猴王的铁哥们。
“圈子文化”对制度的侵蚀
如果在企业中存在一个围绕最高领导人的“圈子”,在圈子内部,制度与“哥们儿规则”同时发生作用,在圈子外部则只有制度起作用,这会给企业带来哪些结果?从逻辑和实践来判断,这种圈子文化如果成为企业的主流文化,就会导致企业的制度逐渐地被侵蚀。这种侵蚀制度的过程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完成。
侵蚀制度首先发生在“圈子”之内,由于“哥们儿规则”的存在,“哥们儿”之间互相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促使圈子成员追求的理想状态是维持一种融洽的大家庭气氛。在这个大家庭里,最高领导人处于家长的位置。符合“哥们儿规则”要求的领导人要待圈子成员如子弟,成员之间要讲情义,要“以和为贵”,成员要对领导忠诚。由于圈子是企业中的一个特殊系统或群体,圈子的伦理又是一种特殊主义的伦理,圈子成员对这种特殊群体的承诺要胜于对公司正规制度的承诺。在这种情况下,圈子成员将主要期望放在领导者个人身上,对诸如个人的努力、企业管理规章等制度的期望则很低。
从认同的角度来讲,圈子中的领导人和圈子本身由于在相当程度上受“哥们儿规则”的约束,因而可能与企业的制度和企业目标相抵触。在圈子利益的牵引和鼓励之下,圈子成员完全可以结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如此一来,圈子内的认同就转变为一种有效的力量,它足以对任何制度和企业目标实施有力的打击。
“圈子”从外部侵蚀制度
应该说,任何与制度相抵触的文化均可以起到侵蚀制度的作用,所以企业高层领导人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通过各种措施来维护制度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然而,由于企业高层中存在一个特殊的“圈子”,不但意味着领导人放弃了应负的重要责任,使企业的制度缺乏保障,而且意味着领导人自己首先锻造了一件侵蚀制度的武器。
企业高层的圈子文化之所以能够严重侵蚀企业的制度,主要是其严重破坏了保证企业制度健康运转的三个基本要素:承诺、认同和企业公正。
在企业中存在圈子文化的情况下,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不可能建立在公开、充分沟通、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在领导的管理实践和心态模式中,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操纵”代替了管理控制。这种“操纵”的思想经常体现在领导者的日常言行之中,“操纵”与“管理控制”不同,它在企业中只能起负作用。
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和承诺决定于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关联程度。因此,承诺的程度与在企业中的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是否公平密切相关。由于圈子文化决定了圈子内部具有制度和“哥们儿规则”两种规则的约束,圈子外部只有制度一种约束,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不公平,在员工中不可能产生高度的承诺。
对“认同”的负面影响。例如,企业中各种榜样的作用就是以认同为基础的。在企业中存在圈子文化的情况下,员工缺乏归属感,不可能将自己个人命运和企业的前途相联系。在实际中许多企业存在的,员工对企业前途的漠不关心,对企业经营状况缺乏了解,对领导层的种种非议,管理层单纯依赖工资奖金、晋升等外在报酬激励员工,领导层难以与员工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员工中存在的“干活—报酬”的普遍心态,等等,都有可能来源于圈子文化的存在。
显而易见,圈子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特殊主义,因此不可能具有大多数员工所认可的公正性,因而圈子文化可能会给企业公正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对信任、企业公民行为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