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淡漠评价,使得评价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激励、导向的功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论述:“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尝试“人性化”评价的方法,让评价成为教师的一次检验、一次关怀、一次企盼。通过人性化评价,激发小学生习作的兴趣,使孩子们爱上习作。
一、小学生习作评价存在的问题
1.教师大包大揽,付出了劳动,但效果不佳。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在作文评价中独揽大权。老师全收全改,眉批、旁注、写评语一应俱全,一人包揽,致使许多老师苦不堪言。学生接触到的只是自己的作文,有时可以接触到的顶多是同桌的或小组里二三位同学的作文,接触的面太小,互相学习的机会太少,习作的兴趣不是很高。
2.标准要求高,学生有畏难情绪,束缚了学生思维。有的教师在批改中把自己个人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用自己所喜好的文章形式、语言特点来评判不同的学生,难免把学生活跃的思维禁锢成“思维八股”,学生的个性、创造力逐步萎缩。翻开教师批改的作文本,总给人一种压抑感,等级打得普遍偏低,中、下等占大部分。其实小学生对等级评定极为敏感,常常为优秀眉开眼笑,反之则伤心失落。实行“低评价”看似严格要求,实质是消磨了学生的作文激情和信心。评语否定多于肯定,诸如“你的习作语句啰嗦,语言乏味” 等等,试问这样的评语谁愿看?孰不知如此“严格”挑剔,无视学生的闪光点,缺乏鼓励与赏识会使学生丧失了应有的作文动力。
3.以分数定调,忽略了习作过程评价。在作文评价过程中,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作文成品,以分数论英雄。在此过程中,教师无视学生隐性的习作准备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学生面对手中的作文本往往关注得更多是本子上的分数,而对老师的精批细改之处却是无意顾及。这种静态的、单一的,诊断式的作文评价往往是高效低能,教师只能落得个劳而无功。
这不仅耗时费力,难以及时反馈,也不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传统的习作评价存在着严重的“重知识、轻情感”的导向,抹杀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习作评价“人性化”方法探究
1.把握标准,不吝啬分数。作文经常得低分,这是影响学生作文积极性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师批改作文时,“分”抠得很紧,学生辛辛苦苦写了一篇作文,能得个七十分就了不起,有的学生作文甚至一学期都没有得过六十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常低分,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感,失去自信心,最终引起回避和退缩的反应,失去作文兴趣,形成畏难消极的心理。因此,教师应抛弃这种片面认识,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评分标准,认识到小学生作文只是一种练习作业,一种学习过程。要根据大纲中对不同年级的不同作文要求,按照小学生作文有个逐步提高,逐渐达标过程的规律来确定标准考虑评分。不要吝啬分数,只要达到了本年级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好作文,就要给较高的分,以帮助学生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积极性。
2.表扬强化,使后进生增强信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能够强化学生正确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的作文从整体上讲,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优秀的、符合文章要求的还比较少。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学生作文中的缺点,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作文难和怕作文的心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表扬强化的重要作用,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一项新鲜的材料……及时给予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这样不断强化使优点巩固坚持,缺点就会相应减少,不仅使学生逐渐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为写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动力。
3.讲究批评艺术,多用鼓励性评语。在作文批改中,有的教师看见一些差的作文心中就厌烦,随意给一个低分,连评语也不写。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会改正缺点,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由怕作文到厌烦作文,有的干脆拖欠不写,或胡乱抄几句应付了事。因此,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有一颗爱心,满腔热情。评语要用鼓励性语言,既要肯定点滴优点,又要诚恳地指出缺点和不足,还要介绍一些修改的具体方法。要用谈心式、讨论式的语气,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和一片爱心。事实证明,以情育人比批评效果更好。
4.习作评价尊重学生,注重差异。人是有差异的,评价的标准要有差异。习作评价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习作学习的不同要求,以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和最优发展。因此,评价的尺度要有弹性,评价的指标要有差异,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对优等生可适当严一些,对后进生可适当宽一些,使不同的孩子都能扬起信心的风帆。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根据平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分成甲、乙、丙几个层次,进行评价。学生层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因人因时制宜,以避免分层带来的负效应。更主要的是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这正是教学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手段。
习作评价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激励的过程。德国教育家安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起春风化雨的作用,让学生在习作评价中得到快乐,激发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论文作者:刘建忠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5
标签:习作论文; 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教师论文; 评语论文; 过程论文; 兴趣论文; 《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