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年龄和熟练程度对双语表征的影响_双语论文

第二语言获得的年龄和熟练程度对双语表征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表征论文,双语论文,熟练论文,程度论文,年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前言

“双语者”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或方言的人(Grosjean 1992)。双语者可分为早期双语者和晚期双语者。前者指在婴幼儿时期就已获得两种语言的人,后者指第二语言()的获得要大大晚于母语获得的人。根据双语者获得的熟练程度,还可将双语者分为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丁国盛2001)。

尽管从Paul Broca对失语症病人尸体解剖算起,人类对语言的脑功能定位已有15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至今关于的神经基础还没有一个一致的答案。其原因很多。首先,第一语言()和和第二语言()可能属于同一语系(如英语和法语),也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如汉语和英语)。语言不同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其次,实验的任务不一样(命名、听故事、翻译),加工通道不同(视觉、听觉),使用的技术不同(ERPs,PET,fMRI),呈现的刺激不同(单词、句子、短故事),加工水平不同(亚词汇、词汇、句子),关心的语言处理过程不同(音、形、义、句法),都可能影响实验的结果。此外,被试的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获得年龄和熟练程度等。

2.早期双语者和晚期双语者

年龄是影响母语获得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Krashen(1988)提出,在语言控制调节系统中,年龄对学习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语言输入、“课堂学习”、心理状态、感情系统等。从记忆的规律来讲,根据Ribot法则(Obler 1977),如果双语者先后获得两种语言,由于熟练程度不同,他(她)的大脑结构也许会不同。从认知角度看,我们可以推断,如果两种语言的获得有先有后,在的获得中会产生出不同的认知结构,如同步双语者可能获得两种语言共有的内在认知表征系统,异步双语者只能获得两种语言独立的认知表征系统。从神经机制角度来看,与早期获得和晚期获得相对应的是不同的神经功能系统,每个系统都具备一套等级不同的语言功能。

2.1 假设一:早期双语者(同步获得)与单语儿童有相同的大脑功能

从70年代起,至少有12个实验直接探讨了年龄与大脑分工的关系。它们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采用的语言也不一样,但目标都集中在处理语言所需要的大脑机制上。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Bellisle(1979)就采用双耳分听技术测试了被试所听到的单词,结果显示,被试的正确反应大多是右耳听到的单词。他们还发现4岁的英法同步双语者在处理时,他们的左脑呈现相同的活动模式,这一模式与4岁单语儿童一样。

Genesee等(1978)用双耳分听技术测量了早期和晚期英法双语者在语言辨认测试中左右脑的反应。结果发现早期双语被试的左脑神经反应时间比右脑的要短,而后期双语被试的右脑神经反应时间则短于左脑。Genesee等将这一结果解释为早期双语很可能利用左脑完成这一语言测试,而晚期双语者则用右脑完成(Kotik 1980)。

Vaid等(1979)采用斯楚普测验(Stroop Task)研究了早期与晚期英法双语者的语言处理过程。实验发现早期双语被试的反应与单语被试相同,而晚期双语被试的反应则与单语被试不同。实验还发现测试中单语及早期双语被试的左脑活动异常活跃,而后期双语被试的右脑较左脑活跃得多。

此外还有实验采用敲指法来观察早期和晚期双语者使用时的两半球活动。理论依据是,语言与敲指活动运用同一侧大脑;语言也可以影响相反一侧大脑的敲指活动。例如,在敲指活动中,左手敲错的频率越高,用右脑处理语言的可能性就越大。敲指测试法要求被试在做语言测试的同时尽快地用左手或右手指敲一下桌子。实验发现后期双语被试左右手使用频率与早期双语获得者不尽相同。早期双语被试使用右手的频率较高,而晚期双语者左右手的使用频率差不多。这一结果可以解释为两种双语者大脑分工的不同(Hynd等1980)。

从早期行为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实验支持这样一个假设:开始得越早,双语使用者的大脑分工结构就越接近单语使用者:开始得越晚,大脑结构就越不同于单语使用者;的获得时间距获得越远,在右脑处理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由于这些实验所使用的研究手段不很精确,其结果主要基于多个被试反应平均的结果,其中被试间结果的差异很大,有的结果甚至完全与假设相反(Soares et al.1981),因此难以做出明确的结论。

2.2 假设二:获得年龄越早,双语者语音越接近母语使用者

我们都知道一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分辨出母语的语音特征(Werker and Tees 1984;Cutler et al.1986,1989,1992;Kuhl et al.1992),而对在双语环境中长大的婴儿我们了解得不多。最近Bosch等(1997)认为,双语环境中婴儿的两种语音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而Culter等人(1986)提出如果婴儿不是同时暴露于两种语言环境下,就不能像加工母语一样处理了。从语音方面可以说“获得时年龄越大,口音越重,就算从3岁开始学习,不管怎样练习,专家们总能觉察到你原有的口音”(Flege et al.1995;Weber-Fox and Neville 1996;Pallier et al.1997)。

Gordon(2000)也提出儿童获得的年龄越小,语言越流畅,也越不容易有口音。他通过使用PET研究年龄效应,发现早期获得的儿童与晚期获得的儿童的脑功能是有区别的。如果儿童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听觉获得,其获得过程类似于母语获得,但是如果在12岁时才开始,其学习过程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类似。还有一些研究者从学习者的考试结果进行分析(Seliger et al.1975)。Asher等(1969)和Oyama(1976)对美国的移民学生的口音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移民时年龄越小,的水平测试成绩越高,口音越小,语言也越接近母语使用者。一般来说,成熟期获得,语音较难达到母语水平,但是词汇获得相对较容易,这与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也是相符的。

关于语音的研究虽然手段不一,但是结果较为一致,即获得越早,语音越接近母语使用者;获得越晚,口音越重。年龄较大的双语者尽管由于获得的年龄较晚,语音无法达到的程度,但是学习成绩(如词汇获得)并不一定落后于早期双语获得者。

2.3 假设三:获得年龄是导致大脑语言结构不同的重要原因

近10多年来,不少研究者采用先进的神经影像等技术试图揭示获得年龄与大脑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由Neville及其同事(Neville et al.1997;Weber-Fox and Neville 1997)通过电生理技术(事件相关电位,ERPs)进行的研究,揭示了由于获取年龄和学习策略可能导致的皮层语言结构的差异。Chee等(1999)使用fMRI研究汉-英双语者在完成中文词干补笔时的皮层激活,结果发现两种语言激活的脑区(左前额区包括额下回,辅助运动区和双侧顶枕区)是一样的。作者认为早期双语者(在6岁前获得)和晚期双语者(12岁之后获得)两种语言在大脑皮层的宏观表征区相同,而且,双语者同单语者一样存在着大脑语言功能的不对称。

总之,年龄是研究者们在获得研究中非常关注的一个因素,其理论解释有很多种,如语言关键期理论或者是Krashen的语言控制调节理论。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尚不能获得一致的结论。

3.熟练和非熟练

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少研究者采用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方法(Neville et al.1992,1997;Weber-Fox and Neville 1996;Kim et al.1997;Klein et al.1999;Chee et al.1999;Illes et al.1999;Hernandez et al.2000)探讨了获得年龄与大脑的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如Kim等(1997)的研究发现,晚期双语者的在Broca区有语言分离现象,而两者在颞叶语言区(Wernicke)激活的模式相同。也就是说,早期双语者和晚期双语者的脑部语言结构的确存在差异,而Kim将这种差异归结为双语者获得的年龄。但是其他一些研究者(Magiste 1984;Chen 1990;Frenck Mester and Prince 1997)对这一结果提出了质疑,认为早期和晚期双语获得者Broca区的功能结构不同也与晚期双语者的熟练程度有关。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双语者语言表征和神经结构的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获得的熟练程度(Mclaughlin et al.2000)。有些心理学研究指出,在获得的过程中,其大脑的语言结构会发生变化。如在学习的早期阶段,的词汇是通过同译词通达概念的,而在学习的后期则是直接通达心理词典的(Chen and Leung 1989;Chen 1990;Dufour and Kroll 1995;Kroll and Stewart 1994;Potter et al.1984)。当一个人已经很熟练时,能通达一个共同的语义系统。

Potter等(1984)曾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提出概念表征模型,即的词汇表征能够直接通达语义概念表征,并且不受熟练程度的影响。但是后来的一系列研究(Chen and Leung 1989;Kroll and Curley 1988;Kroll and Stewart 1994)发现,Potter等的结论值得进一步商榷。其中有些研究也用图片命名和单词翻译任务;但有的被试可能是的初学者,有的是非常熟练的双语者,因而结果与Potter等(1984)的结果不一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Kroll及其同事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所提出的理论。Kroll等人在一系列词图命名和翻译研究(Kroll and Curley 1988;Kroll and Sholl 1992;Kroll and Stewart 1994;Kroll et al.1997)中,考察双语者在完成这些任务时的加工速度,结果发现,双语者的语义是共同表征的,但对于不同熟练程度的双语者来说,由形式通达语义的方式不尽相同。对于熟练的双语者来说,翻译和命名都是通过概念中介(concept mediation)来实现,概念和三种输入的通道是等距的。但是对于非熟练双语者来说,两种语言的转换是通过词汇联想(word association)来实现。不熟练的双语者的实验结果符合单词联想模型的假设,而熟练的被试在完成两种任务时反应时相等,结果符合概念中介模型的假设。

Kroll,Stewart(1994)提出的双语层次模型可以看作是有关熟练程度影响语义通达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该模型认为,初学者两利语言的词汇表征之间的联系()大于熟练者,因为后者学到一定程度,就较少地依赖这条通道。另一方面,初学者在获得初期,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较弱,但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学习者的熟练程度提高,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增强(Altarriba and Mathis 1997)。

McElree等(2000)运用SAT(speed-accuracy trade-off)技术专门研究了语言的熟练程度对语义概念提取的时间进程的影响,从移居美国的移民中选取了均为俄语的三种类型的被试双语者:10名两种语言熟练程度相当的俄语-英语双语者;9名以俄语为优势者;7名以英语为优势者。结果发现,第一种类型的被试提取俄语和英语语义概念的速度一样,而后两种被试提取优势语的语义概念速度明显快于提取劣势语语义概念的速度。作者认为优势语能够直接通达语义概念信息,而劣势语不能直接通达语义概念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中提及的优势语并不是单指,而劣势语也不单指,优势语和劣势语之间可以因所处环境的变化而转换,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从劣势语变成优势语代表着的熟练程度发生了变化。McElree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随着经验的增加,它的形态表征和语义之间的连接强度会不断增加,从而可以直接获取语义信息,而对于不熟练的被试来说,他们必须依赖的形态表征为中介来获取语义信息。

最近Perani等(1998)使用PET来调查高熟练被试的脑的激活。根据获得年龄将被试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组,他们在任务中激活的脑区一样。作者认为,双语者大脑中语言表征区更多依赖的不是获得的年龄,而是语言的熟练程度。

神经影像学技术大大推动了人们对于双语者语言表征的认识,并且使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加微观的角度分析大脑的语言功能。但是根据上面的实验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出,就算使用了相同的技术、方法和实验任务,得出的结果也可能不一致。原因很多。我们在前面提到了一些,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PET和fMRI的一些局限性。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每一种语言总在大脑的某一层次上与其他语言存在着差异。而使用神经影像学技术来研究语言过程,就如同使用卫星图片来理解无线电是如何连接的,也许对于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来说,目前的分辨率还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其次,研究中使用的内容过于复杂(如听故事),往往牵扯到语言(音、形、义、句法等)的多个层次,同时激活了认知、交际和情感等方面,使得解释所获数据很难。此外fMRI和PET也各有优势和劣势,如fMRI可以研究单个被试的脑部激活情况,而PET用的是平均值;fMRI也许能发现个体存在不同的表征区,但由于个体差异有可能在平均水平上差异不显著(Perani et al.1998)。将来的研究如果综合这些技术(ERPs,fMRI,PET)以及行为实验的长处,或许能够揭示目前不为人知的有关大脑语言功能的秘密,只有改进方法我们才能对于双语者脑部语言表征的本质有更深刻的了解。

4.小结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双语者的熟练程度是决定大脑语言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熟练双语者来说,获得年龄的早晚并不造成两种语言在脑部表征不同,但是熟练程度和获得年龄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目前还不清楚。过去关于双语者的研究认为,的熟练程度是由发展、文化以及动机等多因素决定的。然而有些研究(Krashen et al.1988)认为发展的敏感期决定了双语者的语言熟练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达到母语水平,或者儿童和成人学习策略以及内容输入不同导致语言在脑部的表征不同。究竟获得年龄与熟悉程度有怎样的联系?决定双语表征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因为以往强调学习者年龄的研究没有详细描述被试的熟练程度,所以要揭示获得年龄和熟练程度对双语表征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标签:;  ;  ;  ;  

第二语言习得年龄和熟练程度对双语表征的影响_双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