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二十世纪上半页,社会学思想传入中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以孙本文为代表的社会学学院派把把社会学看作是一门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而社会行为现象形成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地理的,生物的,心理的,文化的及社会的内容,但各种因素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孙本文是综合学派中一个注重文化和心理因素的代表人物。
关键词:综合学派;文化;心理
二十世纪的中国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无论是外敌入侵还是社会动荡,都为中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改革还是发动革命?一系列思想问题函待解决。早期洋务运动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同时也推进了西方思想潮流的涌入。近期社会学思想也传入中国。中国早期社会学派有三大学派:以陶孟和和李景汉为代表的“社会调查学派”,以吴文藻和费孝通为代表的“社会调查学派”,以孙本文为代表的“社会学学院派”。社会学学院派下又有四个分支,分别是孙本文的“文化综合学派” 、以陈达为代表的“”人口学派、以杨开道为代表的“农村社会学研究”、以潘光旦为代表的“优生学研究”。综合学派中的大多数人把社会学看作是一门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而社会行为现象形成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地理的,生物的,心理的,文化的及社会的内容,但各种因素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孙本文就是综合学派中一个注重文化和心理因素的代表人物。
一、早期教育影响孙本文社会学思想
孙本文被称为综合学派的集大成者,那么他对社会学的探索究竟是怎么样的?而想要全面而又细致的研究孙本文的社会学思想,必须先从他的早期教育着手。周晓虹把孙本文的一生化为三个阶段。从四岁开始启蒙,13岁接受新式教育,直到北大哲学系毕业后28岁那年考取公费留学,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旧学和新学的学习为他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固的基础。1921——1949年,是孙本文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其中1921——1926年这五年的留学经历是他的学术思想形成的主要时期。无论是在芝加哥大学学习的帕克的“集体心理”、范黎庶的“高级心理学”和“社会态度”,还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所学习的吉丁斯和奥格本的思想,这些学习都对孙本文后期理论构建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发现,这些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重视心理和文化的因素。第三个阶段从1949年开始到1979年结束。无论世事如何,孙本文在社会学界发挥余热。
二、积极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制度化建设
学术建制对一个学科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在1926年到1949年的20多年里,他积极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制度化建设。1928年,孙本文为留美回国的吴景超接风洗尘,邀请上海各大学社会学教授作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与吴景超、吴泽霖、应成一等人发起成立“东南社会学会”。10月学会成立,并出版会刊《社会学刊》。1929年,他联袂许仕廉、陶孟和、陈达、刘强,在原有东南社会学会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社会学社并担任第一任正理事。1930年,中国社会学社在上海成立,《社会学刊》也改为中国社会学刊会刊。期间,孙本文发起倡议,联络同行,做了大量工作。“始终以阐明社会理论为职志”,他不敢懈怠。
无论如何,社会学社的建立将全国绝大部分社会学者联系起来,加强了个人与个人,学校与学校,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不仅促进了社会学的传播发展,也加强各地区的交流学习。大批治学严谨的社会学家在教学、研究、实地调查中实事求是,详细分析我国社会学发展状态,把握当前形势,深入研究,深入调研,获取了大量真实详细的资料,写成书籍报告。不仅传播了社会学思想,也描述、解释了社会现象,为解决社会问题,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建设社会学理论体系
从哥伦比亚大学到纽约大约,再到芝加哥大学,孙本文在美国的五年学习生涯深刻地影响了他对社会学的认识。吉丁斯认为,各个个体会因共同的刺激、联想、暗示、模仿等发生相同的情感,即“同类意识”,这是社会学研究的中心。同类意识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社会是由同类意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群。同类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它使一切社会组织、社会团结和合作、社会适应和进步成为可能。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个人,通过个人来透视社会,通过同类意识来透视社会心和社会协调的行动。这种观点实际上把一切社会现象都视为心理的现象。孙本文认为,影响人类“满足需要与解除侵迫之智能之进步与否”的诸种因素中,尤为重要者,莫过于文化要素。文化者,人类心力所造作以调试于环境之产物也。人类造文化,积文化,传文化,而即用文化,行文化,于是人类不能离文化,于是文化为人类社会之一种势力,一种支配之势力。认为文化是人口现象的基本因素,人口发展的状况,须视文化的状况而定。他综合国内外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综合学派的社会学体系,即从社会整体的观点、结合的观点、有机的观点、演进的观点综合观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行为。孙本文从重视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发展到重视心理社会学的研究,由表及里,深入研究社会学。社会化是个人成长中的重要部分。社会化的顺利完成,建立起个人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成为合格社会成员做准备。另外,个人社会化过程伴其一生。文化对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从客观文化方面还是主观心理方面,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国家要想进步,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的素质,而要提高国民素质,首先要了解国民态度。进而推进对国民思想素质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孙本文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知识分子,他振臂高呼,“人应爱群,人应爱国,出于理所当然”。为了实现社会学中国化,他洒下来辛劳的汗水,一步一个脚印,不忘初心。虽然他的理论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敬佩,尤其是他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当代中国,青年学者应该立足实际,沿着前辈的路,把中国社会学发扬光大。
参考书籍:
[1]鞠春萍,孙本文社会建设思想述评,[J],学习与实践,2008,(8);124-129。
[2]孙本文,社会学原理,[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246。
[3]吴文藻,论社会学中国化,[M],台湾,商务印书馆,2010。
[4]周晓红,孙本文与20世纪上半页的中国社会学,[J],社会学研究,2012,(3);1-23。
论文作者:蔡秋琳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7月总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
标签:社会学论文; 社会论文; 文化论文; 学派论文; 中国论文; 思想论文; 心理论文; 《成长读本》2018年7月总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