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财务特征与融资模式_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财务特征及其融资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融资论文,特征论文,财务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29(2009)-03-0058-07

高等教育兼有私人品和公共品的性质,因此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以及所面临的投资风险就必须由社会和私人共同承担。[1]单纯强调“高等教育产业化”,将高等教育完全推向个人;或者单纯强调“高等教育公共化”,将高等教育完全推向公共财政,都是错误的。本文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财务特征以及融资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创新的融资模式以解决目前高等教育费用不足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析

参加高等教育被看作是提升私人人力资本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2]私人参加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经济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参加高等教育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隐性成本是指机会成本,假定没有参加高等教育,在学这段时间从事其他行业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

1.高等教育显性成本

高等教育的显性成本主要包括参加高等教育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以及生活费等。中国高等教育进行教育改革之前完全是免费教育,1985年个人高等教育学费支出涨到200元,1995年涨到800元,2005年再涨到5000元,近20年的时间里上涨了25倍。最近,由国家教育部官员调查的数据是: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计算(包括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一个大学生本科4年,相当于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普通农民家庭13.6年的纯收入,一个贫困县农民35年的纯收入。当然改革开放20年物价水平也有了明显的上涨,这样的比较可能放大了增长的速度,但是国民收入的同比增长十分有限,在1994-2004年的10年间,国民收入增长了不到4倍,而大学的学费却增长了10倍。[3]

参加高等教育所需费用的支付能力只有在基本的日常生活消费得到保障以后才能实现。由“恩格尔法则”,随着个人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日常生活的消费支出在总收入的比例会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而下降。此时教育方面消费的支出才能够变为现实。以中国西部广大贫困地区为例,其恩格尔系数接近于1,家庭收入基本全部用于日常生产消费支出。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参加高等教育消费,必将使得短期的生活状况恶化。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支出的增长远远高于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参加高等教育的昂贵成本远远超过了个人的支付能力,参加高等教育逐渐变得奢侈。由于教育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造成在不考虑外部资助的情况下,参加高等教育肯定会在短期加剧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

2.高等教育隐性成本

高等教育的隐性成本指的是机会成本。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是指若不参加高等教育,而选择进行工作所获得的最大收益。根据2001年暑假上海财经大学400名大学生对8000余名就业者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工龄在1~4年的样本调查,绝大部分工作4年总收入在3.5(月工资700元左右)至5.5万元(月工资1000元左右)之间。[4]也就是说,参加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从收益上讲大约相当于学费(2.8万元)的1.5~2倍。机会成本越高,选择高等教育的人就越少,尤其是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是很高的西部地区。当接受教育达到一定水平时,就面临着是工作挣钱还是继续深造的选择。如果机会成本比较高,选择参加工作,把知识真正转换为财富是理性的选择。这一点从农村的高中升学率低于城镇,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率高于大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率的差距可以得到证明。在进行选择时,机会成本是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如图1所示,高等教育的边际成本MC(·)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参与高等教育的层次越高,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就会越高。例如,本科教育每年的学费支出在6000左右,研究生教育每年的学费支出在20000左右,而MBA、EMBA等职业高等教育收费更高。高等教育的边际成本表现为递增的特征。

图1 教育的边际成本曲线

二、高等教育的收益与风险分析

高等教育的收益反映了参加高等教育所获得的成果,同时按照收益-风险匹配原则,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风险。以下分别进行分析。

1.高等教育的收益分析

高等教育的收益分为两个方面——私人收益和社会公共收益。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是指个人通过参加高等教育获得的教育成果以及因参加高等教育而增加的经济收入的总和。高等教育的社会公共收益是指社会公众参加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的正外溢效应,表现在社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等。其中,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又具体包括消费收益和投资收益两方面。

(1)消费收益。个人消费高等教育服务,通过参加高等教育提高了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升了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在精神方面获得享受和满足,充实了个人生活。高等教育的消费性收益和看电影、听报告类似,都是满足了个人精神方面的需求。

(2)投资收益。个人把参加高等教育作为提升未来现金流的手段,希望通过高等教育获得专业知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成为“知本家”,用知识创造财富。高等教育正是因为能够对于其参与者产生生产性积累,这种积累将来能够提供各种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将来的收入、个人的经营能力、家庭活动能力以及满足将来消费的能力,所以高等教育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

如图2所示,高等教育的私人总收益(·)会随着个人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私人边际收益(·)则随着个人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递减。例如,本科学历所带来的教育投资收益远高于高中学历所带来的教育投资收益,而硕士学历所带来的教育投资收益只是略高于本科学历。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符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高等教育的社会公共总收益(·)也随着个人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社会公共边际收益(·)则随着个人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递减,高等教育的社会公共总收益同样符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如图2所示。

图2 教育的私人和社会公共收益曲线

通过考虑教育的公共外溢性程度,可以确定私人总收益(·)和社会公共总收益(·)的数量关系。在接受教育初期,教育的公共外溢性明显,于是此时教育的社会公共收益将大于私人收益。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教育所带来的私人收益逐渐增加,而社会公共外溢性则逐渐下降,在一定的受教育年限以后,私人收益大于社会公共收益。高等教育所对应的受教育年限就是在私人收益大于社会公共收益范围内。

2.高等教育的风险分析

由于参加高等教育从投入到产出具有一定的时滞,同时高等教育的接受主体也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这就使得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风险,其风险来自六个方面。

(1)经济周期风险。这种风险来自于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一般遵循着衰退—萧条—复苏—繁荣—衰退……而不断变化。[5]经济形势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就业形势。[6]而高等教育从入学到毕业一般需要4~7年的时间。就业时的经济形势很难在提前判断,因此就业形势具有和经济周期一样的波动性。若在经济衰退时期就业会比较困难。经济周期风险属于社会系统风险。

(2)收益预期风险。参加高等教育的决策主要由预期收益来决定;而预期收益主要参考高等教育决策时的社会平均收益来估计,这种估计和就业时的真实平均收益存在很大的偏差。根据北京大学研究生就业取向调查显示[7],在被访的800名在读研究生中,期望薪酬水平,有50%的同学选择了6000元以上的收入,而这个水平高于现在的真实的平均收入水平。

(3)专业选择风险。在选择专业方面,大多具有从众心理,高等教育决策时通常会选择社会公认的“时髦专业”,并不能够很理智地预见到未来的行业需求。[8]由于人才培养具有时间滞后性,就业时一些热门专业供给过剩,同时冷门专业供给不足,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

(4)人才分配不均风险。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大学生的数量与中国13亿人口相比还是占相当小的比率(不到6%),一方面在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供给量严重过剩;一方面在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大学生供给量又绝对不足。劳动力的制度性市场分割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9]

(5)教学质量风险。高等教育质量在逐渐缩水。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连续进行扩招,1998-2004年,招生人数从108万增至447万,如此快速的增长,使得我们有理由担忧,高等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证。[10]明显的事实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从能力到薪水与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严重缩水。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学校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在短期得不到快速、优质扩充。高等教育质量存在下降风险。

(6)道德风险。大学文凭是高等教育程度的标志,而获得大学文凭存在着道德风险。由于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一旦进入大学校园,虽然有学分的压力,但是几乎没有因为学习成绩或论文不合格而无法正常毕业的大学生,目前的高等教育缺乏必要的激励相容机制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这样缩水的高等教育,使得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大减,而这样的结果必将在就业的薪水中反映出来。

三、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模型分析

以上高等教育的成本、收益以及风险理论分析明确了高等教育受益者包括私人和社会公共两方面,参加高等教育的风险包括个人差异风险和社会系统风险,同时高等教育成本超出目前人们的支付能力。高等教育的成本理论上必然要采用私人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模式。下面就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进行具体模型分析。

如图 3所示,设私人受教育的总收益为(t),其中t是受教育年限,(·)′>0,(·)″<0,则私人受教育的边际收益为(t),(·)>0,(·)′<0。设私人受教育的社会公共总收益为(t),T(·)′>0,(·)″<0,则私人受教育的社会边际收益为(t),(·)>0,(·)′<0。考虑将受教育的费用看作是接受教育的成本,设接受教育的总成本为TC(t),边际成本为MC(t),教育成本也是受教育年限t的函数,受教育年限越高其边际成本就会越高,因此MC(·)>0,MC(·)′>0。设社会公共分担的教育成本为Z,则个人的利润函数为π=+Z-TC。

图3 教育的成本-收益均衡分析

(1)当Z=0时,即社会公共不分担私人教育成本,完全依靠个人支付教育费用,则根据利润函数一阶条件有=MC,均衡点在点F。此时个人所愿意接受的受教育年限只有OX。则教育的私人收益为AX、社会公共收益为BX,但是社会公共收益源于私人教育的的外溢性。在个人均衡点F,>MC,此时并没有达到社会公共福利的最大化,存在一定效率损失,有帕雷托改进的可能。

(2)当Z>0时,即社会公共和私人共同分担教育费用,则根据利润函数一阶条件有+Z′=MC。当Z′=时,达到社会公共所愿意分担的最大费用。于是+M=MC,均衡点在点E,此时个人所愿意接受的受教育年限为OY,比之前多了XY部分。教育的私人收益CY>AX、社会公共收益为DY>BX,社会福利水平由于政府的介入而得到提高,提升了经济效率。此时私人为教育支付的费用,即私人总成本为曲边三角形OXF的面积,政府所分担的教育费用为曲边梯形XYEF的面积。即为教育成本私人和公共所分担的比例。

影响教育成本公私分担比例的因素:一是MC的变化。当MC变得陡峭时,将变小。α因为随着均衡的受教育年限下降,其教育中的公共性比例会大于私人性,社会公共必然需要分担更多的教育成本。二是的变化。当变大时,α将变小。因为社会公共边际收益增大体现了社会外溢效应的增加,社会公共需要分担更多的教育成本。三是的变化。当变小时,α将变小。因为私人边际收益下降导致其意愿支付的教育成本下降。

四、中国高等教育融资模式的探讨

前文分析了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成本过高,超出了私人意愿支付的能力,需要社会公共参与其中来分担部分教育成本。目前,在中国社会公共对于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方式,主要采用国家助学贷款的形式。这种半福利性质的国家助学贷款模式,显现出融资手段单一、还款监管差以及覆盖面小等弊端,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开发新的教育融资模式,以解决高等教育费用问题。

新型高等教育融资模式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完全社会福利化;一条是完全市场商业化。所谓社会福利化就是保障每个社会公民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不因个人财务问题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社会福利化实际上是提供一种高等教育的社会保障。所谓市场商业化就是高等教育融资走完全商业贷款融资的渠道,按照所获得的收益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融资定价。这两条线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互有重合。

1.教育公积金制度

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个人居住和生命提供了保障。而对个人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则只有普及9年义务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单纯保障义务教育已经不能适合时代发展,要将教育保障制度推延到高等教育。

据统计,目前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20万人,其中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的特困大学生100多万人,高校贫困生比率达25%。另据调查,有25.5%的家庭因负担不起上大学的费用而不愿升入大学。中国贫困大学生人数和比率皆呈迅速增长趋势。对于高等教育费用的筹集,单纯依靠慈善机构、助学贷款只是杯水车薪,开发教育金融社会保障产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一套完整的体制,才是解决高等教育费用、保证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根本方案。

教育公积金制度是一种解决高等教育学费问题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其具体的形式可以仿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模式,享受国家低息教育公积金贷款。教育公积金贷款实际上是助学贷款的延伸和规范。教育公积金制度流程如图4所示。教育公积金制度包括以下5个部分。

图4 教育公积金制度流程

(1)贷款前信息甄别。教育公积金制度从贷款初始就有严格的信息甄别,例如,对于考上重点大学、热门专业的学生给予全额贷款和全额的生活费用,对于重点大学一般专业的学生给予全额贷款和半额的生活费用,对于一般大学的贷款额度相应的递减。这是由于重点大学的学生,其就业找到工作偿还贷款的概率高于普通大学。

(2)学中监督。在贷款者接受高等教育时,每年根据学习成绩的优劣决定下一年贷款的额度。这是一种激励相容的机制,使得贷款者有动力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3)贷款偿还。就业后从贷款人每月所得里扣除一定的比例来偿还贷款,可以称为缴纳“教育贷款税”。教育贷款税由税务机关代扣代缴,由于个人的所得在税务机关有详细的记录,因此不会产生恶意违约。另外,这种贷款偿还的方式可以设计为累进的形式,仿照个人所得税的模式,高收入偿还贷款的比例就相应高,当所得收入低于一定水平时,就可以暂缓偿还贷款。

(4)社会保障。教育公积金制度规定“教育贷款税”,20~45岁参加工作的公民必须缴纳,其情况类似于缴纳住房公积金,采取个人和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在学期间有贷款的使用“教育贷款税”偿还贷款,没有贷款的使用“教育贷款税”作为子女教育资金的积累。在45岁后将全部教育公积金盈余返还给个人。这样扩大了教育公积金贷款的资金来源,同时为公民的子女筹划好了教育资金。

(5)扩大贷款范围。不仅可以是贫困生,任何公民只要参与高等教育都可以参加申请教育公积金贷款。参加工作的公民也可以通过申请教育公积金贷款继续深造学习,提升个人的能力。

通过建立教育公积金制度,用国家强制的保障手段,对高等教育费用进行支付,减轻了参加高等教育的经济压力,增加了贷款者的责任感。

2.发行教育彩票

发行彩票的成本低,不需还本付息,被国外誉为“第二财政”。中国现在发行的有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筹集的资金用于大众体育设施和福利设施的建设。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也可以通过发行教育彩票来成立教育基金。美国就曾发行4种彩票,协助支持建立了哈佛、耶鲁等几所大学。在中国有很深的博彩传统,通过发行教育彩票,筹建教育基金,一是每年对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教育福利奖学金;二是通过教育基金,改善高校办学设施,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为大学生提供职前教育培训,提高高等教育的实际应用性。

3.教育猎头公司

高等教育对个人来讲,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特别是在参加时不能准确预期未来的行业需求。但是如果把教育的供给和需求联系起来则能够很好地降低风险,同时也可以解决高等教育费用等问题。教育猎头公司是把教育费用市场化的一种手段。

教育猎头公司是整合企业对人才的吸纳规划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发展类似“订单农业”,按照企业需求的市场导向培养适当的人才。具体如图5所示。教育猎头公司按照企业的委托,在高校寻找合适的学生,为其支付全部学费,并要求学生掌握要求的专业技能。教育猎头公司向企业提供需要的人才,企业根据其满意程度向教育猎头公司支付猎头佣金,教育猎头公司的利润等于猎头佣金减去学费。企业和学生签订劳务合同,企业向学生支付适当的工资。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三赢”,就企业而言省去了人才招聘、搜寻的成本,获得了适当的人才;就学生而言,在学费得到支付的同时,还获得了稳定的工作;对于教育猎头公司,充分发挥了中介专业化的优势,实现了信息充分交换,并且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图5 教育猎头公司操作流程

4.结构融资

高等教育资产证券化是结构融资在教育行业上的应用。结构融资是一种商业市场化解决教育费用的手段。助学贷款时间长、风险大、流动性差且偿还期限长,和住房抵押贷款同属于消费信贷,因此可以借鉴MBS的经验实施教育贷款和助学贷款证券化,当然也可以借鉴ABS实施教育服务提供者的资产支持证券化。我国目前在实践中开展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开展了联通CDMA收费项目的证券化,可以为教育资产证券化提供参考。

教育债权从个体看,具有很大的风险,收益率很不稳定;但是教育债权从总体看,则具有周期长、收益稳定的特点,而这个特点也保证了教育债权可以进行资产证券化、打包出售。利用资产证券化这样的金融工具,扩大教育融资的渠道。当然这样的结构化的教育融资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不断深入细致的研究。

五、结语

高等教育同时具有私人性和公共性的特点,因此高等教育费用需要个人和社会公共来共同分担。中国高等教育目前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分担个人高等教育费用,进而高等教育费用对个人过于昂贵,需要开发新的教育分担付费机制来扩大教育资金的来源。相信个人、政府以及企业都参与到高等教育中,能够解决好高等教育费用问题。

标签:;  ;  ;  ;  ;  ;  ;  ;  ;  ;  ;  ;  ;  ;  

高等教育的财务特征与融资模式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