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联盟的外部治理:欧洲联盟在欧洲内外促进民主1_欧盟成员国论文

欧洲联盟的外部治理:欧洲联盟在欧洲内外促进民主1_欧盟成员国论文

欧盟的外部治理:欧盟在欧洲内外的民主促进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盟论文,民主论文,在欧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在范围广泛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欧盟事务”已经渗入欧盟成员国的日常政治中。欧盟规则深刻地影响着成员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行为体、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进程。“欧洲化”的概念强调的是成员国对“欧盟—欧洲”(EU-Europe)的不断适应,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影响力。②“欧洲化概念的核心内涵(central property)是:欧盟是成员国国内改革必要动力的直接或间接提供者。”③

水平层面的一体化④导致了欧盟地域的进一步扩大,其结果是欧盟目前已有27个成员国。欧盟向中东欧国家的扩大为欧洲化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即中东欧国家的“欧洲化”。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俱乐部的需求,加之欧盟所设置的苛刻的入盟标准,使得欧盟能够在重塑中东欧国家国内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前所未有的影响。⑤欧盟中东欧政策的特征之一是“民主条件性”(Democratic Conditionality),“为入盟进程准备政治基础和输出更多的欧盟具体规则”。⑥在东西方两大集团对抗结束之后,欧盟扩大进程注定会为中东欧国家的民主促进和巩固提供至关重要的动力。

本文将讨论欧盟外部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欧盟对与其相邻的东欧和南部地中海国家的政策。文章将评估欧盟在近邻地区(Near Abroad)促进民主的有效性。本文的“有效性”指的是“目标国家”(Target Countries)采纳欧盟规则同时使其制度化的可能性,如根据欧盟的标准改革和重塑国内制度和政治规则,或在政治实践中践行。⑦

本文的研究并不一定与研究欧盟对外治理的学生们经常研究的“古典”问题(“classical”themes)相一致,如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或欧盟共同商业政策等等。欧盟的外部治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指的是欧盟与第三国之间的关系,聚焦于欧盟政体多层属性的影响、欧盟政体对外关系的影响以及成员国和非成员国政策和制度的“欧洲化”。⑧

本文首先考察欧盟东扩背景下“民主条件性”的有效性。然后,在更广泛的欧洲范围内进行上述分析,并将重点指向欧盟的邻国政策。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理论分析工具解释欧盟扩大背景下“条件性”的成功和失败,从而探讨欧盟的东部和南部邻国政策中“民主条件性”的有效性问题。

二 欧盟扩大和中东欧国家的民主改革

冷战结束以后,欧盟中东欧政策的核心特征是推动和支持中东欧国家的国内民主改革。中东欧国家的“欧洲化”意味着欧盟可以将自身的宪政规则(constitutive political rules)输出到中东欧国家。⑨欧盟认为,上述宪政规则,诸如自由、民主、法治、人权保护等,是国际政治共同体的规定性特征(defining features)。1993年欧洲理事会规定,愿意加入欧盟的国家必须符合由上述规则所确定的标准(哥本哈根标准)。“政治条件性”战略在促进潜在入盟国家进行国内民主改革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政治条件性”的目的是推动候选国进行政治变革,也就是民主改革以及巩固民主,通过入盟的条件性使得候选国逐渐实施欧盟的规则。欧盟的“政治条件性”建立在“回馈计划”(Reward-Scheme)的基础之上:如果候选国实行了欧盟所设置的规则,最终将获得成员国资格的回报。⑩施美尔芬尼希(Schimmelfennig)及其合作者们的研究已经证明,欧盟政治条件性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欧盟给予回报的大小、国内改革成本的大小以及欧盟回报的公信力。因此,中东欧国家的民主改革只有在满足这三方面条件的情况下才最有可能取得成功。

与成员国资格相联系的高物质利益,使得那些转型国家不得不在政治上顺从欧盟的标准。(11)缺乏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只有在进行国内民主改革所获得的回报具有足够吸引力,能够弥补国内权力损失的成本,即“欧盟成员国资格能够带来重大利益,如融入欧洲大市场、享受欧盟的农业和地区补助政策等,才可能接受国内权力和自主性的损失。”(12)而且,为了使目标国家能够成功地踏上政治改革之路,成员国资格的回报必须具有公信力。土耳其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虽然目前土耳其的入盟谈判仍然很不确定,但是1999年确定其候选国地位的欧盟决议对土耳其国内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土耳其政府对于国内民主和人权改革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13)总之,可预期的入盟前景,“以及国内满足国际条件的低成本,分别是促进中东欧国家民主的必要前提;上述两个方面的同时存在是促进中东欧国家民主的充分前提。相反,如果欧盟不能以提供成员国资格作为回报,……或者目标国家国内适应成本过高,则目标国家就不会遵守欧盟的规则。”

目标国家进行调整的成本与其国内政党结构密切关联。当目标国家的执政党具有改革思维并且支持西方一体化时,政治条件性将可能奏效。在自由派政党执政的情况下,早回报——如物质援助——会加强改革力量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提高目标国家与欧洲一体化的利益攸关性”,可以使目标国家产生实施欧盟规则的路径依赖,进一步促进其与欧盟的友好关系。(14)相反,如果中东欧国家的执政党是反自由党派,他们依靠威权统治维持他们在国内的权力,则政治条件性很难发挥影响力。(15)

对于中东欧国家——捷克、匈牙利、波兰以及斯洛文尼亚——国内的民主先驱者们来说,欧盟的政治条件性并不是其继续民主改革的必要条件。“即使没有民主条件性,这些国家也会继续民主改革的道路”。(16)在反自由派政党执政的国家,国内民主改革和民主强化(consolidation)的缺失预示着欧盟政治条件性的失效。政治条件性的失效既发生在那些强硬政权得到强化的国家(如白俄罗斯),也发生在成员国资格看起来比较遥远,或者是没有明确成员国资格前景(如乌克兰)的国家。(17)因此,欧盟政治条件性对那些尚不稳定的民主政体发挥的影响力最大。在这些国家中,具有改革思维的政党或联合政党已赢得国内选举,并已开始走上国内民主改革和巩固民主的道路,其逆转的成本也愈益高昂。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有入盟前景的国家,如果该国的自由派政党能够在某一时刻恰好及时当政,欧盟的政治条件性是很好的有效推动民主的机会。(18)鉴于欧盟对于国内民主改革的影响力与入盟前景的密切关联,那么在没有入盟前景的情况下,欧盟所发起的民主推动如何能够实现?欧洲邻国政策是一个能够说明上述问题的有趣案例,因为其在实施政治条件性时,并没有赋予目标国最终的入盟前景。

三 如何在更广泛的欧洲范围内促进民主

(一)欧洲邻国政策

最近一轮的欧盟东扩,使得欧盟与几个新的国家拥有共同边界,考虑到一些周边国家政治形势以及担忧动乱(instability)的可能性外溢,欧盟大大提高了对周边环境稳定的关注度。2004年,欧盟出台了“欧洲邻国政策”,其目标是处理扩大的欧盟与其新邻国之间的关系。(19)

欧盟对外新政策的发展始于2002年。当时,欧盟负责外交事务的高级代表索拉纳与欧盟对外关系委员会委员彭定康共同致信欧盟理事会,建议发起“大欧洲”计划,从而避免在欧洲产生新的分界线(扩大的欧盟与其邻国之间),并在欧盟内外促进稳定和繁荣。(20)2002年,在哥本哈根峰会上,欧洲理事会对这一动议表示欢迎。欧盟的欧洲邻国政策所针对的目标国家,最初主要是指东北欧国家——摩尔多瓦、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目前,南部地中海国家——埃及、约旦、以色列、黎巴嫩、利比亚、摩洛哥、巴勒斯坦、叙利亚和突尼斯等也都被包括在内。在欧盟2003年3月的“大欧洲”计划建议中,欧盟委员会的目标是:立足长远,为欧洲邻国政策建立基金,旨在促进目标国的民主、经济发展和深化贸易。2004年,欧洲邻国政策的目标国家进一步扩大,涵盖了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尽管最初的计划包括俄罗斯,但俄罗斯坚持与欧盟发展双边关系,拒绝进入欧洲的邻国政策体系。(21)

2004年5月,欧盟委员会的欧洲邻国政策战略报告具体规定了欧盟新的对外政策内容。为了促进欧盟对周边国家稳定发展的日益增加的兴趣,欧洲邻国政策为欧盟与邻国的特殊关系提供了一个框架。欧洲邻国政策所宣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繁荣和睦邻友好的周边地带——‘朋友带’——欧盟与其共享密切、和平与合作的关系”。(22)彼此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合作与伙伴关系协定,或联系协定基础上,但目标国家并不拥有入盟前景。用罗马诺·普罗迪先生的话说就是,欧洲邻国政策的伙伴国能够潜在地“与欧盟共享制度以外的一切”。(23)

在上述欧洲邻国政策所宣称的宽泛的目标之外,欧盟更为精确的目标是什么?欧盟将运用何种政策工具推动上述目标的实现?欧洲邻国政策强调通过“联合所有”(joint owership)实现彼此之间的合作。“联合所有”的概念强调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通过强力强制”。(24)欧盟与欧洲邻国政策的伙伴国共同划定具体行动计划中的改革优先领域。对于每一个目标国而言,每一项行动计划都具有指向性,主要针对那些旨在拉近与欧盟距离的具体政策领域和结构改革。尽管欧盟所有的行动计划实施一系列共同原则,但同时也会考虑伙伴国与欧盟关系的特定背景及其整体形势。2004年欧盟委员会关于欧洲邻国政策战略报告,为这些行动计划设置了以下七项目标:(1)致力于共同的价值观;(2)更加有效的战略对话;(3)内政和司法事务;(4)人员-人员(people-people)计划和机构;(5)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6)贸易和国内市场;(7)联系欧盟邻国(包括在不同政策领域内的合作,如能源、交通、环境、研究和发展领域等)。

欧盟委员会的战略报告明确宣称,欧盟是“建立在尊重人的尊严、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以及人权的基础之上”。(25)欧盟委员会进一步规定,欧盟的目标是“促进和平、推动欧盟价值观和促进人类的福祉。在发展欧盟与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的关系上,委员会报告指出,欧盟的目标是坚持和促进上述价值观”。(26)更为具体地说,欧洲邻国政策通过实施针对每一具体国家的行动计划,不仅仅致力于推动对上述价值观的认同,而且希望促进目标国家更好地实行上述价值观。“行动计划将包括旨在强化这些价值观所承诺的一些优先领域,如加强民主和法治、进行司法改革、打击腐败和有组织犯罪;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包括新闻和言论自由、少数民族和儿童的权利、男女平等、工会权益、核心的劳工标准,以及反对和预防虐待;支持市民社会的发展;以及与国际刑事法庭的合作”。(27)

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实施改革推动民主、人权和法治的目标国家,欧洲邻国政策在促进其推动和实现民主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功?欧盟是如何去推动这些类型的改革的呢?凯利(Kelley)认为,欧洲邻国政策的政治设计主要受到了欧盟扩大进程的经验启示,“它主要效仿了欧盟扩大进程中形成的关键性概念和程序”。(28)与欧盟扩大政治一样,欧洲邻国政策结合了社会化战略与条件性战略的“领域—扩张”(domain-expanding)政策。(29)在下面的部分,本文将分析欧洲邻国政策的条件性及其社会化的有效性。

(二)条件性以及适应成本

政治条件性在何种条件下对于欧洲邻国政策发挥作用?在理性选择理论的启示下,施美尔芬尼希和赛德尔迈耶(Sedelmeier)依据“结果逻辑”作出的“行为体中心外部刺激模式”(actor-centered external incentives model)认为,欧盟运用于中东欧国家的政治条件性直接对目标国的政府发挥影响力。目标国政府在欧盟所承诺的回报与国内所须调整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并计算违规成本。(30)在扩大的背景下,欧盟所提供的回报,从技术和财政援助,到赋予目标国家完全的成员国资格。而在欧洲邻国政策框架下,欧盟与各目标国之间确立的行动计划,排除了目标国成为欧盟成员国的可能,提出了“有区别的回报计划”,主要包括参与欧盟内部市场、扩大和深化政治合作范围、财政支持、支持与欧盟相似的立法以及深化贸易和经济关系等等。(31)

外部刺激模式对影响成员国在实施欧盟规则时进行利益—成本核算的四个系列因素进行了区分:欧盟所设定条件的确定性、回报的大小、威胁和承诺的公信力、适应成本的大小。(32)本部分将在欧洲邻国政策背景下依据政治条件性分析上述四要素。

(1)欧盟条件性的确定:它指的是欧盟所确定的规则和条件的明晰度和形式。具有确定性的规则指的是,它所规定的行为意义以及规则的约束力有清楚的界定。因此,欧盟设置的规则和条件的确定性将增加候选国家实施规则的可能性。(33)

但是在欧洲邻国政策中,“条件性”并没有满足上述标准。“欧盟在何种改革将获得多大的额外援助问题上,仍然相当的模糊和不确定。”早期行动计划中所论及的肯定的、客观的标准已经逐渐被更多“灵活性”的语言所取代。(34)针对每个国家的行动计划,其目标和标准设置的“具体化”明显被夸大了。行动计划中除了南部地中海国家进行政治改革的主要障碍之外,没有包含更多的具体的信息:“行动计划中陈述的目标有200项,但却没有主次之分。”(35)

(2)回报的大小:回报越高,目标国家实施欧盟规则的可能性就越大。施美尔芬尼希和赛德尔迈耶认为:“入盟的承诺与联系或援助的承诺相比更有力,欧盟对候选国家的影响力应该比对没有入盟前景国家的影响力更强。”(36)欧洲邻国政策所提供的回报是否足以平衡国内对实施欧盟规则的阻力?欧盟委员会2003年“大欧洲”通讯(“Wider Europe”Communication)指出:作为支持共有价值以及有效实施经济、政治和制度改革取得具体进步的回报,……欧盟的邻国应该从更密切的一体化前景中获益。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俄罗斯、西部独联体国家以及南部地中海国家,未来在欧洲内部市场中应该拥有一定的份额,通过进一步的一体化和自由化来促进人员、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四大自由)。”(37)欧洲邻国政策所提供的“胡萝卜”与中东欧国家最终能够获得入盟资格的最终回报相比要小得多。然而,具体到南部地中海国家,容格斯(Youngs)认为,“‘回报’的规模……很难刺激阿拉伯政府同意进行深远的改革,与行动计划所要求的质的飞跃相比,……地中海国家的热情度很低。如突尼斯这样最急切融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国家,也没有迹象表明其愿意用改善国内人权来换取融入一体化的目标。”(38)导致欧洲邻国政策与欧盟扩大政策之间吸引力出现如此大差距的原因可以总结如下:“作为对政治自由化的报偿,‘与欧盟共享制度以外的一切’,即东南欧国家的政府可能对欧盟的政策拥有表决权,也就是拥有真实的影响力,被认为是促动东南欧国家内部进行改革最有力的杠杆。”(39)

(3)条件性的公信力(Credibility of conditionality):公信力因素指的是,“欧盟在目标国不遵守规则情况下,威胁取消回报;相反,在目标国遵守规则情况下,欧盟承诺给予回报的公信力”。(40)目标国家遵守规则的前提是,这些国家确信在满足相关条件之后,欧盟能够给予相应的回报。如果欧盟不能一致、连贯地实行其回报政策,其条件性的公信力就会受到损害。“如果目标国家认为欧盟将条件性附属于其他的政治、战略或经济的考虑时,目标国家可能会期望在不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获得回报,或者是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得到回报。”(41)

从上述角度来看,欧洲邻国政策的条件性明显缺乏可信度。凯利认为欧盟在与第三国的关系中,民主条件性从来没有得到过一致的遵守:当缔约的伙伴国有不民主或违反人权的行为时,欧盟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制裁,欧盟只有在时机便利之时才会推动民主和人权议程。结果是,“欧洲邻国政策的目标国家对欧盟战略报告和行动计划的可信度大打折扣。”(42)

欧盟公信力的问题也根源于对民主和人权原则适用的不一致,这是执行1995年开始的欧盟—地中海伙伴计划时遗留下来的问题。很多地中海伙伴国家从欧盟获得了大量的财政利益,但其国内的民主和人权记录仍然令人沮丧。这使得许多其他国家开始质疑欧盟是否真的致力于帮助和促进目标国国内政治改革的努力。(43)况且,欧盟成员国之间立场的不同也会损害欧洲邻国“回报”政策的公信力。例如,容格斯认为,欧盟一些成员国认为应该明确地中海国家劳动力在欧盟内部市场中自由流动地位的可能性,而当前这种可能性正逐渐变得模糊。(44)凯利这样总结上述情形:“大量的其它入盟标准,成员国之间不同的战略和经济利益、欧盟内部对每一候选国的政策差异,抵消了条件性的可信度。当欧盟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给予改革者回报时,会导致他们对欧盟的怨恨。”(45)

(4)实施成本和拥有否决权的行为体:目标国家实施欧盟规则需要付出高额成本。实施成本由以下方面构成:例如,欧盟规则通常是由政府采纳和实施,因此这可能会对一些私人或公共行为体产生福利或权力成本。此时,“条件性”的有效性取决于政府以及其他拥有否决权的行为体之偏好。(46)实施政治条件性中核心的部分如民主、人权规则,会威胁到欧洲邻国政策目标国家政府的自主权。(47)实施民主自由规则有可能改变政治行为体之间的权力结构,权力结构的改变会威胁到现任政府以及其他既得权力机构的利益。因此,事实上,“只要遵守欧盟规则可能导致改变现有政权,或对现有政府权力构成威胁,目标政府就将不会遵守这些规则。”(48)在欧盟扩大的背景下,即使中东欧国家拥有入盟前景作为回报,政治条件性效用也发生在国内的自由民主党派通过选举临时获得执政权力之后,如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的情形即是如此。(49)制度化的民主改革以及对欧盟道路的选择,“提升了巩固民主制度的利益相关性,增加了未来的逆转成本。(50)但是,很多邻国政策的目标国家实施政治条件性的条件还不成熟。凯利在回应施美尔芬尼希的评价时认为,欧洲邻国政策的目标国家实施民主化的起点还很低,也缺乏实施民主化的重要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消除绝对贫困、国民收入匮乏、权力不平等的现象;发展教育和文化;解决国内冲突;拥有充满活力的市民社会和繁荣的市场经济”。在过去的10年中,“转型所导致的混乱和权力滥用”,使得很多欧洲邻国政策目标国家的民主和人权状况甚至出现了恶化。(51)

(三)条件性和社会化的可能性

“结果逻辑”认为,政治行为体的决策建立在对具体行动过程中成本和利益核算的基础上。建构主义的假设是,生活在高度制度化环境下的行为体,他们的行为是由具体形势、具体背景下的规则、规范以及认同等建构的。社会行为体的行为遵从的是“适宜逻辑”(logic of appropriateness)而不是“结果逻辑”。在现实环境下,“适宜逻辑”假定,如果目标国家的政府认为实施自由民主规则是合适的,就会实施。施美尔芬尼希和赛德尔迈耶指出了一系列影响欧盟规则作为“说服性力量”(persuasive power)、激发目标国家社会化以及学习效果的因素。(52)下面将依次分析这些因素。

(1)规则和进程的合法性:如果欧盟能够说服目标国家,相信欧盟规则的“适宜性”,则彼此之间应该对“好的行为”(‘good’behavior)标准拥有共识。(53)共识的形成需要规则的产生和交流过程具有合法性,同时规则本身也应该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规则产生过程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洲邻国政策目标国家的参与机会。如果规则是由欧盟单方面制订的,则目标国家会认为是对其主权的侵犯,因此不具备合法性。由于“欧洲邻国政策谈判主要建立在共享价值和平等参与的基础上,通过政府间形式共同制订行动计划”,因此目标国拥有很高程度的参与机会。(54)尽管有学者仍然质疑目标国是否对政策优先领域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55)但双方强调对话和伙伴关系的规则产生和交流过程,却已经赋予了欧洲邻国政策以合法性。(56)

规则的连贯性以及其一致性运用出现了很多问题。容格斯认为,欧盟的“人权优先领域”经常只是反应型的,有关人权的政策动议通常被用作应对发展中国家不良治理的特殊结果的工具。(57)尽管欧洲邻国政策行动计划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之上,但是每一个行动计划中的诸多目标都为不同的解释和不连贯的执行留有空间。正如本文前面对条件性和公信力所做的说明,对规则的适用的不一致降低了欧盟规则的合法性。

(2)目标国家对欧盟的认同:根据约翰斯通(Johnston)的理论,“社会影响力有赖于被影响的行为体对相关的偏好群体具有优先认同。”(58)只有目标国家对欧盟具有认同感,欧盟及其条件性才能对目标国家发挥劝服作用。在欧盟扩大与入盟的进程中,充满热情(aspiring)的新成员国认同了自由、民主、人权和法治的价值体系,因此能够共享欧盟的宪政规则(constitutive norms)。而上述情况对于欧洲邻国政策的目标国家则不一定适用,共同的认同感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条件,尤其是考虑到欧盟成员国与欧洲邻国政策目标国家在民主和人权记录上的巨大差异。“与欧盟成员国不同,大部分欧洲邻国政策目标国都有广泛的践踏人权现象,没有民主,也很贫穷。”(59)由于国内的政治精英对欧盟的宪政规则缺乏认同,旨在发挥社会影响的政策实践,如使违规者感到羞辱或孤立的政策则基本没有影响力。然而,施美尔芬尼希和赛德尔迈耶认为,“如果只有部分相关行为体被劝服,那么这些行为体虽然会努力采纳和实施欧盟规则,但是会在那些尚未被劝服的行为体的反对下而遭到失败。”(60)因此,欧盟的劝服努力应该针对所有的相关行为体。在东扩过程中,欧盟官员去候选国家进行谈判的同时,可以激发它们国内对诸如民主问题、少数民族政治问题以及人权问题的辩论。改变社会规则的信仰,也表明了对市民社会论坛以及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重视。(61)欧盟的欧洲邻国政策建立在这样的战略基础之上,即寻求与目标国国内具有改革思维的行为体的联盟。它强调在多个层面上与国内政治行为体之间的接触,以及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在社会和文化层面,欧洲邻国政策的行动计划支持人员之间和机构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项目。

这一部分的讨论证明了欧盟扩大进程中“政治条件性”完全为“结果逻辑”所驱动,而并非“适宜逻辑”。目标国家对规则的遵守和实行完全建立在政治精英们对成本和利益的核算之上,而不是规范劝服(normative persuasion)和社会化导致的结果。本文认为,在很多欧洲邻国政策国家中,尤其是那些人权和民主记录有严重问题的国家中的政治精英既不认同欧盟的宪政价值观,也不认为包含民主条件性条款的欧盟规则具有合法性。

不过,西曼斯基(Szymanski)和史密斯(Smith)认为,即使在欧盟近邻地区之外、并不拥有入盟前景的地区,民主社会化也能够最终发挥作用。为了说明上述观点,他们分析了欧盟与墨西哥2000年签署的“全球协定”,该协定是墨西哥接受的第一个明确规定了尊重民主原则和尊重人权之间的条件关系的协定。(62)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用施美尔芬尼希和赛德尔迈耶的社会学习模式可以这样解释:墨西哥政府认为欧盟正是一个:“合适的志趣小组”(aspiration group),可以分享它的集体认同、价值观和规范。(63)西曼斯基和史密斯进一步认为,墨西哥政府认同充满活力的市民社会以及对民主和人权的尊重是“第一世界”民主的标志,(64)这构成政府的“志趣小组”的重要因素。而且,自从政治条件性被注入双方之间平等的伙伴关系,而不是强权国家施行高压政治的工具以来,欧盟规则的输出进程已经推动了对欧盟规则的运用。(65)该战略被视为与美国经常使用的“强权”方式相对,由此也提高了欧盟规则及其政治条件性的合法性。自墨西哥被“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认定为自由国家,基本的公民权利和政治自由都能得到保障之后,这些发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有参与方参照一个共同的“合法性标准”、一个规范和价值观共享的体系,“规范性劝服”才能奏效。如果对合法性标准没有共同的认识,规范劝服或针对违规者的“说辞陷阱”都不会起作用。与墨西哥不同,大部分欧洲邻国政策国家都适用于上述原则。

四 结论

本文认为,非欧盟成员国按照政治条件性的要求,在其国内推行制度化民主和人权规范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对实行欧盟规范的成本一利益核算。在欧盟东扩的背景下,“最终入盟”的回报促使了中东欧国家,尤其是那些民主形势不稳定的中东欧国家开始了民主改革的道路。对于那些未来并不可能入盟的国家——大部分的欧洲邻国政策对象国都是如此,可能的回报就是普罗迪所描述的“与欧盟分享除机构以外的一切”。但是上述的回报被认为并不足以推动这些国家进行民主改革。更何况,欧盟的政治条件性本身就缺乏公信力和确定性。与欧盟政治条件性(民主、人权和法治)相关的规则在沟通和输出进程中的合法性,也会促进目标国家对欧盟规则的实施。如果目标国家对欧盟拥有认同感,社会影响也会增加政治条件性的有效性和减少国内预计的实施成本。

本文在肯定了欧盟政治条件性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国家国内条件以及欧盟规则本身特性的同时,也表明了这样的观点,即欧盟的战略本身也会影响战略条件性的有效性。本文认为,由于欧盟经常不能用一个声音说话,其民主促进的政策也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对规范、商业以及安全的关注等因素有时彼此增强,但有时候又相互牵制。(66)因此,欧盟政治条件的有效性并不仅仅取决于目标国家的国内条件以及欧盟回报的大小,还取决于欧盟多层体系内的民主促进政治。

注释:

①“欧洲邻国政策”是近年来欧盟对外关系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政策,目前国内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作者的研究方法、价值取向和主要观点在西方学者中是比较典型的,选登此文的目的是为国内欧盟政治研究提供参考,不意味着本刊同意作者的任何观点与看法。

②Andrea Lenschow,"Europeanization of Public Policy",in Jeremy Richardson ed.European Union:Power and Policy-Making,London:Routledge,2006,p.59.

③Ibid..

④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Berthold Rittberger,"Theorie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Assumptions and Hypotheses",in Jeremy Richardson ed.European Union:Power and Policy-Making,pp.73-95.

⑤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Governance by Conditionality:EU Rule Transfer to the Candidate Countri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Vol.11,No.4,2004,p.661.

⑥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Conclusions:The Impact of the EU on the Accession Countries",in 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 eds.,The Europeaniza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p.212.

⑦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Introduction:Conceptualizing the Europeaniza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in 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 eds.,The Europeaniza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p.6.

⑧See 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Wolfgang Wagner,"Preface:External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Vol.11,No.4,2004,p.658.

⑨Frank Schimmelfennig et al."The Impact of EU Political Conditionality",in 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 eds.,The Europeaniza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p.49.

(10)Ibid.

(11)Frank Schimmelfennig,"European Regional Organizations,Political Conditionality,and Democratic Transformation in Eastern Europe" ,Paper prepared for Club of Madrid,IV General Assembly,Prague,November 10-12,2005,p.3.

(12)Ibid.,p.5.

(13)Ibid.,p.7.

(14)Ibid.,p.9.

(15)Ibid,,p10.

(16)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Conclusions:The Impact of the EU on the Accession Countries",p.214.

(17)Ibid..

(18)Frank Schimmelfennig,"European Regional Organizations,Political Conditionality,and Democratic Transformation in Eastern Europe",p.11.

(19)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 Strategy Paper",COM (2004),373 Final.

(20)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Wider Europe-Neighborhood:A New Framework for Relations with our Eastern and Southern Neighbours",COM (2003),104 Final.

(21)Karen E.Smith,"The Outsiders:the 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International Affairs,Vol.81,No.4,2005.

(2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 Strategy Paper".

(23)Romano Prodi,"A Wider Europe-A Proximity Policy as the Key to Stability",Speech at the Sixth ECSA-World Conference in Brussels,2002.

(24)Michael E.Smith and Marcela Szymanski,"Coherence and Conditionality in European Foreign Policy:Negotiating the EU-Mexico Global Agreement",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43,No.1,2005.

(25)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 Strategy Paper",p.12.

(26)Ibid.,p.12.

(27)Ibid.,p.13.

(28)Sandra Lavenex and Frank Schimmelfennig,"Relations with the Wider Europe",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44,2006,p.143.

(29)Judith Kelley,"New Wine in Old Wineskins:Promoting Political Reform through the New 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44,No.1,2006,p.30.

(30)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Introduction:Conceptualizing the Europeaniza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p.11.

(31)Judith Kelley,"New Wine in Old Wineskins:Promoting Political Reform through the New 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p.37.

(32)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Introduction:Conceptualizing the Europeaniza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33)Ibid.,p.12.

(34)Richard Youngs,"Ten Years of the Barcelona Process:A Model for Supporting Arab Reform?",FRIDE Working Paper,No.2,2005,p.5.

(35)Ibid.,p.6.

(36)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Introduction:Conceptualizing the Europeaniza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p.13.

(37)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Wider Europe-Neighbourhood:A New Framework for Relations with our Eastern and Southern Neighbours",p.4.

(38)Richard Youngs,"Ten Years of the Barcelona Process:A Model for Supporting Arab Reform?",p.5.

(39)Ibid.,p.6.

(40)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Introduction:Conceptualizing the Europe aniza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p.13.

(41)Ibid.,p.15.

(42)Judith Kelley,"New Wine in Old Wineskins:Promoting Political Reform through the New 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p.45.

(43)Ibid.,pp.45-46.

(44)Richard Youngs,"Ten Years of the Barcelona Process:A Model for Supporting Arab Reform?",p.6.

(45)Judith Kelley,"New Wine in Old Wineskins:Promoting Political Reform through the New 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p.35.

(46)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Introduction:Conceptualizing the Europeaniza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p.16.

(47)Ibid.,p.13.

(48)Frank Schimmelfennig,"European Neighborhood Policy:Political Conditionality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cy in Non-Candidate Neighboring Countries",Paper Prepared for the EUSA Ninth Bienn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Austin,March 31-April 2,2005,p.10.

(49)Ibid.,p.11.

(50)Ibid..

(51)Judith Kelley,"New Wine in Old Wineskins:Promoting Political Reform through the New 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pp.43-44.

(52)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Introduction:Conceptualizing the Europeniza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p.18.

(53)Alastair I.Johnston,"Treating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s Social Environment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 45,No.4,2001,p.501.

(54)Richard Youngs,"Ten Years of the Barcelona Process:A Model for Supporting Arab Reorm?",p.6.

(55)See Richard Youngs,"Ten Years of the Barcelona Process:A Model for Supporting Arab Reform?"; Marise Cremona,"The 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Legal and Institutional Isaues",CDDRL Working Paper,No.26,2004,p.7.

(56)Judith Kelley,"New Wine in Old Wineskins:Promoting Political Reform through the New 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

(57)Richard Youngs,"Normative Dynamics and Strategic Interests in the EU' s External Identy",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42,No.2,2004,p.426.

(58)Alastair I.Johnston,"Treating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s Social Environments",p.499.

(59)Judith Kelley,"New Wine in Old Wineskins:Promoting Political Reform through the New 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p.42.

(60)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Introduction:Conceptualizing the Europeaniza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p.20.

(61)Judith Kelley,"New Wine in Old Wineskins:Promoting Political Reform through the New 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p.39.

(62)Michael E.Smith and Marcela Szymanski,"Coherence and Conditionality in European Foreign Policy",p.172.

(63)Frank Schimmelfennig and Ulrich Sedelmeier,"Introduction:Conceptualizing the Europeaniza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p.19.

(64)Michael E.Smith and Marcela Szymanski,"Coherence and Conditionality in European Foreign Policy,p.185.

(65)Ibid..

(66)Richard Youngs,"The European Union and Democracy in the Arab-Muslim World",CEPS Working Paper,No.2,2002; Annette J nemann and Mich le Knodt,"The EU as an External Democracy Promoter:East and Central Europe (incl.former Soviet Union),the Mediterranean,Asia,Latin America,the Caribbean,Africa and Pacific (ACP) in Comparison",Forthcoming.

标签:;  ;  ;  ;  ;  ;  ;  

欧洲联盟的外部治理:欧洲联盟在欧洲内外促进民主1_欧盟成员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