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思维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团结论文,思维论文,高校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4-0051-004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落实好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决策部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但是如何开展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能否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途径和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缺陷分析
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由来已久,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政策以及国内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国际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破坏祖国统一,制造民族分裂,企图从根本上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一直没有间断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活动猖獗,他们组织的拉萨“3·14”、乌鲁木齐“7·5”等暴力犯罪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极大地伤害了各族人民的感情。高校大学生是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重点对象,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竭力争夺的群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帮助他们分清大是大非,与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对教育对象认识不清。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教育对象主要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而弱化对其他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或者注重对教育者本身的教育,反而轻视对受教育者(大学生)的教育。
二是对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目标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很多教育者不是很清楚。有的也许是简单地认为,民族团结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达到各民族大学生团结的目的,达到各民族大学生和平相处、合作共事共学的要求。这种认识实际上是低层次的,没有上升到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思考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其结果有可能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达到国家中各民族团结一起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
三是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教育模式。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仍停留在作报告,出板报的教育方式上,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教育模式。从某个意义上说,还具有一定的应付上级检查或汇报材料的状态上。
四是教育手段过于陈旧。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还停留在原来的教育手段上,如作报告、讲座、出宣传栏或标语等。这些教育手段从一定的意义上说,难以使受教育者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因为相当多大学生对听报告讲座的形式已经感到厌烦,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更是难以静心坐下来听,他们有的会一边听报告讲座,一边听音乐或发手机短信,或看课外书,或交头接耳在下面聊天。不是我们的教师讲得不好,而是他们从一开始就觉得听这样的报告讲座没有意思,很厌烦。
五是教育内容不明确。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可谓众多,教育部也只是针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作了规定:要求小学在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初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课程。而对于普通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是要求在民族院校开设《民族理论教育》。非民族高校面对广泛的教育内容,教育者难以明确针对本校的大学生实际应该宣传哪些内容比较适合有效。所以往往会出现,当遇到民族团结问题时才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或者到宣传月时才做一些主题的宣传。同时,在宣传教育时,往往也比较注重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或紧迫性的认识,但轻视具体内容的讲授宣传。
六是教育者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淡化。有的教育者认为,长期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本来就是一家,为何要搞什么民族团结教育,这样反倒是多此一举,而且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倒是增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狭隘的民族意识,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来说不是好事。所以在普通院校,即使是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多,也没有进行长期的民族团结教育。
七是教育的针对性不强。表现在有的高校不能从本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教育工作存在着空泛、抽象沉闷和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够,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这种过于抽象、空泛、笼统的民族团结教育只会起到口号、形式的作用。
二、创新教育思维,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
产生以上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新形势的客观原因,也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大学生)的主观原因。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创新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不断提高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应创新教育的思维对象、方向、模式、手段和趋势等方面。
(一)从弄清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性入手,实现思维对象的创新
如前所述,一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侧重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甚至是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育部和国家民族委员会所要求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要求对所有大学生都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并不是仅指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也要对汉族大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要对广大的教职工进行教育。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民族团结问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问题,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问题,而且他们今后都是社会各行业中的生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只有少数民族大学生讲民族团结,而汉族大学生轻视或破坏团结,民族团结的大好局势也是难以形成的。同时,现时期要想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政策以及国内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国际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破坏祖国统一,制造民族分裂的企图不得逞,我们必须加强国内的民族团结教育。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比较强烈,而汉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相对较淡薄。正是这一强一弱形成强烈的反差,汉族大学生就会无意识的触犯或违背民族团结。因此,如果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似乎是因为他们违背了民族团结,所以要加强教育,这样做更不利于民族团结。我们应该在各普通高校(包括民族高校)广泛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对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解,对中国多民族国情的了解。此外,要对大学生进行好民族团结教育,首要的关键的是要教育好广大教职工。通过广大教职工的“师表”作用影响教育大学生。
(二)从把握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向性入手,实现思维方向的创新
思维的方向有单向也有多向,有狭义也有广义之分。这里所说的民族团结教育思维方向指的是民族团结教育在思维方向上一方面要具有中华民族性的特征和目标,而不是低层次的具体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指的是不同的民族大学生教育的要求与方向应各有所不同。如对汉族大学生应侧重在教育其尊重少数民族人员(包括大学生)的行为习惯,风俗人情与文化等,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应侧重在教育其尊重其他民族,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其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反对民族分裂与敌对。同时对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如对藏族、维吾尔族与对其他少数民族就应有所不同。对藏族和维吾尔族应侧重在对其进行反民族分裂的教育,而对其他少数民族则侧重在对其进行发扬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良好传统的教育。当然,不管是对汉族大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方向是要引导各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三)从构建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模式入手,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思维方法。因为只有把它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重视各种因素的动态协调,才会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运行。根据系统思维理论,每个系统都有其存在或运行方式。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或分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系统的结构又决定系统的整体功能。只有结构合理的系统,才是优化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功能。但是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很多高校没有从系统论的角度去构建教育模式,大多还是采取“散打”的方式,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虽然有时也有成效,但却有形式主义的作风,没有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来抓。本人认为,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将平时渗透教育与重点教育,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由团委或学工处牵头负责,其他宣传部门、思政教学部门、各党支部等齐抓共管;同时根据各校实际,以一种教育形式为主,其他教育形式为辅,每月每学期都有活动形式及总结考核。总结考核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既可以是座谈会谈体会,也可以是演讲、辩论等方式来考核等等。但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关键是能达到教育的有效性,避免走过场。因此,构建和实施教育模式时,必须认真仔细,将该模式做大做强,做出实效。如在我院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我院针对汉族学生多,少数民族中壮族学生多,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少,而且在广西自古以来壮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长期融洽友好相处。我们教育的重点是通过我们伟大的祖国对西藏的藏族同胞、对新疆的维吾尔族同胞、对我区壮族同胞的关心和尊重,以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对壮族同胞如亲兄弟般的友谊,来教育本校大学生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观,各民族要团结友好,共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其中又主要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系列教育。如2010年上半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我们抓住这个主题,做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有以班为单位的座谈会谈民族团结教育体会,有全院的民族团结教育征文比赛,有宣传部门和各班团委出的宣传板报,有院级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等等。当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注意长期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思想,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给大学生播放各少数民族省份发展成就并召开座谈会和写心得体会作为考核方式。通过这一主题为切入点的民族团结教育,大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服务祖国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四)从探索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方式入手,实现思维手段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的解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斗争、强制的方式;一种是同一、协调的方式。采取斗争强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我们称之为“斗争思维”;而采取同一、协调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我们称之为“和合思维”,即在承认事物间存在有矛盾差别的前提下,以求事物共生、共处、共立、共达、共荣意识为指导,协调解决各种关系、各种规范的思维方式。至于一个矛盾的解决要采取何种思维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应地,民族团结教育有强硬压制、灌输的方式,也有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方式。但在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争取人心的认识过程,必须采取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在高校,强硬灌输的方式往往采取的是“听”教师在课堂讲授或礼堂、学术报告厅讲座、报告的形式,将民族团结的作用要求等硬生生的灌输给大学生,大学生则作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教学效果往往很差。因为大学生的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学习,绝大多数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简单地采取这种说教“听”讲授的方式,大学生自然会产生抵触心理,认为是“唱高调”,特别是那些狭隘“民族意识”很强的大学生抵触心理更强,教学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教育的手段必须打破“一张嘴”话民族团结的教育状况,而应该更多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取更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方法,如参观教育基地、宣传展览,看网络视频、电影、录像,举办民俗文化节,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多种教育方法配合使用,使之相得益彰。教育方法的生动、形象、直观,可以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让大学生有所思有所悟也有所行。正如俗话说的“事实胜于雄辩”。这种教育手段一方面没有让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其狭隘的“民族意识”没有被唤醒,或者原来有狭隘“民族意识”的大学生也会转化上升为中华民族的意识。
(五)从注重民族团结教育的前瞻性入手,实现思维趋势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民族团结教育必须适应甚至走在时代的前面,以引领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具有超前意识。所谓教育思维的前瞻性,也叫超前性思维。也就是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依据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民族团结状况作出科学的预测的思维形态。其实质是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预见性和洞察力。正如古语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要确立民族团结教育的前瞻性,一方面必须根据学校实际,解放思想,破除那种陈旧的规章制度及说教式内容与方法,根据形势的变化,大胆地思考国内外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与趋势,敏锐地发现和及时抓住具有发展前途的新现象和新征兆,大胆地提出具有超前性的科学预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进而创新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方法,发挥教育的预防作用,避免出现民族团结问题时才大张旗鼓地将民族团结教育提到日程的现象。通过科学预测使民族矛盾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使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思想适应社会、国家发展趋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