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比较优势论文,动态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1-0070-07
一、引言
1999年,中美货物贸易额为610.5亿美元,2008年增长到3410.39亿美元,连续多年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国。随着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逐年增加,导致了对中国不断增多的反倾销诉讼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时受次贷危机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陷入低谷,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美国经济持续下跌,2009年第3季度GDP增长率虽有所好转,但仅为3.5%,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事件不断出现,中美贸易摩擦增加。但这并不能真正反映中美贸易的本质,作为世界经济各具代表的两个经济体的经济的发展是相依相存的,这明显地体现在中美贸易的互补性上。
但人们在分析有关中美贸易状况时,似乎将中美互补性设为默认值,面对迅猛发展的中美贸易,国外更多地关注中国对外贸易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竞争,对中美贸易互补性的关注不足。国外对中美贸易互补性的分析比较少且往往只集中在某一类产品上,甚至相关分析也只散见于其他一些分析中。如华盛顿州立大学贸易影响研究中心主任Wahl研究比较了中美部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发现在苹果贸易方面,中国对美国比较优势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在以草莓贸易上,美国相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因此,Wahl认为就两国农产品而言,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优势,美国在土地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具有互补性[1]。Wahl在分析时仅以几种非主要贸易的农产品为例,这种考察的不全面性使得结论可靠性受到限制。T.Chi和P.Kilduff利用1985-2003年中国和遴选自四组不同收入水平的22个主要国家(包括美国)的纺织机械、人造纤维、纺织品和服饰等四种中国具有优势的产品的出口数据,借助RCA测算了中国和这些国家在这些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情况,结果发现尽管中国仍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尤其是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中国的这种优势地位正受到来自低收入国家逐渐增强的挑战[2](P173-191)。他们的分析数据翔实,分析手段科学先进,但对中美贸易互补性的分析内容较少仅限制在纺织品部门,不能说明中美贸易互补性的整体情况;Beningo和W.Sloboda分析中国、印度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时,利用RCA指数测算了中美贸易额居前的10种商品,结果发现所有的这些商品,中国相对于美国的RCA均大于1,而美国的都远小于1[3]。分析商品的范围虽然扩大了,但是以中美贸易额居前10位的商品为分析对象,却未必能客观地说明问题,因为一国某种商品RCA指数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这种商品的出口额,作为中国商品最大进口国的美国,中美贸易额居前的商品本身就是中国对美出口额最大的商品,计算出的RCA指数大于1自然是很正常的,因此这种以中美贸易额大小选取分析样本测算出的RCA缺乏解释力度。以上通过对国外有关中美贸易互补性研究的回顾,发现这些研究有一定不足,表现为:第一,被选取待分析的中美贸易商品具有局限性,往往只限制在某一部门类;第二,在选择被分析商品时带有主观随意性,通常是选取中国出口额很大的商品,这样得到结果总是中国在该类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美国具有比较劣势;第三,选取商品的分类上不够明细,常以某一大类商品为分析对象,这种粗糙的商品分类标准得到某一部门类商品RCA指数往往掩盖了该部门更细名目下商品的比较优势情况。
国内关于中美贸易互补性的研究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2001年中国入世后。早期对中美贸易互补性的相关分析,主要以理论居多,实证分析时所采用的方法比较简单,如周敦仁在对其认为决定中美贸易双赢的中美贸易的互补性分析时,认为美国是中国商品的主要进口国,“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的出口带给美国消费者很大的利益,与此同时美国的商品和公司也纷纷打进中国市场,中国成为美国主要的投资国,两国贸易具有互补性[4]。此后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美之间某一部门或某一类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周茂荣和杜莉分析了中美之间货物贸易的互补性,借助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数等分析工具,从实证的角度定量地说明了中美之间贸易联系的程度、互补性的强弱及互补性的性质,结果表明两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贸易联系和持久的互补关系[5]。潘文卿和马晓慧在分析中美贸易产品竞争力指数时考察得较为详细,他们分析了1992-2002年间按照HS分类的所有各类产品(计22种)的中美贸易竞争指数[6],不但从更为细致的商品划分上分析了RCA指数,而且考察了较长时间上的RCA变化情况,因此分析较为全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分析中实证成分过多,对实证结果的解释和理论分析欠缺;刘小玲则以工业制成品为例,从产业内贸易角度,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实证分析了中美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美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7]。他的分析工具比较单一,分析面较窄,对中美贸易具有互补性的推断证据不够全面;张莉侠和孟令杰运用贸易结合度、RCA指数、相似度指数和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对中美两国的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发现中美两国的农产品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农产品贸易结合度不断提高,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农产品竞争力提升效应,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市场扩大效应[8]。
综上可知,已有的关于中美贸易比较优势的分析存在不足,因此本文试图从一个较长的时间序列(1996-2008年)来观察分析中美两国间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证明两国贸易具有相互依存关系。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为保持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及Census Bureau能够提供按SITC标准划分的两位数分类商品贸易情况,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来自U.S.Census Bureau。
相比其他方法,我们选取了能从更具体的商品分类表现贸易互补性变动情况的贸易特化系数作为分析指标。
贸易特化系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TSC),也叫贸易专业化系数①,是一个用来判断一个国家的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测度工具,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
三、中美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利用上述公式我们计算出了1996-2008年SITC两位数下中美贸易商品的特化系数(详见表1、2和3)。表中数据依据从U.S.Census Bureau收集的数据计算得出,三个表显示的结果表明:
第一,中美两国无论是产业内互补还是具有相对优势和劣势的商品的有比较固定的类别。
表1显示,中美两国具有产业内互补的商品在1996-2008年间主要集中②在58(非处级形状的塑料)、59(未列明化学原料及产品)、87(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及设备)、51(有机化学品)、71(动力机械及设备)、68(有色金属)、04(谷物及谷物制品)、24(软木及木材)和53(燃料、鞣料及着色料)等10类产品上。
表2显示,中国具有优势美国具有劣势的商品在1996-2008年主要集中②在32(煤、焦炭及煤砖)、62(橡胶制品)、63(软木及木制品(家俱除外))、65(纺织纱线、织物未列名制甩品及有关产品)、66(未列明非金属矿物制品)、81(活动房屋;卫生、水道、供热及照明装置)、82(家俱及其零件;寝俱、褥垫、弹簧床垫、软座垫)、83(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容器)、84(服装及衣着附件)、85(鞋靴)、89(未列名杂项制品)、69(未列名金属制品)、95(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及具零附件)、75(办公室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6(电信及声音的录制或重放装置及设备)、88(摄影器材及光学物品;钟表)和07(咖啡、茶、可可、调味香料及其制品)等17类商品上。尤其是以上所列前11类商品1996-2008年间每年均体现出中国具有优势的性质。
表3表明,中国具有劣势和美国具有优势的产品1996-2008年主要集中在21(生皮及生毛皮)、22(含油子仁及果实)、25(纸浆及废纸)、01(肉及肉制品)、79(其他运输设备)、34(天燃气及人造气)、41(动物油脂)、23(生橡胶(包括合成橡胶及再生橡胶))、26(纺织纤维(不包括羊毛条及其他精梳羊毛)、56(肥料(272组货品除外))和28(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等11类商品上。
第二,中美两国无论是产业内互补还是具有相对优势和劣势的商品的在有固定类别的基础上同时发生着变动。
在具有中美产业内互补贸易的商品类别上,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中美产业结构的调整。如在初期不具产业内互补的商品后期表现出产业内互补的性质,如04类(谷物及谷物制品)、24类(软木及木材)、53类(染料、鞣料及着色料)和09类(杂项食品)等项,尤其是72项(特种工业专用机械)在2002年后开始并且连续6年表现出产业内互补的性质;也由初期具有产业内互补但后期消失的产品,如61类(皮革、皮革制品及已鞣毛皮)、64类(纸、纸板及纸浆、纸或纸板制品)、42类(初榨、精制或分离的固定植物油、脂)、73类(金工机械)和74类(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部件)等项产品。
在中国具有优势和美国具有劣势的商品类别变动也比较明显,如88(摄影器材及光学物品;钟表)在1996-2003年一直表现为中国优势,但在2004-2008年中国优势不再显现,类似的如27(天然肥料(不包括第56章的货品)及矿物(煤))和05类(蔬菜及水果)分别从1999和2000年后不再表现出中国优势。
在美国具有优势中国具有劣势的商品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变动,如42类(初榨、精制或分离的固定植物油、脂)和57类(初级形状的塑料)商品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后不再表现美国优势,而02类(乳品及蛋品)在2003年前在对中国贸易中未显示出美国优势,但在2003年后连续5年表现出对中国贸易的优势。
第三,中美贸易产业内互补较弱,但产业间互补较强,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稳定且逐渐加强的贸易互补性。
表4显示的中美具有产业内互补的商品贸易总额占当年中美贸易总额的百分比很小,平均值仅为5.22%,最大比值也仅是1996年的7.37%。在中国加入WTO后,这一比值尽管有所上升,但在达到2003年的最高点6.35%后,在波动中回落,2007年有所上升达到6.14%,2008年则降到4.31%。这表明中美贸易产业内互补较弱。
根据定义,≥0.8和≤-0.8均表明k类产品处于中美两国产业间互补的范畴,而表4显示的属于中美产业间互补性范围内的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具有比较劣势的贸易商品占当年中美贸易总额的百分比很大,平均值为64.71%,比值在1996-1999年间处于上升的趋势,此后开始下降,在2001年达到最低为51%,但是随着中国入世,中美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比值迅速提高,在2002年达到70.50%,此后略有下降,2008年降为为62.3%,但总体上维持在62%以上。如果把≥0.8和≤-0.8的产品贸易额合计加总,则这一比值在1996-2008年平均达到70.02%。从贸易额的情况看,中美具有贸易互补性(含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商品贸易总额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1996年为493.7亿美元,2002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 236.3亿美元,此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2007年达到最大3 100.2亿美元,占当年贸易总额的76.93%,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降为3 045.8亿美元,但占当年双边贸易总额的71.51%。因此不论是从总额还是百分比来看,中美贸易中是以互补性商品为主,从贸易额和历史走势来看,这种互补性表现出稳定增强的趋势。
尽管中国占有优势美国具有劣势的商品贸易额很大,占两国双边贸易额的比重也很高,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这种由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结果带来的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依据表2我们可以看到,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具有优势的商品主要是SITC下的第6章和第8章,依据SITC码分类标准,第6和8章属于工业制成品,这表明中美两国产业内贸易仍集中在制成品。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制成品贸易中又以日常用品、服装纺织和家具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根据美国普查局定义这根本就不是高科技产品③,因此中国具有优势的贸易产品实际上仍是以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为支撑的。这也印证了周茂荣和杜莉“中美贸易互补性的内涵并为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两国的贸易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这与中美两国之间的分工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主,美国居高端、中端,中国居中端、低端”④的分析。
四、结论和启示
我们在数据可获得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在一个较长时间序列中从中美贸易特化系数实证分析中美之间的贸易情况,分析表明中美两国之间存有稳定的且不断增强的贸易互补性。通过对测度指数时间变动趋势的进一步观察,发现中美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还将加强,表现为:
第一,中美两国无论是产业内互补还是具有相对优势和劣势的商品都有比较固定的类别。
第二,中美两国无论是产业内互补还是具有相对优势和劣势的商品在有固定类别的基础上同时发生着变动。
第三,中美贸易产业内互补较弱,但产业间互补较强,贸易互补性以产业间为主,产业内为辅并在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稳定且逐渐加强的贸易互补性。
需要指出的是,实证分析得出的各种测度指数值及其变动趋势实质上是中美两国所处国际分工地位及两国间在跨国公司作用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表现,而这种分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必将使中美两国的贸易联系更加紧密,互补性更强。同时我们也必需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客观原因使得中美贸易互补性增强的趋势具有必然性,但一些其他因素会延缓甚至在一定时期内阻碍这种趋势,如我国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出口的限制等。据有关资料显示⑤,新兴优势行业,如钢铁、汽车、通信设备、化工产品将会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中的新热点。发达国家对涉及这些行业的贸易争端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的手段,以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当前,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发展的低谷,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针对中国的贸易反倾销不断出现,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国际经济中贸易保护主义又有加强的趋势。对于具有贸易互补性的中美两国来说,贸易摩擦的结果只能是零和博弈。对此,中美两国应清醒地认识到两国贸易具有互补性这一现实基础上,共同寻求双赢的合作,力求两国经济尽快走出低谷。
注释:
①本部分对贸易特化系数的介绍转引至周茂荣和杜莉的《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详见《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②当该商品在1996-2008年的13年中由6次(含6次)以上出现贸易特化系指数值小于0.8的情况即可认为体现产业内互补的主要商品,在表中直观的判断是SITC项下分类商品所在的行中1的个数是否不小于6,表2和3亦可做类似判断中国具有优势或劣势的主要商品。
③详见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2020/7468 9/112112/6605608.html。“根据美国普查局定义,高科技产品主要是和十大领域有密切联系的产品。这十大领域为生物技术、生命技术、光电产品、信息和通讯产业、电子产业、自动控制、先进材料、航空、武器和核技术”。
④周茂荣,杜莉著:《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载于《世界经济研究》,2006第9期。
⑤中国科学院预测研究中心发布的《2007年我国进出口形势分析与预测》,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01/03/content_5561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