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和谐、宽松,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偷悦的学习氛围,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这种情绪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因此,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题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新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的两个途径。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观察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观察中要及时指导观察的顺序、观察的方法及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支持学生观察。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多种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论文作者:杜水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0
标签:数学论文; 思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 目的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