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端州区智博幼儿园 范小君 526040
摘要:本文分析了“幼小衔接”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幼小衔接的对策:一是关注幼小衔接中的短期衔接与长期衔接,二是加强幼小衔接中的淡出衔接与淡入衔接,三是合理安排好幼小衔接中的显性衔接与隐性衔接,四是建议小学也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关键词:幼小衔接;问题分析;对策
一、前言
在幼小衔接的过渡阶段中,幼儿和家长角色认知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环节,这也成为学前教育机构和小学办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小学来说,如何进行小学生的适应性、幼小衔接教育非常重要。本文将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二、“幼小衔接”的现状与问题
1.知识衔接的现状与问题
部分幼儿园为了招收更好的生源,他们对于幼儿的教学比较注重文化知识方面的传授,这些幼儿园要求幼儿要像小学生一样掌握上小学一年级之前必须学习的大部分知识,这使一些学生对小学教育失去了兴趣。来到小学后,孩子出现听讲不专心,喜欢开小差、搞小动作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2.教育方式衔接的现状与问题
现阶段儿童入学后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会发生新的变化,有的儿童表现为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专家表示,幼小衔接更重要的是对习惯的培养,这一点大多数父母都懂了。而在学科方面,幼儿园阶段再早的抢跑,一般也只能管到小学二年级。幼小衔接适当进行一些知识储备是可以的,但不要硬灌,可以采取浸润的方式,让孩子入个门,就能更顺利地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3.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衔接研究
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幼儿也没有去观察小学的环境,不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小学的学校环境和小学生角色都感到陌生。说明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衔接方面的研究,其实幼儿园大班时,老师可能会带孩子们去小学参观校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对学校产生好奇心。家长也可以多和孩子畅想小学生活,让孩子对小学充满向往。尤其要注意帮助孩子建立对老师的亲切感。毕竟相比幼儿园,老师不可能再事无巨细地照顾到每一个孩子,但家长(也包括老师)必须明白地告诉孩子,小学老师是非常爱护你的、关心你的,她要求你自己系鞋带,她提醒你上课不要玩尺子,这些都是爱你的表现。
4.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很多家长在孩子还没有进入小学前就担心孩子上学后会跟不上,所以在幼儿园阶段就向孩子灌输小学的知识,甚至给孩子报各种英语学习班等,使学生在进小学前就感觉小学有繁重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
三、关于幼小衔接的对策
1.幼小衔接中的短期衔接与长期衔接
小学前的心理和行为准备是幼儿园需要密切关注的重点环节。幼儿教育坚持“去小学化”,坚持《指南》的要求,这是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需要坚守的长期衔接工作,更是所谓的幼小衔接问题中的关键。“去小学化”并非简单的不教拼音、不教计算,其目的意义并非避免幼小重复教学。从生理上看,幼儿教育“小学化”剥夺了幼儿游戏与动手的机会,剥夺了幼儿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形成,进而制约了幼儿大脑的发育,我们在无知中成了扼杀大脑发育的罪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心理上看,由于幼儿专注力时间很短,幼儿教育“小学化”极易使幼儿长时间注意力太集中,造成大脑疲劳,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更严重的是让孩子在幼儿阶段就产生厌学悍潴。小学方面,也必须熟悉《指南》的内容,坚持在“去小学化”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只有如此协同,才能促使幼儿教育真正遵循《指南》的要求。
2.幼小衔接中的淡出衔接与淡入衔接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他们的工作时间表、学习方式和明确的任务都有明显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学生年龄小,变化内容较多。这就需要我们犹如剪辑音乐一样,前段需要淡出,后段需要淡人,做到自然衔接。如幼儿在大班后期,可以围绕作息时间、学习方式、显性任务等方面,在遵循《指南》的基础上有所倾向性,作息时间相对明确,游戏方式适当变化,偶尔布置一些非书面的学习实践任务等。小学一年级上期每节课可否缩短为30-35分钟,拼音教学的速度适当放慢,教学方式渐进式过渡。严格遵守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的要求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天河第一小学心理科组长肖冬梅表示,在幼升小准备中,家长要给孩子的生活作息、内务管理立规矩,比如睡前收拾自己的书包,自己准备第二天的衣物放在床头,早上听闹钟唤醒,而不是人工唤醒等。立规矩的过程中要重视给予孩子愉快的内心体验,让孩子慢慢明白规则带给他的不仅仅是约束,更多的是自由与安全感还有成就感,这样孩子才会在内心敬畏规则,享受规则,并给自己立规则。这样孩子在小学严格的纪律要求下就能很快适应。
3.幼小衔接中的显性衔接与隐性衔接
对于能唤起儿童好奇与向往的项目,幼儿园可以积极组织与开展,让幼儿在体验中获得。如走进小学去体验运动场、图书室、升旗仪式等,此为显性衔接。对于容易引起儿童对小学生活恐惧的内容,幼儿园可以在自然的幼儿生活中加以指导,有的还可到了小学阶段后再由小学老师实时指导,切忌危言耸听。如小学课堂的游戏减少了,这只需要在大班后期适当调整幼儿学习方式即可。又如小学基本上没有点心等,这些完全可以不告诉,到了小学很快就会解决和适应,何必让儿童担忧那么久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呢,此为隐性衔接。在提前学的过程中,家长最好不要选择“填鸭”的方式,而是以浸润的方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有一定识字量的孩子,幼升小的过渡会相对轻松一些。教孩子识字,比较好的方法是坚持亲子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完成认字的过程。至于拼音,可以多让孩子听音频,听着听着,孩子就能知道“b-a-ba”了,就像小孩子听故事,听几遍就能背下来一样,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输入过程。孩子到了小学,在拼读方面,就不会那么痛苦。
4.小学也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第一,小学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学前教育。首先,要重视环境创设。新生入学伊始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里反差。此外,适当调节课堂节奏,课间上厕所的时间较自由,配合多种的课内、外活动;在学习上,暂时放慢教学进度,降低难度,减低新生的压力,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
第二,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科学实验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幼儿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是15分钟,高年级一般是25分钟,而实际中每节课都是40分钟。对于低年级幼儿来说显然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科学的。尊重科学,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小学应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幼儿设计作息时间表,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一天学习,注重动静结合。
第三,在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方面,小学要多向幼儿园靠拢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根据儿童需要有选择性地综合两个教育阶段中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为了让幼小的衔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就教育观念达成共识,形成教育行为的合力,从儿童的利益出发,将孩子的身心教育结合起来。幼儿园、小学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参考文献
[1]张玲玉.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以扬州市Y小学一年级为例[D].扬州大学,2018.
[2]殷丽.浅析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科技资讯,2015,13(12):250.
[3]宋加杰.论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257-257,258.
[4]陈红卫.搞好幼小衔接,促使儿童顺利过渡--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B版,2014,(9):240-240.
论文作者:范小君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幼小论文; 小学论文; 幼儿论文; 幼儿园论文; 孩子论文; 方式论文; 儿童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