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学生党员论文,角色论文,意识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9034(2010)02-0115-04
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培养和强化是学生党员能否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自觉维护党的整体形象的关键。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其角色意识强弱,关系到他们能否在政治思想、意识观念、道德品质、日常言行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目前,存在大学生党员对角色意识本身理解表面化的情况,造成了部分党员角色意识淡化、角色怀疑等不良现象,其角色意识不足带来的角色缺陷或偏差,不仅直接影响着党在高校学生中的形象,而且也影响着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一、新时期强化高校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必要性
角色意识,指的是处在某一特定社会位置的人,对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方式的自觉认识[1]。目前学生党员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党内党外的角色位置,认清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才能发挥在党组织、学生群体中的先进作用,才会自觉地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党员的先锋形象。党员角色意识的发挥对深化学生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导向和激励功能、约束和规范功能、完善与发展功能。
(一)学生党员角色意识水平,影响着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
素质是自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反映。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问题是人脑中深层次的东西,相对于一些较为显性的行为、现象来说较难量化和把握,学生党员在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隐蕴于心的价值观念,及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角色意识,对学生党员的思想、行为等将产生持久的影响,对学生党员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现在部分大学生入党后,更多地强化自身在业务学习、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先进性,而理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等深层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使专业学习成为“硬要求”,理论学习和世界观的确立则成了“软指标”,自身忽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关于学生党员队伍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部分党员意识淡化、功利心强、理想信念容易动摇。而对当前影响党员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方面,我们发现党员角色意识的淡化是党员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有所偏差,并未真正地从思想上入党。入党的确是个人追求进步的途径,但是这种进步不应是为了面子和狭隘的个人目的,而应该是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个人能在历史进程中正确发挥作用,实现最高的人生目标。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2]。根据调查,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缺失必然会对其尚未完全定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某些消极影响,使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想中掺杂了更多的功利成分、务实观念和自我中心主义倾向[3],影响学生党员的素质培养。
(二)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水平,影响着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新时期要实现党建总任务,不仅需要全体党员思想认识上的高度一致,而且在推进每一项具体工作中,需要通过每个党员组成的组织体系来发挥,需要每个党员的个体模范作用来推进。从这点上说,学生党员的个体角色意识潜在的影响着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工作。有的党员先进意识不强、先锋模范作用不好、群众的威信不高,甚至个别党员理想信念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所在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活动,导致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不利。在基层党支部活动情况调查中,只有少部分党员认为党支部的党内教育和组织生活意义深刻,与时俱进,大部分学生党员觉得活动流于形式[4],浪费时间。由于学校基层党组织受到学生在校培养教育时间较短、学生党建工作人手少等客观条件限制,对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完全跟上,党内教育和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其广度和深度得不到保证,使学生党员的缺点和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一些学生党员入党后放松自我要求,组织观念不强[5],党员意识减弱。所以我们在组织开展党员教育与管理时,应建立党内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增强党员角色意识教育,加强对学生党建工作的约束和规范功能,有助于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就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也有助于党支部加强对党员培养和教育力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用党员的表率作用带动人,用支部的组织力量凝聚人,使学生党员成为团结进步的核心力量。
(三)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水平,影响着学生党员队伍形象
党是由党员组成的,每个学生党员的言论和行动都与党的形象相关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普通学生看党是否先进,最直接的就是看身边的学生党员是否先进。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水平影响着党员日常行为及思想状况,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着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学校的根本落实,影响着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从我校学生党员队伍和党组织建设调查情况来看,党员队伍的素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但是也应该清楚地看到,部分学生党员与学生党支部在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问题。这与部分学生党员思想浮躁,党员意识淡薄,团队精神不强,不能以身作则具有一定关系,在群众中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情况和问题虽然是少数党员和支部的问题,但影响了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体现不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发挥不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现状及主要表现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高校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现状,本研究对某高校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2份,有效回收率98.7%。在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中,中共正式党员占51.5%,中共预备党员占27.8%,入党积极分子占20.7%;本科生占41.7%,研究生占58.3%。从本次调研基本情况看,调研对象大都是85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总体上这些“80后”学生党员思想积极向上,开拓进取,深层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主流是好的。但同时,这代大学生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部分学生党员在个人意识和自身利益方面相对实际,在党员角色和个人价值体现方面呈现出一种新的契合。
(一)角色意识的主体地位意识弱化
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动态表现。如果主体把握得不好,会出现错位、角色不胜任或缺乏发展活力等问题。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党员时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都有明确角色意识的仅占33.8%,在参加组织活动或交党费的时候意识到自己是党员的占63.9%,很少意识到自己是党员的占2.3%,这表明新形势下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党员意识较弱现象。在新时期学生党员在所属集体中地位作用的调查中,46.4%的学生党员在党支部、班级或学生社团中担任社会工作,并能发挥主要组织者作用,38.3%的学生党员能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但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不强,10.8%的学生党员在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不冲突的情况下能够按照组织的要求参加活动,但缺乏主动性,还有4.5%的学生党员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不需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调查表明,“80后”一代大学生的党员主体地位意识相对弱化,部分党员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对如何看待党员身份,如何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对党的事业的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方面,存在部分学生党员不能自觉参与到党的事业中,尤其是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不能以大局为重,更看重自身得失,很难在群众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二)服务意识淡化,价值取向偏颇
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是学生党员角色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党员服务意识淡化的问题一定程度地存在。当党组织交给一项没有报酬又占时间的任务时,愉快接受的仅占30%。从调查情况看,受市场经济功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党员在理想信念上存在某些突出问题,28.9%的学生党员缺乏对组织、他人、社会的感恩意识,把个人成功看做是纯粹自身努力的结果,过于注重自己的成功与得失。这一表现也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关系。“80后”的学生党员相对较多关注合理性的目标,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十分理性的分析,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党员更注重自身的发展,缺乏宣传同学、组织同学、服务同学的自觉性,造成同学的期望与党员的现实表现之间出现较大的差距。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呈多元化趋势。调查结果表明,30.8%的学生党员更重视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党员对许多事情的认识是正确的,但在行动上的表现与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当代大学生党员个人自我本位意识较强,已逐渐从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向自我价值取向转化,他们更加强调个体在集体中的地位,更加重视个体的感受和作用,更加注重现实,讲究实惠,有时甚至会以等价交换的思维方式对待自己的付出。
(三)权利、义务与责任意识淡化,行为意识模糊
从问卷调查来看,有8%的人认为,党费交不交无所谓。7%的人认为选举党总支书记和自己没有关系。表现出部分党员缺乏权利意识,不能充分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忘记了自己的政治责任,使党员的权利意识缺位、越位和错位[6]。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完全学分制的进一步推进,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个性化学生增多,入党动机多元化等,使当今一些大学生党员在责任意识方面表现为:自我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对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要求比较高;但同时由于受到自身经历和认识、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责任意识也呈现出与其角色职责要求相对弱化的倾向,如集体责任观念淡化,合作意识不强等现象。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状况。当今大学生党员的行为意识体现在思想、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调查中就是否能够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方面,73%的党员能够按照支部要求定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24%的党员对基本理论兴趣不大,但关心国家时事,3%的学生党员认为学习业务课才是最主要的,对党的理论学习有应付态度。这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广大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参与程度明显不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大学生党员也是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影响而独立存在,再加上大学校园是个“利益”因素相对隐伏的象牙塔,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应对。在是否能够自觉维护党员形象方面,17.2%的学生党员认为自己会按照自我的行为标准做事,但很少考虑到自我党员的角色,以及自己的行为与维护党的形象有着重要关系。
三、构建高校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体系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双重角色要求我们必须唤起学生党员角色意识、激励党性行为。但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学生党员角色认知不清、角色行为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不够、角色期望产生冲突、角色评价乏力造成外界的期望与党员的现实表现之间出现较大差距,产生期望冲突和矛盾。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党员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培育体系。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特点以及调查情况,学生党员角色培育体系应以深化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实践行为为操作规范,层层递进地培育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行为意识与自我教育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增强作为一名学生党员的光荣感与责任感。
(一)增强党性锻炼与修养,是培育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基础
共产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为的是彻底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和言论行动更加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根本规律。学生党员是个年轻的群体,受党教育的时间短,理论功底较差,思想相对不够成熟,树立良好的党性理论修养对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强化,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党章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党员义务的首位,学生党员通过学习可以增强党性理论基础,培养党性情感,完善党性意志。总体上学生党员大都认为理论学习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培养党性心理,强化党员角色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积极地为党员创造良好的理论学习平台,如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二级学院党总支成立了“尚实理论学习会”、“三个代表研究会”等总支层面的理论学习组织,为二级学院各党支部提供了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其次是加强党内生活锻炼。学生党员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过严格的组织生活,积极参加党的活动,认真行使党员权利和履行党员义务,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是增强党员意识的基础要求;同时还要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加强党员党性的锻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二)强化教育,培养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是培育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着力点
强化教育在培养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在教育的方式上,要充分发挥新时期学生党员思想丰富、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一改传统枯燥的教育方式,丰富载体。在教育的内容上,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通过提高党员的素质和能力,牢固学生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思想基础和能力基础。在教育的对象上,注重培养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使党员变过去“要我学”为如今“我要学”,要善于引导和监督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党建工作者要以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引导中间让学生党员在外力的作用下逐渐养成发挥主体作用的习惯。学生党支部在立足把好“活动主题关”、“活动质量关”和“学生党员考评关”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教育活动的开展,逐步实现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的内涵发展、空间拓展、资源整合、质量提升,努力将党员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党员的生活、工作、学习紧密联系起来,逐步唤醒党员的主体意识。
其次在身边党员示范教育方面,通过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它不仅可以为学生党员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和道路,而且可以成为推动其进步的强大力量。在学生党员是否会关注并学习先进党员的事迹或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当代学生党员对优秀的人和事的关注度有限,能监督自己的比例则相对更少。所以通过身边党员先进模范事例来启发学生党员应怎么做和不应怎么做,以期将这种行为的党性准则加以内化,成为学生党员前进的现实目标和动力,来强化角色意识[7]。随着学生党员主体角色意识的增强,先进性受到激发,在奋发的群体中成长,同时带领、推动自己同辈人共同前进,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发挥,使学生集体的政治水准、精神水准得以升华。因此在如何发挥和加强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方面,加强对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教育非常重要,逐渐形成党员主动为同学提供学习、生活方面的服务,增强个体自豪感,也就更有积极性和热情去带动身边其他同学,发挥先进作用,维护党员形象,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
(三)注重实践,发挥学生党员的责任与服务意识,是培育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形成是一个发展和深化的过程。需要在培育爱党情感、树立主体意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学生党员教育活动的实践环节是拓展学生党员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党员的责任与服务意识,增强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
责任意识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品格,能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强化角色意识的突破口。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党员的责任感不强,连对身边破坏党的形象的错误行为都觉得无所谓,缺乏最起码的党员责任意识。因此,要强化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就必须解决责任意识感淡化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党员具有一定的参与意识,只有参与,才会产生认同的心理效应,强化了主体意识,能使学生党员增强自信和自尊,并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肩负的重任,从而产生高度责任意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不仅要组织学生党员更多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建立如学生党员联系普通学生等制度,增强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的责任与服务意识,在实践中开展服务,把服务融入到实践中,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使学生党员在完成党组织交办任务的实践中经受党性锻炼,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完善培养,突出学生党员的行为意识与自我教育意识,是增强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内化过程
培养学生党员的行为意识与自我教育意识是增强党员角色意识的内化过程。突出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意识,注重日常活动行为实践与锻炼,使学生党员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能铭记党员身份,自觉维护自我形象,变他律为自律,使党员角色意识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意识。突出学生党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完善实践培养,加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充分发挥学生党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实践,自我提高和自我改造意识,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覆盖学生党员学习、科研、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强化目标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增强学生党员角色意识。
角色意识是人的行为的指引,强化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对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素质具有关键作用。它促使学生党员准确把握自己双重身份的社会期望、权利和义务,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自觉维护党员形象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动力。
收稿日期: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