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低影响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相关问题探讨论文_陈立春

海绵城市设计--低影响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相关问题探讨论文_陈立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但是,城市排污及雨水处理系统尚不健全。近年来,低影响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一种生态化、自然化的先进科技,有效解决了雨水控制与利用问题。根据我国城市面临的内涝现状,本文结合海绵城市的概念,提出低影响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的基本思路,缓解城市内涝及雨水利用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雨水规划

1前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将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却忽视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导致我国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造成一部分城市严重缺水,一部分地区却内涝严重。针对这种现状,我国提出海绵城市低影响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不仅缓解水资源短缺现象,而且有效合理利用雨水资源,从而提高海绵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海绵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1.1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侧重于发展地上建筑物,却忽略了地下排污、排水及管道输送建设。造成雨水不平衡分布时,城市出现严重的内涝现象,地表存有大量积水,影响城市内部交通运输和市民日常出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在雨水不平衡分布时的内涝和干涸现象,实现雨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自然生态平衡化社会。

1.2研究意义

海绵城市是针对城市雨水分布不平衡,雨季时间不固定而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理念,海绵城市是根据城市内部的其他基础设施而建设,包括城市的绿地面积、建筑物和城市交通道路等城市各个方面。目前,雨水的合理规划利用对海绵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弥补我国雨水利用率低的缺陷,将部分雨水存积,便于后期浇灌、有效缓解洪涝;更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创建和谐社会;推进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城市人民的生活状态,提高人民的生活满意度。

2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指适应环境变化、缓解雨季和旱季、应对自然灾害的一种具有弹性的城市,比如:在雨季充沛时候,可以存储大量雨水,达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效果,在干涸时候,雨季相对少的季节,可以释放大量的雨水资源以缓解缺水现象。但是,海绵城市应该遵循生态环境平衡的状态,将人工措施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保证城市的排水顺畅情况下实现雨水资源的再利用,达到降温、防洪、抗旱等效果,促使实现真正的生态化与低碳化城市。

3低影响雨水控制与利用开发的概述

低影响开发是最新探索、研究、开发出的一种新型雨水资源管理方法。由于我国不完善的城市地下排污与排水设施,导致雨季出现严重的内涝现状,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化的城市,低影响雨水控制与利用慢慢应用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低影响雨水开发应用的流程:首先,对某个城市的暴雨实行分散、小规模的控制,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平衡城市内部雨水径流量;其次,利用控制的一小部分水资源维护城市内部的自然水文环境。坚持雨季控制和蓄水,减少和缓解雨水资源对自然的冲击,使得城市排水系统和城市相互适应、平衡发展。

4低影响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规划

4.1建设思路

基于雨水量、水径流量,分析城市在流域中位置,结合城市主要的水问题,构建外围水安全保障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对雨水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与利用;第二,不影响原来的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三,对现有的生态进行回复和修复;第四,遵循低成本、低碳化、低影响的原则;第五,根据实际的城市环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规划和安排;

4.2流域控制

城市的水流量与流域是自然形成得存储水资源得地方,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流域控制是指以构建海绵城市外围保障为目标,统筹考虑解决城市外围流域内防洪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摆脱传统“就水论水”、“就城市论城市”的单一模式。流域控制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支撑条件,是评价海绵城市试点工作的重要前提。海绵城市的源头控制理念、系统论则为流域控制提供了新思路。流域控制措施应以目标与现状问题为导向,以低影响开发为基本理念。

4.3方案编制

第一、资料收集与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与流域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与区域特性关联度极大,因此,要在收集流域地形、水系、水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充分收集研究区域的各项相关规划和降雨、土壤、全年蒸发量等基础数据,分析降雨量、降雨场次、降雨总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城市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确定目标

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等角度,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研究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根据降雨情况和国家相关规定,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近、中、远期目标,尤其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削减率。本着示范先行、全面带动的原则,根据建设的难易程度,识别海绵城市建设方向,提出建设要求。

第三、制定方案

从流域治水出发,通过水系优化调整,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利工程调控等措施,实现流域控制。根据城市功能区划和用地的空间分布,结合土壤、植被、河流分布情况和拟解决的重点问题,对海绵城市进行分区建设,并且针对每一个分区提出规划建设指引。根城市建设的需求,提出用地空间的建议,并对道路交通、绿地系统和河流水系规划提出相关建议,综合应用不同措施应对不同重现期设计降雨。

第四、方案优化

参考海绵城市评价标准,从科学性、可量化、经济性等原则出发,建立海绵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实施方案进行评价优选;工程实施后,应根据监测数据对方案进行后评价,及时优化调整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5海绵城市-低影响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低影响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尚不健全和完善,出现各种弊端,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了减少这种现状,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建立完善的海绵城市低影响雨水控制与利用评价机制,对一切不合理、不合规的做法进行全方面监督,及时发现、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达到雨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城市内相关研发人员应加强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以理论作为实践基础,有效对雨水资源进行管理与利用。

(3)水利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先进、健全的水文网站,为海绵城市低影响雨水控制与利用提供有效、准确的数据库。

(4)海绵城市低影响雨水控制涉及城市建设方方面面,政府、市政、社会等各个部门应相互协作,共同配合,努力建设一个生态平衡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5)我国在实施海绵城市低影响雨水控制与利用过程中,不应生搬硬套,而要根据本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规划方案,做到先理解海绵城市的理论概念,然后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失去理论作为基础一切都只是空谈。

6结语

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一定会让我国的城市成为生态和谐的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低影响雨水开发与利用是打造海绵城市、保证雨水项目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资源;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1]任心欣,汤伟真.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应用初探[J].中国给水排水.2015(36).

[2]车伍,杨正.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J].中国给水排水.2015(01).

[3]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9).

论文作者:陈立春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2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设计--低影响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相关问题探讨论文_陈立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