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模式--来自天津市和平区的报告_天津市和平区论文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模式--来自天津市和平区的报告_天津市和平区论文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来自天津市和平区的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平区论文,天津市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典范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天津市和平区位于市中心,是天津市政治、金融、商贸和文化教育中心。全区辖12个街区、256个居委会,人口近50万。 和平区作为老城区,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高,繁华区、落后区并存,人文环境层次不一,市政设施和居民住房欠帐较多,存在诸多困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各种思想观念的撞击和磨擦加剧,政府职能、企业功能的转变,使社会整体配套体系不完善与社区职能日趋加大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群众实际收入的不断增长,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迫切等等,这些都对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努力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就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近几年来,和平区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从该区的实际出发,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指导思想,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以群众评选“十佳公仆”和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为龙头,以办好区、街两级教育中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和创建文明小区为基础,以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为目标,努力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社区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环境改善,群众满意,出现了干群合力、同频共振、齐心协力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生动局面,并初步总结出一套在大城市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国家有关部门先后授予和平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区、全国教育先进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全国双拥工作模范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初级保健工作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区、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荣誉称号十七项。该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综合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1995 年全区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了三番。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经营收入、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多年来保持了市内六区第一的水平。今年1至8月,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经营收入、利润、财政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9.06%、19.49%、20.4%。真正实现了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和平区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评选“十佳公仆”,激励各级干部努力为人民服务

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一条,是保持干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多年来,和平区党政机关干部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最高尺度。他们不断拓宽与群众联系的渠道,始终与最广大的基层群众保持着最广泛的接触,了解群众情绪,体察群众疾苦,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人民群众连续八年自发地评选“十佳公仆”,这是他们长期为群众办实事,密切联系群众的必然结果。

从1983年开始,和平区每年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实际需要,集中力量为全区人民办12件实事。比如,多年来连续对自来水低压片进行改造,解决了600多片居民“吃水难”问题。在区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在南市地区建立泵站,改造下水管网,使10万群众雨季免遭淹泡之苦。区各级领导干部在办实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廉洁、公道、团结、高效”的八字政风,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三个关键环节把住、喊响。一是“未雨绸缪、好事办实”,把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办实事的重点;二是“电闪雷鸣,公仆到位”,每逢群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干部们送来“及时雨”,“雪中炭”;三是“雨过天晴,举一反三”,不仅注重一件事、一个问题的解决,更注重举一反三,主动给自己加担子,找压力。1988年秋末冬初,社会上抢购风波未止,心理紧张的群众又开始提前抢购大白菜、冬煤和炉具。这一苗头刚刚出现,当时的区长张好生在组织当年冬季人民生活中,率领6 个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局、公司,向全区人民立下“军令状”,保证煤、菜、房、水、电、气等供应和服务,让全区人民温暖过冬。10万户居民谁家无煤,哪家没菜,请找区长。广大干部提出:“群众家中无煤,我们不买煤,群众家中无菜,我们不买菜”。在大白菜和冬煤供应高峰时,500 多名机关干部白天在街头售菜,晚上给居民家中送煤,没有一个干部往自家捎一棵菜、买一块煤,广大群众深受感动。看现在,想往事,他们说:有这样的干部,我们甘心情愿与党和政府风雨同舟,共渡难关。他们出于对党和政府及广大干部工作的认可和爱戴,自发地给干部评功摆好,主动提出要表彰为他们办实事的好公仆。区政务监督组的人民代表集中了群众的意见,组织了由人民群众评选“十佳公仆”活动,1989年2月1日召开了首次表彰大会。

和平区评选“十佳公仆”活动是在政务工作监督组主持下进行的。评选范围是:党政机关和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煤、粮、副、房、水、电、气、街道、交通、环卫、公安、司法、税务等单位的全体干部。评选条件:不分党内党外,不论职务高低,只看一条,比谁为群众排忧解难出力大、流汗多、贡献突出,评选程序:一是各单位、机关评选出候选人,在机关所在街道参加评选,各街区共推荐24名候选人参加区级评选。电、水、气三个市属单位推荐的候选人直接参加区级评选。二是候选人名单、事迹材料连同选票在《天津日报》刊登,每年发出选票由初期的1.5万张到现在的2.4万张,发至各机关、单位和居委会,广泛征求意见,填写选票。三是12个街道办事处共设12个投票箱,群众投票选举,选票回收率达95%以上。政务监督组按得票多少排出“十佳公仆”名单。四是由政务监督组主持召开表彰会,群众代表给“十佳公仆”披红戴花。“十佳公仆”连续评选八届,共计80人次,45人当选,其中中共党员44名,处级以上干部15名,12人获得三连冠,被区人大授予“人民好公仆”称号(连续三届当选后授予称号,不再参加下届评选)。为了深化这项活动,去年11月又成立了“十佳公仆”协会,以当选者为会员,协会不断壮大。

评选“十佳公仆”,没有奖金,没有纪念品,只有荣誉称号,和平区的广大干部把它称之为最高的政治奖赏。评选“十佳公仆”活动,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广大群众更加为政府作劲了,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正象“公仆”们自己说的,每天脑子里的弦绷得紧紧的,只能干好,不能干差,否则对不起全区50万人民群众。他们在工作中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实现上级的要求,而是以人民群众的首肯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始终把自己摆在公仆的位置。评选“十佳公仆活动”,为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学“十佳”、做公仆,亲民近民,勤政廉政,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群众拥戴的好干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社区政治氛围。

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倡导互助互利、乐于奉献的社会风尚

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倡导群众互助互利、乐于奉献,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载体,和平区是天津市乃至全国志愿者服务的发源地,“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是和平区群众在社区服务实践中的一个创造。“十佳公仆”的感人事迹在全区引起很大震动,人民群众已经不满足于只为干部评功摆好,而要自己动手,发扬互助精神,解决自身困难。

他们自发地组织“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响亮地提出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口号,拉开了“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帷幕。1989年3月,与人民群众表彰“十佳公仆”仅隔一个多月, 新兴街朝阳里居委会13名居民就自发组织起第一个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这一新生事物立即得到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得到广大群众的响应。全区12个街区相继普及,并在256个居委会建立了分会,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现在个人会员、团体会员已发展到5万余人,会员单位388个,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区、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

和平区的社区服务是在邻里互助、解决生活难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区服务的深入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由以孤老病残和烈军属为主要服务对象,发展到面向广大社区群众和社会由以为日常物质生活服务为主,发展到精神生活领域的服务,由为居民群众服务,延伸到为社区单位排忧解难。目前,该区已形成了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四条战线,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服务形式。一是社区成员的“双向”互助服务,即两个家庭间的相互服务。服务中双方既是服务者又是受益者,各扬自家之长,补对方之缺,实现互助互济。二是单项服务,就是一方提供服务,一方接受服务,服务重点是孤老户、烈军属、双残户和特困户。三是协同包户服务,指社区有关单位(粮、煤、副、卫生、房管等)、居委会、邻里、亲友分工照顾、密切配合,为社会孤老、有困难的烈军属和伤残革命军人、残疾人开展综合服务。四是设点服务,即设立网点为居民提供多种技能性或劳动性服务。如理发、修脚、修理、裁剪等服务项目,把服务和方便送进社区,为群众排忧解难。五是挂牌服务。就是以居民居住的楼门、院落为单位,以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诸多不便和困难为内容,居民挂牌报特长,邻里之间开展互助互利的服务。六是大型集中服务。多在节假日、纪念日进行,并有明确主题,如每年“七一”、“八一”、国庆节、元旦、春节等,都以不同主题上街摆摊设点,集中服务。七是电话联网服务。家中有电话的志愿者和被服务者互通电话,传递服务需求和提供服务信息。八是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聊天站”、“舒心会”、心理讲座、法律咨询、老年大学、文化娱乐等志愿服务,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区、街、居委会从实际出发注意引导志愿者把义务无偿服务和低偿、有偿服务结合起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使社区服务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广大群众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力出主意。”志愿者们的奉献活动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在社区内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服务行业,参加到志愿者服务中来,把行业优势与志愿者技能结合起来,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且社区外一些高校师生也纷纷参加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中来,甚至吸引了一些国际友人也慕名加入了志愿者行列。

为了推动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不断深化,和平区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积极为志愿者服务活动创造条件。如采取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群众需要提供什么帮助、志愿者能提供什么服务,做了大量的牵线搭桥、组织协调工作。现在已初步建立起区、街、居委会和志愿者协会几个层次的管理体系。在每年安排冬夏季人民生活时,他们都有意识地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空间和舞台,积极组织社区服务志愿者,以多种形式为社区居民特别是孤老残幼、优抚对象和低收入者就近提供多种低偿或无偿服务,赢得了全社会的好评。该区不仅在政治上、思想上关心爱护志愿者,也在生活上体贴关怀他们,尽最大可能地使他们的付出和奉献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回报。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激励机制,包括: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奖励,给以很高的政治荣誉;请志愿者参政议政,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为志愿者送温暖,使奉献者得到回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提高志愿者的威望。至今,他们连续表彰了七届社区服务志愿者标兵,先后有13人被授予“志愿者荣誉标兵”称号,140 人被评为“志愿者标兵”,59个驻区单位被评为“志愿者协会团体会员标兵”,1300名优秀志愿者受到表彰。

社区志愿者服务已经深深植根于社区之中,社区服务志愿者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全社会树起一面精神文明的旗帜,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净化了社会风气,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邻里团结、互助互济、助人为乐的新风尚。

办好两级社区教育中心,发挥社区教育的特殊作用

社区教育不仅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市民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家庭教育这一联接点主要由社区来承担,青少年的社会教育,社区也肩负着重要责任,社区还承担着由社区管理的各类人员的再教育和特殊教育。和平区在天津市率先成立了区街两级社区教育中心,组织协调社区承担的各项教育任务,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岗位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四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在这方面,该区重点抓了三个环节:参与学校管理,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区教育氛围。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特征,依托社区教育中心参与学校管理,保证学校周围的良好环境,向学校反馈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建议,参与学校的评估活动。一是全区形成多层次、稳定的具有较高素质的社区辅导员队伍,把老干部、劳动模范、社会名流、科学技术人员等组织起来,全区有2000多人在近百所学校担任了校外兼职辅导员,为孩子们讲课,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组织课余儿童乐园,传播革命传统等,成为社区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区256 个居委会,全部建立了社区教育推动小组,保证了社区内最小单位社区教育的实施。二是建立活动阵地、开展多种活动。全区各中小学、街社区教育组织建立的教育基地达千余处。在全区形成“思想教育型”、“为民服务型”、“劳动实践型”、“文体科技活动型”教育基地网络,成为社会与学校教育结合的一条纽带,成为“校外校”,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三是组织社会实践。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连结成为一个有机体,让孩子们参加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领略做人的道理、陶冶情操。学生在校有教师,在校外有周日乐园、少儿图书站、少儿活动站、图书馆、少年宫、科技宫、课外文艺科技小组等,形成了青少年教育处处有人抓的生动局面。

举办家长学校,优化家庭教育,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和创建“五好家庭”、“文化家庭”、“体育家庭”等活动,开展各具特色的家庭教育。一是全区开办家长学校185所,占全区中、小学总数的100%。请专家、学者讲授怎样当好家长,引起了家长的浓厚兴趣,纷纷报名参加,每年听课约20余万人次。全区现有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单位及市级优秀家长学校7所,区级优秀家长学校23所。 二是抓难点突破。从培养典型做起,总结了教师、家长、医生结合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发挥社区优势、办好社会家长学校”,“发挥妇联组织作用、关心父母离异子女教育”,“办好家长学校”等经验,以召开全区现场会的方式加以推广。三是引进激励机制,制定了“优秀家长学校”、“优秀家长”评选标准,全区每年以区政府名义进行表彰命名,并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及研讨活动。

开展多层次社区教育培训,满足市民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和平区提出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目标,发挥社区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多层次的社区教育目标培训。一是采用讲课、座谈、咨询、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对居民进行再教育。为新婚夫妇举办优生优育培训班,为个体工商户举办新税制培训班,为解教释放人员举办法律培训班,为居民举办外语培训班,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二是对下岗待业职工进行专业职能再教育,通过各种岗位技能培训,使他们重新就业。区政府拨专款支持区妇联举办无偿的再就业培训班,目前已培训下岗女工500多人。 许多经过培训的妇女重新就业,办起了服装店、早点铺、美发厅等。下岗女工赵玉娟办的包子铺,吸纳了9名下岗姐妹。 她们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给知识,培训班就是无偿供血班。”三是开展老年系统教育。举办老年大学,对老年人实施退休后的再教育,设立了“老年心理健康咨询站”、“老年活动站”,还举办了家庭盆景栽培、“老年人心理与市场经济”、“老年人生活与健康”、“独生子女的个性发展与教育”等辅导讲座。开展了文体活动,提高了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的能力。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和平区的社区文化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初步形成了以区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为龙头,以文化宫、俱乐部、少年宫、各街区文化站为活动阵地,以组织大型活动为载体,群众广泛参与的、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新格局。

为了繁荣社区文化,该区主要在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坚持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春天有“和平之春”娱乐大联欢;夏天有“纳凉晚会”;秋天有“中秋赏月”;冬天有:“上元观灯”。使一年中的群众文化活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为全区四季万民同乐提供大舞台。此外,还适时组织一些大型的特色活动,如在和平路上举办的“龙腾津门”华灯赛,首开在天津闹市区搞大型文化活动的先例,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第二,热情扶持不同层次群众业余文化组织的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目前,已经拥有“爱乐合唱团”、“和平文学社”、“幽默艺术团”、“风情油画研究社”、“书画研究会”等15个业余文艺社团,经常活动的积极分子有1600多人。区少年宫建立了艺术总团及6个艺术分团, 在青少年中经常开展活动,并走向社会。还有“读书求知、敬业向上”的读书活动,老年迪斯科大赛、交谊舞大赛,民族音乐舞蹈大赛,斗蟋蟀趣味赛等活动,广泛吸引了群众,大大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第三,积极开展高品位的艺术活动。和平区主办了两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和首届中国戏迷大赛。“和平杯”邀请赛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政府认可的评选“票友”的活动。全国有23个省(包括台湾)、市、自治区万名票友参加了活动,数十名台湾、香港、美国、加拿大、泰国、日本的京剧票友莅临津门,参加演出和观摩活动,在京剧史上留下值得纪念的一笔。目前第三届京剧票友赛正在进行中。首届中国戏迷大赛,有全国30个省(包括台湾)、市、自治区参加,六个省队参加电视决赛。这些活动提高了群众艺术欣赏水平,推动社区文化活动跃上新档次。

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和平区突出抓了文化市场管理。一是狠抓基础建设,建立市场管理制度。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成立了区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协调。在文化娱乐方面,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和经营管理档案,建立签订市场经营责任书制度、法律法规培训制度、市场管理检查制度等,形成规矩,有章可循。二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市场。加强舆论导向的把握和政策法规的宣传,促使经营者端正经营思想,增强法律意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抓好培训,1995年就进行宣传培训达16次,培训骨干600 多人次,加快文化市场管理有关法规的普及。推广典型,宣传树立一批经营思想端正、遵纪守法的先进典型,引导市场在学先进中健康发展。开展竞赛,进行争创文明娱乐场所的评选活动,给予表彰授牌,推进文化娱乐市场的文明建设。三是严格管理,规范市场。结合每年的年检换证,完善手续,严格把关。加强日常检查管理,建立完善的检查记录,对违纪者及时送达违纪改正通知书,以解决市场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把日常检查、联合检查和集中检查结合起来,执法部门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加强防范力度。按行业、按市场、分片建立书刊娱乐市场管理网络,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发现和制止重大违法违纪苗头。这些措施,保证了文化娱乐市场沿着活跃、有序、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

区委、区政府在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加大对社区文化的投入。拨款10万元建立了“和平区群众文化奖励基金”,拨款15万元支持举办“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投资1500万元改造影剧院,投资280万元建成2000平方米的三个街区文化站,拨款360万元更新改造扩建文化馆、图书馆、建党纪念馆,拨款80万元用于图书馆购书,购置微机和磁卡监视仪。等等,大大增强了社区文化的实力。

创建文明小区,优化市民生活环境

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是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广大市民的迫切要求。多年来,和平区从老城区的实际出发,坚持专群结合,标本兼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创建文明小区,并把建设小环境与治理大环境结合起来,努力为市民创造一个文明、整洁、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第一,以“人、家、楼、片”为切入点,以风气好、环境好、服务好、秩序好、文化活动好为目标,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活动。在建设文明小区过程中,他们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开展评选文明市民、文明楼院、文明家庭、文明民工、文明个体工商户、好婆婆、好儿媳、好妯娌等活动,增强市民文明意识、文明习惯、文明素质。与此同时,还动员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新生活。发动群众清垃圾、清死角,开展“楼道革命”,使“自家门口干净起来”,因地制宜,专群结合,开展植树绿化活动。目前已建成绿化小区42个,总面积40万平方米,涉及50个居委会,直接受益居民近三万户,受益单位达120个。

第二,广泛开展家庭自防、户院联防、社区群防活动。目前全区共有7000余名楼长和6000余户居民建立了邻里关照关系。全区已建立义务巡逻队396支,有2655名居民主动参加社区巡逻活动。将全区244个治保会和5000多家企业按区域划分成75个协作片,建立了警、企、民协作联防网络,共保一方平安。他们还建立各类群众自治组织,形成网络,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确保建设文明小区各项任务落实。

第三,开展专项治理,优化社区大环境。在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活动的同时,他们还针对老城区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多方筹集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市容环境、市政设施、社会秩序等进行专项治理。自1993年以来,对全区50多条重要路段进行专项治理、整修;道路全长达40公里,总计整修楼房378栋、平房2338间,整修面积10万平米; 整修围墙3万延米。整修后的街道见新见美、清洁整齐,赏心悦目。 为了让繁华商业区大型建筑物晚上亮起来,全区安装外体泛光照明灯1874盏,安装霓虹灯3 万延米,使建筑物外体轮廓灯、装饰灯、串灯错落有致,动静结合,远近相衬,交相辉映。在全区45个占路市场实行一扫多保,开展达标活动。近100个建筑施工工地实行实墙围档,41 条迎宾线和主干线沿街的3600个单位建立了“门前三包”责任制。通过专项治理,进一步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为改变和平区精神文明硬件建设上的薄弱状况,区委常委会决定:在三年内,新建扩建15项设施,包括新建区文化宫,建设6 个街区达标文化站,新建区图书馆,扩建区少儿图书馆,扩建建党纪念馆,新建区少年宫,新建区青少年科技宫,新建乒乓球馆,新建能够举办国际比赛的标准滑冰馆,在全区256个居民委员会建阅报栏,在繁华地区建 4至5处报林,扩建区委党校,新建区综合医院,新建区康复中心,新建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建区科普中心,每个项目都制定了目标责任制,明确负责人,保证项目完成。

和平区之所以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区党政几届领导班子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受到群众拥护,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威信;第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群众参与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活动之中;第三、在困难和复杂的问题面前,用改革的精神推动工作,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第四、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工作思路,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动作机制,几届领导班子长期坚持,不断深化;第五、比较好地解决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使不同层次的群众都能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尽一点心,出一点力。这是和平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

标签:;  ;  ;  ;  ;  ;  ;  ;  ;  ;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模式--来自天津市和平区的报告_天津市和平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