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轻谷”与产业创新_武汉光谷论文

“中国轻谷”与产业创新_武汉光谷论文

“中国光谷”与产业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光谷论文,中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30(2002)01-0055-04

一、国内外光电子产业发展概述

“光谷”是相对于硅谷的一种说法。我们现在所称的“光谷”,从狭义上讲,是专指“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光电子产业与其它要求同样成长环境的产业的集聚。迄今世界上已形成三大光电子中心。一是美国,二是欧洲(法、英、德),第三是日本。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赢得主动权,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加紧策划实施光电子产业发展计划。继美国在图森市以亚利桑那大学为中心形成全球关注的第一个“光谷”,启动了“激光核聚变”计划之后,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也相继启动了关于“光”的计划。法国在阿尔卡特研究中心内建立了光电子学研究开发中心,简称“光电谷”;英国在实施“阿维尔计划”;日本在实施“激光研究五年计划”;德国则在实施“激光2000”国家发展计划。目前,我国掀起了争建“光谷”的热潮。据报道,参加争建“光谷”的省、市和地区主要有:武汉、广州、长春、合肥、福州、重庆、深圳、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江苏、陕西、山东、四川等15个省市。较典型的有:“武汉·中国光谷”、“长春·中国光谷”、“广东光谷”、“合肥光子科学岛”、“福州福兴百亿光电园区”、“重庆光电产业园”、“深圳光通信工业园”、“浙江国家光仪工程中心”。其中以“光谷”命名的省市有3家,武汉和长春则直接冠以“中国光谷”的名称,可见竞争之激烈。

二、“中国光谷”的特征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中国光谷”具有如下特征:

1.区域性特征。“中国光谷”和其它科技园区一样,一般都限于某一特定的区域内(多为行政区或科技园区)。其发展必然要受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经济实力、文化传统和政策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光谷”的成功建设,也必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产业性特征。为说明“中国光谷”的产业性特征,不妨先考察一下“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情况。“十五”计划期间,“武汉·中国光谷”将构建四大体系:

(1)研发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家进行科研院所的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资源重组的机遇,调动大学、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加快建立和完善研发创新体系。加强光电子、信息、软件等领域的基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建成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光电子技术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2)产业支撑体系。在1 000亿元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中,信息光电子产业的产值达到500亿元,主要依托武汉邮电科学院、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光缆、武汉电信器件、武汉汉网高技术有限公司、武工大光纤中心等企业;能量光电子产业的产值达到300亿元,主要依托华工科技、楚天激光、团结激光、717所等企业;消费光电子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主要依托东湖光盘、东湖存储、四通股份、厦华中恒等企业;软件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主要依托709所、105所、武大华软、天喻软件、曙光软件园、中地信息、适普系统等企业。

(3)辐射带动体系。要把建设产业基地和培植龙头企业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在光电子信息产业中培植2~3个龙头企业,如光纤光缆集团、光传输设备集团等;组建一批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创新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如光电器件集团、软件集团、激光设备集团等。从而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中国光谷”带动和促进湖北省、武汉市乃至全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光电子信息产业链和产业群。

(4)空间布局体系。到2005年,在东湖开发区内,最终形成从珞珈山、沿南望山、喻家山到凌架山一带,跨东湖、南湖、汤逊湖三湖之间,散布关东科技工业园、关南科技工业园、东湖大学科技园、湖北软件产业园、激光产业园及海外学子创业园等园区,方圆约50平方公里的独具特色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

从“武汉·中国光谷”将于“十五”期间构建的四大体系可以看出,产业发展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换句话说,“中国光谷”具有明显的产业特征。

3.产业集聚性特征。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特别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美国的产业集聚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微电子、生物技术、风险资本集聚在硅谷,汽车设备与零部件集聚在底特律,互惠基金、生物技术、软件与网络、风险资本集聚在波士顿,金融服务、广告、出版、多媒体集聚在纽约,飞机设备与设计、软件、金属加工集聚在西雅图,房地产开发集聚在达拉斯,化工业集聚在德克萨斯与路易斯安娜两州南部交界处,影视娱乐业集聚在好莱坞。在德国,汽车工业集聚在慕尼黑等南部地带,化工业集聚在法兰克福一带。许多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产业也都具有类似的特点和发展轨迹。“中国光谷”也有类似的趋向。比如,属于医药产业的红桃K集团和属于服务业的中商集团等均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武汉·中国光谷”,初步显示出了“光谷”的集聚效应和特征。目前世界上的产业集聚基本上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自发形成,二是政府促成。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业集聚的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自发形成的集聚多出现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虽然发达国家也有一定数量的集聚是政府促成的),而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聚则基本上都是在政府指导和规划下形成的。自发形成的集聚多是成功的,政府规划的集聚成功的不多,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更是表现出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设备大量闲置等现象。

4.跨越性特征。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看,在工业化的初期,多从发展资源、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开始,农业和轻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在工业化中期,多以发展资金或资本密集型的煤炭、钢铁、电力、化工和机械等基础工业部门为重点,这些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在工业化后期的发达经济阶段,多以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点,这类产业相应上升为主导地位。李善同等运用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认为: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传统产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这种经济发展阶段中建设“光谷”,无疑具有跨越性。这种跨越性决定了“中国光谷”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带动。这一点在“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过程是得到了充分体现。“武汉·中国光谷”在“十五”计划期间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形成年产值达1 000亿元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成为湖北省、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撑点,推动光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带动和促进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创新的研究现状及其内涵

1.产业创新的研究现状。目前产业创新的研究程度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可能有几点:

(1)创新学说的发展历史较短。尽管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但真正引起重视则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率先资助有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如清华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技术创新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至此揭开了中国对技术创新研究的序幕。在世界几十年,中国十几年的创新研究历程中,要使研究领域全面深入是不可能的。

(2)产业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是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后。产业经济学是将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层次的产物。如何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是经济学研究的根本课题。历史地看,西方经济学大体经历了从个量分析→总量分析→产业分析的漫长过程。与此相适应,经济理论也经历了微观经济学的成熟到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再到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这一演进过程。即在市场失效,“看不见的手”失灵的情况下,产生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当国家的财政赤字不断膨胀,凯恩斯理论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候,经济分析开始转入中观层次,产业经济学由此而诞生。这种历史演进说明,中观层次的研究一般出现于微观和宏观层次之后,且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产业创新的内涵。通过分析产业创新所包括或涉及的内容,可以对产业创新的内涵得到初步的理解。

(1)产业研究领域的广泛性。产业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准中观经济领域。之所以是准中观经济领域,是因为产业概念本身具有广义、狭义之分,有范围大小之别。范围大的“产业”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偏向宏观的准宏观经济领域,如产业结构中较广义的产业;范围较小的“产业”是介于中观与微观之间偏向微观的准微观经济领域,如产业组织中的“产业”。这种研究领域的广大性和可变性,决定了产业创新研究的巨大影响力。

(2)产业技术的系统性。产业技术是一个技术系统,是生产技术的体系化,是以核心生产技术为中心,多种生产技术与之匹配,具有特定结构的技术体系。生产技术的水平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决定产业技术的水平。在产业技术系统中,核心生产技术决定生产何种产品,但产品的水平、质量、性能和成本不仅取决于核心生产技术,而且取决于与其配套的其它生产技术。按照水桶原理,系统中最落后的生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水平、性能、质量和成本。这决定了产业创新的任务不仅要对单项技术进行创新,而且要使整个系统得到优化。

(3)产业创新系统要素的可变性。产业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决定了产业创新系统要素的可变性。当其处于偏向宏观的准宏观经济领域时,其创新要素类似于国家创新系统,主要有:创新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等;各行业主体的内部运行机制;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创新政策;市场环境;国际联系等。当其处于偏向微观的准微观经济领域时,其创新要素更类似于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机会、环境、支持系统、创新者。作为与国家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的区别,产业创新系统的实质是联系,即把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联系起来,使整个创新活动个体效益最大化,整体效果最优化。

四、产业创新在“光谷”建设中的作用

把产业创新的概念引入“中国光谷”,以产业创新的理论指导、规划“中国光谷”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由“中国光谷”的特点和产业创新的内涵所决定的。

1.促进技术创新。一项创新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同时也需要中观环境。产业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优化技术创新的中观环境。同时,由于产业创新所涉及的领域更多,范围更广,对于技术创新之创新源的获得及商业目标的实现均具有重要作用。

2.促进联合创新与创新合作。在创新活动中,创新主体所以成为主体,是因为它不仅是投入的主体、产出的主体、收益的主体,同时也是承担风险的主体。每一项创新的最终目标都是要获取商业利润。一个产业,一个区域,如果建立了完善的产业创新系统和健全的产业创新机制,就会相应降低各创新主体进行联合创新与创新合作的成本和风险,从而有助于使整个产业的创新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3.促进“中国光谷”之间创新、竞争、合作与发展的整合。建设“中国光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具体途径是通过“光谷”的技术跨越、产业跨越,实现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中国光谷”的特点和产业创新的内涵决定了产业创新对“光谷”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促进技术创新;促进联合创新与创新合作;促进“中国光谷”之间创新、竞争、合作与发展的整合。

收稿日期:2001-10-23

标签:;  ;  ;  ;  ;  ;  ;  

“中国轻谷”与产业创新_武汉光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