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侗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苗侗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苗侗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蒋光辉 杨再琼 刘铁 蒋步先(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随着文化与旅游部成立,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呈现日新月异的局面。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生态区已是世界级重要的旅游地,地方院校是本土化旅游人才培养输出的主力军,担负着既教育又传承的责任,在旅游人才培养中融入苗侗民族特色文化,构建以参与主体为基础,以顶层运行机制设计为保障,以教学改革融入苗侗民族文化素养特色为手段的旅游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 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旅游人才;培养

一、苗侗民族文化对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和旅游原本就不分离,旅游既是一个文化认知、文化体验与文化分享的重要载体,文化也是依靠旅游活动来传播和创新传承,是旅游活的灵魂。近年,黔东南州率先动员10 万余人全地域、全方位、全要素开展的大普查,挖掘了一大批极具开发前景的优良级旅游资源,其中文化方面,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 项3 处(侗族大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53 项72 个保护点;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2 项242 个保护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29 项416 个保护点;每年就有396 个民族节日,万人以上规模的122 个,有“百节之乡”美誉,参加人数达1 万人以上的节日也有150 多个,另国家级非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处,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1 处,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5 处。

从省级和国家层面提出黔东南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苗侗风情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为黔东南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原生的自然生态、原始的民族文化、政府的政策支持、迅速增长的旅游市场以及交通区位的优势这些为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旅融合发展是现实需要和趋势,也有巨大空间。

二、文化旅游发展对旅游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乡土旅游人才的精准输送

从黔东南独特的生态与民俗文化基础的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全域旅游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或“产业+旅游”的“文旅一体化”产业体系趋势发挥重要作用,而发展产业,除地方资源优势外,关键是人才和技术的支撑。在当前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发展意见、贵州省委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等的机遇期,充分利用专业办学优势,主动融入本土旅游人才供给主战场,瞄准民俗旅游、乡村旅游、旅游脱贫的需求,通过学历人才培养、文化技术培训、旅游技能培训等形式,将自身打造成为助力行业发展的乡土旅游专业人才输送基地。

(二)苗侗文化的有效传承

作为职业院校来讲,同样承载有文化传承教育的基本功能,推动民族文化繁荣、文化振兴同样是地方职业院校应尽的神圣职责。因此,作为职业院校来讲,必须要主动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传承与繁荣这场持久战,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文化设施、专业队伍等优势,把民族文化传承与繁荣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服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真正把职业院校打造成为助力苗侗文化的传承队和高地。

然而就在这全行业不振的大背景下,金丰公社2018年却成绩斐然,作为中国首家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服务范围覆盖近20个省份,已建和在建的县级金丰公社100家、乡镇级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10000余家,拥有社长/农机师服务队伍60000余名,服务社员超过200万人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受到全行业的关注和争相效仿。

三、苗族文化融入旅游人才培养路径

高职院校中开设的酒店英语课程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酒店服务人员,是开设酒店英语这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本文从酒店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入手,在介绍导向教学模式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建议,让知识的传授与实际应用不脱节,从而推动我国酒店行的蓬勃发展。

(一)政校企主体参与为基础

将苗侗民族文化融入教学、融入课程、融入第二课堂、融入技能大赛、融入德育教育。首先苗侗民族文化中传承与保护的主要方面,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艺技艺、民间美术等,是民族文化元素的集中体现。其次主要抓住落户黔东南的世界级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的是那些非物质遗产中能与旅游扶贫、乡村旅游联系紧密的元素。如侗族大歌、侗戏、苗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牛腿琴歌等等。

通过分析黔东南苗侗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文旅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对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牢牢树立适应文化旅游发展的意识,构建以参与主体为基础,以顶层运行机制设计为保障,以教学改革融入苗侗民族文化素养特色为手段的旅游人才培养路径。

民族地区的民族职业院校,培养乡土化旅游专业人才具有优势,应充分利益。文旅产业不但是职业院校人才服务和就业的摇篮,当地是也职业院校的主要生源地。本地学生土生土长熟悉情况,有乡土情怀,容易留住。因此就近因地制宜培养成本低、进入角色快,可以避免引进人才存在的不适应、不安心、不稳定等弊端。按照“技能→知识→理念”的教育思路和“学生→学徒→学生→准职业人才→职业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符合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文旅融合发展需要的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素养、较高专业水平的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

(二)混合制特征的二级学院运行机制为保障

通过开发并公开出版《黔东南导游词》等特色文化教材,编写《侗家民族歌曲》、开设《苗侗文化》《民族舞蹈》等特色文化课程,将苗侗民间艺术(牛腿琴等)贯穿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组建苗族芦笙艺术团、侗族大歌合唱团等,将合唱改编到歌颂祖国中,学生人人学会,毕业后在企业中推广,已成为部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在感受苗侗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中不知不觉传承乡土文化,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改革融入苗侗民族文化素养特色为手段

三要加强移民安置规划设计管理,提高前期工作水平,对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的监管,充分发挥稽察、审计和监督评估的作用,切实做好移民安置验收工作,确保移民得到妥善安置。

图4—6分别给出CEBA在基于市场数据下标定3种期权定价模型参数的寻优迭代过程以及由标定参数计算出的期权价格和市场期权价格的对比。对比3条迭代的特征曲线可以发现,标定Merton模型时收敛最快,其次是Heston模型,最慢的是Bates模型,这与解空间维数和模型的复杂度相匹配。从图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市场数据和3种模型模拟(标定)的期权价格的差异都不大,最为吻合的是Bates模型,其次是Heston模型,最差的是Merton模型,这可能源于模型对市场刻画的准确度,即Bates模型对此时的市场刻画最为准确。

2.建设融入苗侗文化的特色课程与校本教材编写

1.突出苗侗文化素养的旅游技能复合型人才目标

必须牢固树立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当地当前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需求的意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倍增计划、旅游扶贫的共同目标是农民富,共同基础是产业强、共同的需求是民族素养的旅游复合型人才。政府层面加强统筹。各级政府职能要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搭建民族文化素养的本土化旅游人才培养与产业互动、文化共鸣的平台,构建和完善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人才培养的基础。包括职业院校、行业、政府等,如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旅游专业的中职学校;州一级和市县一级的文旅局、教育局;旅游协会、文化艺术协会、餐饮协会;企业中的旅行社、文艺公司、生态旅游区、酒店、餐饮等,校政企三位一体为主体基础。

苗侗文化融入旅游人才培养,特色是民族特色的本土化人才便宜,专业基础还是旅游,实施中,以港中旅集团为龙头,协同15家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港中旅旅游学院建设,以价值融合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制度保障为根本,使校企合作由被动合作到主动合作、松散型合作到紧凑型合作、浅层合作到深度合作的转变。“校、企、政”共建混合所有制特征的旅游学院,在理事会管理模式下,推行校政联席会议机制、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校校“主题式教学”合作培养机制等三机制办学模式,推进校企、校政、校校深度合作。实现教学资源能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企业资源能为教学创造人才培养价值的目标。

3.打造双师素质与双线运动师资团队

培养苗侗民族文化素养的旅游复合型人才,建立高文化技能素养和高旅游专业素养的双师队伍很关键。结合“双融入”(教师融入行业与技师融入教育、生产融入教学与教学融入生产)的思路,根据“既是教师又是文化传承人”的要求,一是在内部加强加深教师个人自身修养,提升旅游专业教师苗侗文化素养,提升民族文化教师旅游专业素养,即双师素养教师;二是加大校内外、专业领域内外不同种类教师的协调配合,校内外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各自优势,使教学团队呈现出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构合理的格局;专业领域中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教师与专业教师配合衔接,相互补充,有效施教,即双线运动。建立一支地区影响力较大的“教师+大师+行业专家”的苗侗素养旅游技能型复合团队。

第二,加快对工作人员媒体融合概念和技术的培训。为了更好地推动全媒体运营,融媒体采编中心必然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编采流程制度、突发新闻应急制度及各岗位人员值班制度等。这就必然涉及到人才培养的问题,报社必须及时对专业人员进行再培训。建立新闻产品速度和质量优先的观念和发散性思维,不断创新全媒体新闻产品的制作流程,满足网友对新闻资讯的无止境期待,提升人们对新闻产品的喜爱粘度。

4.多元参与多维评价考核体系

民族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任务。应完善考核评价过程,建立学校、用人单位、社会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将各种评价环节都做到客观又精准。如在企业课程考核(占50%学分),分过程考核和综合评价。过程考核包括学习及掌握程度+工作效果+能力提升(客户评价)+创新能力提升;综合评价包括理论+实操+面试+工作表现评估。融入民族文化素养后,一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能力增强,如学生在技能大赛以侗族琵琶歌、苗族飞歌为才艺展示的导游讲解赛项吸引评委和观众的眼球,多数赛项获得省级一等奖的好成绩,连续六年代表贵州省参加国赛。二是社会贡献影响加大,在学院和国家级“黔粹传人”众创空间,涌现出许多文化元素得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如“黔承世锦创客”团队,是由旅游大类专业的同学共同创建,致力于民族文化遗产推广、保护和传承,以蜡染、银饰、刺绣等民族手工艺品的创意与制作为主,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秉承“专业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在学校与社会中不仅起到就业、扶贫、创收的作用,也体现了校园对文化传承的支持。三是毕业生竞争优势明显提升,通过对2019 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毕业生现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走访调查就业单位在对学生进行面试时,最为重视的是专业品质,具有苗侗文化素养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青睐。

课题项目: 系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18 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苗侗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人才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签:;  ;  ;  ;  ;  

苗侗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