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脑血栓的有效性与应用意义探究论文_王燕

湖南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 要】目的:研究纳洛酮治疗脑血栓的有效性与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血塞通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纳洛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试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脑血栓的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纳洛酮;脑血栓;治疗效果

脑血栓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主要是指患者的脑动脉因各种原因出现栓塞的情况。根据临床上对脑血栓的研究,其主要病理为脑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形成,导致血流受到阻碍,患者的血管增厚并且官腔狭窄闭塞,导致其脑部组织供血供氧受到阻碍[1]。本研究对纳洛酮治疗脑血栓的有效性与应用意义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8例,女性患者有22例,患者的年龄在41~79岁,平均年龄(62.85±3.41)岁。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的年龄在40~81岁,平均年龄(62.37±3.5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符合对比研究的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血塞通进行治疗,其中主要是按照180㎎/次,3次/d的标准将血塞通加入230ml浓度为3%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药物完全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个月时间。

试验组采用纳洛酮进行治疗,其中主要是按照0.5㎎/次,3次/d的标准将纳洛酮加入到230ml浓度为3%的葡萄糖溶液中,在药物完全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个月时间。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观察。其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评分量表进行,分值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疗效判定标准为: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并且能够自理生活,则判定为治疗痊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并且能在他人帮助下正常生活,则判定为治疗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并且不能自主生活,则判定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完成对两组数据的处理,使用(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在P<0.05是说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并且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脑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同时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也可导致脑血栓发病,并且脑血管痉挛、微栓子和纤溶酶原激活物不全释放伴发高凝状态等均可导致脑血栓[2]。根据临床上对脑血栓患者的观察,其一般在安静状态或睡眠中发病,一些患者在发病前会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导致其出现肢体麻木等症状,发病后会突然导致其上下肢麻木无力、口眼歪斜和言语不清的情况[3]。由于脑血栓患者发病后可出现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和压疮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目前,临床上对脑血栓的治疗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方式。其中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溶栓药物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对患者的原发病进行治疗等。外科治疗主要是针对存在严重脑水肿占位效应和脑疝形成征象的患者,一般是采用开颅手术进行减压治疗,小脑梗死导致脑干受压而病情恶化的患者一般需要先进行梗死小脑组织的抽吸,然后在使用后颅窝减压术治疗[4]。康复治疗主要是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康复训练促使患者尽快恢复,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血塞通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栓治疗药物,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治疗效果相对有限。纳洛酮[5]是一种羟氢吗啡酮衍生物,属于阿片受体拮抗剂。脑血栓患者脑组织内内啡肽物质明显增加,导致其与阿片受体联合共同作用而对血管功能造成抑制效果,从而减少局部血流量。而纳洛酮就有内啡肽拮抗物质,能有效减少内啡肽对脑组织的作用,从而起到提升血流量的作用。

本研究对纳洛酮治疗脑血栓的有效性与应用意义进行分析,其中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纳洛酮治疗脑血栓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彭秉纲,苏赤,肖彧,彭慕立,林煜,李凤仪.纳洛酮治疗脑血栓临床疗效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6,(09):848-849.

[2]张亿娇.纳洛酮对脑血栓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3):144.

[3]金钟铉.脑血栓患者应用纳洛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6):83-84.

[4]朱宝贤.纳洛酮治疗脑血栓8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12):28-29.

[5]康燕,杨艳,李磊.脑血栓患者采用纳络酮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30):132+134.

论文作者:王燕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2

标签:;  ;  ;  ;  ;  ;  ;  ;  

纳洛酮治疗脑血栓的有效性与应用意义探究论文_王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