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疑难急危症诊治分析论文_张伟东

中医内科疑难急危症诊治分析论文_张伟东

哈尔滨市南岗区芦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0001

【摘 要】目的:探讨采用中医疗法治疗内科疑难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1例内科疑难急危症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1例,年龄16~42岁,平均年龄(31.2±2.2)岁。患者经过检查后,被确诊为急性肠梗阻21例、急性心绞痛23例、急性黄疸肝炎17例。结果:患者采用中医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且没有并发症,部分患者的症状已经消失。结论:采用中医疗法治疗内科疑难急危症,特别是顽固性疾病,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内科;疑难急危症;诊治分析

远至两千多年以前,我国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有阐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灵枢•通天》:“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都指出亡阴亡阳为垂危之候。《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记述:“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人而复出⋯⋯”等有关急腹症的记载。《史记》记载名医扁鹊能把患尸厥病虢太子救活,反映了当时已有很好的急救医疗技术。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且疗效显著。对于临 床上的疑难急危症如果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虽然可暂时 缓解症状,但很容易复发,在疑难急危症的治疗中介入中医治疗已经越来越被医学界所关注。本次研究选取61例内科疑难急危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疑难急危症的中医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相关知识背景

中医之所以成为硕果长存的世界传统医学,因其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确切的临床疗效。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医学因此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症方面,在抢救急危症方面,中医药仍显示着其独特的疗效。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许多急危症作了较为精辟的论述。唐•孙思邈所写的《备急千金要方》将解毒与急救专立两卷。

中医能治急症也可治危重疑难病。许多被视为不治或难治的顽症往往被中医治愈了。对危重疑难病的治疗应在辨证立法基础上,从历代医家的传统用方中去找。因为这些方药是经过数百年、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熟练而准确地精选古方,特别是经方疗效是十分显著的。

1.2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1例内科疑难急危症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1例,年龄16~42岁,平均年龄(31.2±2.2)岁。患者经过检查后,被确诊为急性肠梗阻21例、急性心绞痛23例、急性黄疸肝炎17例。

1.3治疗方法

在诊断方法上,中医与西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通过所获得的诊断结果作为患者病证的诊断依据,基于此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析,寻找出患者的主要症结,分析病理。在对疑难急危症患者进行诊断中,如果患者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且有虚汗,口舌呈暗紫色,根据中医理论可判断为急性心绞痛;如果患者食欲不振,伴随有低烧,腹部感觉疼痛且无大便,对患者腹壁进行观察时,发现有肠道蠕动的现象,伴随有水声样的肠鸣,根据中医理论可判断为急性肠梗阻;急性黄疸肝炎患者的皮肤泛黄,食欲不振且会感到恶心,呕吐症状严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急性心绞痛患者:中医治疗从疏通患者的血管角度出发,进行养心、护心,对心阳进行补充。中药处方为:三七、红花、甘草、桃仁、桂枝、陈皮、钩藤、人参、枳壳、五味子、麦冬等。在某些病症方面,往往是中医可以轻易解决西医难以解决的问题,患者高某头眩晕且痛,视物如坐舟车,动则头晕更甚,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经省级医院x线拍片,提示右侧内听道肿瘤不能排除。中医辨证为湿浊型眩晕证。病因为痰浊乘肝风上扰,蒙蔽清窍,升降失司。治以化浊降逆,平肝散结,用《金匮要略》泽泻汤合《医学心悟》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等,服两剂诸证减缓,守原方加减连服1个月,头痛目眩解除,复查提示双侧内听道形态大小正常。陈某心前区剧烈绞痛,不能平卧,放射至左肩臂,忍,溺不能出,插导尿管已10余天,仍不通。因年老体发作时面色淡白,心悸气短,恶心呕吐,口唇发绀,畏寒肢冷,舌质暗紫,脉细而涩。心电图提示s—T段压低与T波倒置,诊断为心绞痛。住院心电监护,给氧强心,用血管扩张剂,能量合剂,口含硝酸甘油,培他乐克等,症状未见好转。急请中医治疗,辨证为心阳虚脱,血脉瘀阻。方用吉林红参、桂枝、沉香、川芎、三七、红花、冰片研粉末内服,仅1剂痛止症缓。笔者还用此法治疗7例心绞痛病人,俱得缓解。以上病均属急症暴痛,都是单纯采用中医治疗而愈的,说明治急危症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实有独到之处。中医药治疗内科疑难急危症的实践,一方面说明中医治疗既要考虑局部病变,又要着眼于整体;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医的四诊借助于现代科技诊疗手段,显著有助于疾病的诊断、观察治疗和疗效的判定。只要在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吸取现代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就一定能使中医诊治疑难急危症更胜一筹。

2.结果

经治疗30天后,患者的病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急性心绞痛的患者心脏刺痛感有所缓解,且有好转的迹象,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腹部疼痛和腹胀的情况有所缓解,急性黄疸肝炎的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小便颜色也恢复正常,舌苔厚腻和皮肤瘙痒的症状几乎完全消失,因此可以得出基本的结论,就是中医治疗对于相应的急危症是有一定疗效的,有数据为证。

3.讨论

理论认识到临床证治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反复实践,对病因、证候、治疗、方药的阐述已形成系统。流传至今仍有许多急救法和方药是行之有效的。如“急下存阴”、“清热解毒”、“清心开窍”、“理气行滞”、“活血化瘀”、“益气复脉”、“回阳救逆”等治法;方剂中的大承气汤、安宫牛黄丸、犀角地黄汤、苏合香丸、生脉散、参附汤、四逆汤等急救、猛峻之剂;还有针灸、推拿、按摩及止痛止血法等均施治有效。中医疗法是中国医学领域的精髓,是建立在辨证理论基础上,采用治标治本的医疗方法,对顽症可以发挥良好的诊疗效果。目前临床对于疑难急危症以西医治疗为主。采用西医治疗虽然显效作用快,患者症状可有所缓解,但是由于没有做到治标治本而易复发,因此,西医治疗内科疑难急危症存在着局限性,且西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中医治疗采用了望、闻、问、切的方式,根据病情对症治疗。中药方还可根据患者自身的发病情况以及身体素质进行调整,以合理的方式对身体进行调养。

参考文献:

[1]刘历泉,李连发,丁振洪,周宇峰.中医内科疑难急危症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2014,31:155-156.

[2]张英杰.中医内科疑难急危症的诊治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28:171-172.

[3]李坤.中医内科疑难急危症诊治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5,24:127-128.

论文作者:张伟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8

标签:;  ;  ;  ;  ;  ;  ;  ;  

中医内科疑难急危症诊治分析论文_张伟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