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的“点睛之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效性论文,课堂论文,细节论文,历史论文,点睛之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挖掘历史细节是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的“点睛之笔”。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理性分析有余而感性描述不足,单元专题划分明晰而通史阶段特征模糊,理论化、程式性的行文特点导致教材语言的高度浓缩,概念化的语言叙述增加了历史事件的抽象性,这些都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切实开展。教师务必善于挖掘历史细节,弥补历史教材的“缺陷”,才能化“艰涩”为“平易”,才能增强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一、用故事还原细节,深化理解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括对发生各种历史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历史概念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它是对具体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介于史实和线索、规律之间。一方面,它源于史实,具有确定的时间、空间和事实特征;另一方面,它高于史实,揭示了史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构成了体现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的基本因素。因此,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教学的难点。 与初中历史教材相比,高中教材基本省略了历史故事的讲述,过度抽象的行文特点增加了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难度,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历史课堂的实效性。《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对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考试说明》的要求比较高,对教材、老师和学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为此,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善于用历史故事弥补教材细节的不足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历史概念,才能达到高考的实际要求。 例如,“中央集权制度”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必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内容。该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权力的高度集中”。“权力的高度集中”主要体现在“皇权至上性”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两个方面。所谓“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就是皇位继承按照血缘纽带,由皇帝的后裔承袭,“传至无穷”。所谓“皇权至上性”,即是皇帝的权威具有绝对性,是不可僭越的,是无拘无束的,是说一不二的。这种绝对化的权威往往会造成决策的单向性和绝对化,甚至会出现一些违背常理的贻笑千古的“闹剧”。科举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相对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它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读书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封建专制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科举考试是严肃的,但在皇权专制体制下,历史上也不乏人才录用方面的笑谈。宋太祖赵匡胤时代,有一年科举考试,殿试中有两个士人的文章水平不分高下,难定秋色,诸位大臣也莫衷一是,难下定论。最后,宋太祖一时兴起,下令让两位士人通过打架的方式分出输赢,由此评定谁是状元、谁是榜眼。结果,先出手者占据上风,靠一拳打败对手而摘得状元桂冠。这则故事看似有趣可笑甚至不可思议,但却形象地说明在专制时代皇帝的“一言九鼎”,同时也深刻反映出即使在“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下,皇帝的“喜怒哀乐”也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如此,“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特征跃然纸上,在会意的笑声过后,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历史概念的内涵,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二、用数据还原细节,辅助理解教材 历史数据是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符号,再精当的文字表述,也不如数据的分量重。运用历史数据创设情境,能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鉴于诸多原因,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省却了很多细节描写,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教师若能合理引入历史数据,则能有效弥补教材在细节方面的不足,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当然,历史数据一般都是枯燥的,甚至是“面目可憎”的,似乎很难与“形象性”沾边。但是,假如能够恰当、有效利用,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大潮的必然选择,笔者设计了探究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并引用了如下历史数据材料: 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记载的广东“逃港”事件就有56.5万多人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偷渡香港成了广东民间的一种风气。……当时,宝安一个农民劳动的日收入为0.70元~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港币~70港币,两者差距悬殊到100倍。 以上数据的引用,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广东人为什么要往香港跑”,那就是“香港与内地的收入相差太大,人心思变”,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结论,也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必要性。 再如,岳麓版历史教材在分析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时只是说:“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材语言过于凝练、简略、笼统和概括,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为此,笔者补充了《苏联国民经济》中的一段数据资料:“(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1953年,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在具体的数据阅读中,学生明白了斯大林经济体制导致的四大弊端,合理得出“苏联改革势在必行”的结论。在这里,具体数据贴切地弥补了历史教材在细节方面的不足,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用漫画还原细节,准确把握重点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漫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教学资源,它形式活泼,寓意深刻。教师如能恰当合理地利用历史漫画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从漫画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鉴于历史漫画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功能,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运用,以弥补历史教材细节之不足,帮助学生科学理解教学重点。 例如,“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理想追求,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化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三民主义”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必然有其局限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民主义”的道路为什么走不通,“独立,民主,富强”理想的实现为何步履维艰,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其局限性成为教学的重点。笔者的做法是通过课件展示以下三幅漫画,引导学生加以分析。 第一幅漫画是两个象征帝国主义的侵略者手托袁世凯的坐像,旁白是“没了清政府还有代理人”;第二幅漫画是一个革命者在发言席上拿着喇叭高喊“民主、共和”,下面有三个农民形象的人物嘴里念叨“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关我们啥事”;第三幅漫画是一面墙上贴着公告“平均地权,涨价归公”,旁边一个地主掐着腰哼唧“想得美,等着瞧”,一个拿锄头的农民嘴里说着“我们还是得不到土地啊!”。 通过小组合作,对三幅漫画作具体分析,学生清晰自然地得出“三民主义”的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民权主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民生主义——没有切合实际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于是,民族资产阶级要想继续革命,必须完善“三民主义”,将之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才能适合中国国情,才能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革命的积极性。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通过展示漫画,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孙中山“追求理想”“百折不挠”精神的感性认识。结合辛亥革命的失败让学生自主探究“三民主义”的局限,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又可以在讨论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用史料还原细节,彰显学科本真 历史教育的本真是什么?那就是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在于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历史学是一门人文性科学,历史课程的性质就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故而,历史课的严谨性、科学性和真实性是历史教师的应然追求。历史课的人文意蕴重在培养具有“真善美”优秀品质的人。历史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务必做到语言规范、逻辑严谨,通过适度拓展历史资料,弥补教材文本不足,还原历史细节,呈现完整真实的历史片断,答疑解惑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讲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课时,教材第81页有这样一段文字:“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同时,该页还有这样一段文字:“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此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纪念日是7月1日?”这个问题问的比较突然,也出乎我的意料。稍作思考之后,我说:“哪位同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结果,全班同学全部摇头。幸亏我平时积累比较多,于是作了如下解释: “在中共党史上,第一次提及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38年春的《论持久战》。参加过中国共产党一大的我党代表共有13人,分别是李汉俊、李达、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这13人中,有的被反动派杀害,有的叛变革命,当时在延安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环境,一大的档案资料遗失殆尽,毛、董二人也无法回忆起一大召开的准确时间。不过,他们可以肯定的是一大召开的大体时间是7月份,故暂且把中共的诞辰定为7月1日,并成为惯制。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我国历史学家的长期努力,多方考证,确定中共一大召开的确切时间是1921年7月23日。但是,7月1日已经作为一个光辉的节日文化符号镌刻在国人心中,人们已经习惯了把7月1日作为中共的诞生纪念日,为了尊重国人的这种节日文化认同感,故中央决定不再改动,仍然把7月1日作为建党纪念日。” 闻听此言,学生纷纷点头称是。笔者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课堂的“突发事件”,有效避免“尴尬局面”并“化险为夷”,赢得学生的充分认可和尊重,完全仰仗于自己平时的广泛阅读和丰富的史料积累,通过还原历史细节弥补了教材资源的不足。可见,具有学术味,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专业修养和理论基础对历史教师而言是弥足珍贵的。 五、用要素还原细节,浓厚历史原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历史课教学必须突出历史的过程性、规律性、人文性,在还原历史原貌的同时,务必凸显关键性的事件、人物和现象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即历史课堂必须酝酿出“历史味”。要上出“历史味”十足的历史课,教师务必要关注历史的诸要素,包括历史的背景、过程、影响、时代性和民族性等。 《汉字与书法》是“文化发展历程”模块的内容,据百度百科解释,“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各种制度等。故《汉字与书法》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历史课中的《汉字与书法》应该区别于艺术鉴赏课中的《汉字与书法》,既要关注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过程性,探究其对社会历史的影响,又要分析汉字演变为书法艺术的历史条件(或背景),突出历史味,留住历史课堂的根脉。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历史条件。“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准备了材料;知识群体的出现具备了动力;士人群体对社会危机的深刻反省乃主观因素;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提供了客观条件等。”[1]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必然性。 第二步,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总结汉字演变为书法艺术的脉络历程。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由繁到简。至于教材所列举的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即可,不要品评鉴赏,避免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第三步,师生合作思维碰撞,深度分析书法艺术产生的社会历史影响。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书法正是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艺术。”字+书+画=陶冶情操,坚决杜绝书画欣赏。 这样上课,既加深了课堂的思维深度,又酝酿出十足的“历史味”。 历史是鲜活的、有情节的,历史更是各种细节的结合体。注重挖掘历史细节,弥补教材之不足,才能豁然顿悟,才能使历史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声”,也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那么,作为历史教师,怎样才能达到通过弥补教材细节之不足,让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呢?多读书、读好书、勤反思是唯一的途径。细节: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最后触摸”_汉字演变论文
细节: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最后触摸”_汉字演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