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保石镇水井初级中学校 629000
人文缺失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一大症结,而语文教育作为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不得不为此而埋单。语文教学不单单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人文精神,让课堂的引导培养出学生终身阅读、学习的兴趣。
一、被漠视的文化传统
长期以来,文科就不如理科吃香,而文字学科中语文相比外语更是不可相提并论,从来没有听说语文不及格拿不到学位的,反而是外语不过关,即使是古汉语专业,外语不合格也考不上研究生!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思想文化也不断更新变化。年轻人乐于过洋节,对本土节庆却越来越生疏。相比韩国,本土节日就统计了200多个,并且越来越红火,我们文化大国真是汗颜!对于语文的漠视,其实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就是对民族精神的遗忘,更是社会精神危机在教育中的反映。语文教学正是引导我们把“日用而不知”变为“有知而择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理性地分辨传统文化的优劣,择善而从。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担,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二、语文教学的缺憾
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这样令人失望的事实:一切为了应试。我们的语文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缺憾。
其一,从学习结果看,学生经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花费了相当多的学时,但语文能力仍然低下——语言贫乏、知识面窄、见解浮浅、思维板滞。阅读方面,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终身与书为伴的意识。其二,从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了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了活力与魅力。其三,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师生往往仍沉溺于应试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惯于在应试的圈子里打转,导致语文既不能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处境尴尬。
可以看到,这当中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存在的认识问题。对于制度的缺憾,我们教师无法去扭转。但是在“带着镣铐跳舞”的过程中,我们绵薄的力量是不是毫无作用呢?当然不是!对于人文精神的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宣扬,语文课比单纯的政治课更加有效,更善于潜移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止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加强自我修养,做合格的语文老师
作了多次改革的语文教本中,不乏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行引导的例子。作为语文教师,别在应试的圈套下忘了唤醒学生精神层面的东西。那么如何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呢?
1.教学中要善于完善自己,语文教师要做博古通今、睿智和善的长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陪护者,语文教师要多读点书,要成为专家兼杂家,吸纳传统的优秀教育理论,领会当今语文教育新理念,关注当前社会新生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备课、教学中,教师准备充分,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要求学生背的自己先背,让学生写的自己先写;一手规范、流畅的字,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无不尽显教师的魅力。学生会不崇拜你吗?学生会像追星族一样依附在你身旁,何愁没有学习兴趣。
2.课堂教学中,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文化、思想的大碰撞,是润物无声的享受。语文教材是社会生活的镜子, 伦理、道德、品质、意志、爱国精神、人生观、世界观等各方面大大小小的道理都渗透在课文中, 引人深思, 给人启迪, 催人奋进。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不可多得的教材, 相机适时点拨, 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 入耳又能入心, 使之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比如情感教育中,在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悲观失望时,我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乘风破浪应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给学生鼓劲;骄傲自满时,则告诉学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道理;在处理日积月累的写作关系时,要明白“功夫在诗外”的含义,须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艰”的道理。
四、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育的问题应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加之有应试的必不可少的训练,能够给予学生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培养学生课后的阅读兴趣、平时的思考习惯,才是功德无量的大事。
1.课堂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教学的桥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应该有开放的意识,准备一些和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进行补充。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是让学生获得最佳阅读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2.教师除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外,还应该利用多种机会引导学生走进书海。特别是和学生课后交流时,往往可以更加自由地讲一些著名作家或科学家的故事。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阅读相关的作品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学生的阅读有了自由,他们才会注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才会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等待。一位美国当代教育家曾说,人类多少年来一直在寻求一种“无苦恼的教育”,因为实际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学校有一段并不愉快的记忆。而我们的学生讨厌语文,是不是和我们短浅的目光、教条的教育思想有关呢?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不单单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人文精神,让课堂的引导培养出学生终身阅读、学习的兴趣。最终,我们需要一种民族自觉的意识,需要一种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
论文作者:冯兵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3月总第18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8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3月总第18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