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怎么生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电信、金融等行业的影响最大_wto论文

他们怎么生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电信、金融等行业的影响最大_wto论文

它们的日子怎么过?——入世对中国冲击最大的当数农业、电信、金融等行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等行业论文,中国论文,日子论文,电信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未来5年经济结构大调整

据《证券时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运用多个递推动态模型的模拟情况对我国加入WTO的影响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将从加入WTO中获得很大收益,但对各部门的影响不均衡。

在宏观经济影响方面,模拟结果表明,如果我国加入WTO, 从1998年开始逐步实现各项加入WTO的承诺并在2005年全部完成,在2005 年我国的实际GDP将提高1995亿元,占当年GDP的1.53%;由于贸易条件同时下降1.57%,社会福利收益将比GDP的增加要小,约为2005年实际GDP的1.24%。居民消费将提高0.58%,投资将增加1.75%,同时贸易将得到大幅扩张,出口与进口将分别增长26.9%和25.8%。

从1998年至2010年间年均GDP增长率将比不加入WTO的情况下将提高近1个百分点,从而导致2010年实际GDP与基准情形(没有中国参与时实现乌拉圭回合贸易自由化的影响)相比约提高13%。

加入WTO的效率收益并不在部门间平均分配,因此, 入世同时意味着较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受到较高保护的农业部门和资本密集型部门,如汽车、仪器仪表、棉花、小麦等产出水平将有较大程度下降,而劳动密集型部门,如纺织和服装部门是主要的受益者。而结构调整最主要的调整成本是劳动力在部门间的转移,约有960万农业劳动力要在1998 至2010年间转移到其他部门,与此同时纺织和服装行业将增加540 万人就业。另外,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将加大。然而,农业贸易自由化并不会损害我国的粮食安全。

经济效率提高将带来巨大效益。

农业和汽车部门是两个受入世冲击较大的部门。而且考虑到汽车行业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特性,入世对汽车待业生产和就业的负面影响比人们通常所预期的要小,其产出和就业下降幅度约在12%左右。贸易自由化带来的促进竞争效果将使目前我国的汽车生产厂家减少约27%,而企业规模将有所扩大。

我国加入WTO 将对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和初级农产品进口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我国服装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将提高10个百分点,而到2010年我国可能超过日本成为最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

中国开放十大领域

1.削减关税

●全面削减关税平均税率由22.1%减至17%

●对美农产品税项5年内减至14.5—15%

●取消所有出口补贴

2.开放农产品市场

●对小麦粟米稻米及棉花实施“关税比例配额制”以开放市场

●逐渐撤销由国家控制的豆油贸易

3.限制对美出口

(包括纺织品)急增

●控制中国对美出口品在配额取消后急增的特别条款有效期12年

●禁止中国向海外其他国家倾销的条款有效期15年

4.开放零售市场

●向美国公司开放更多分销权及售后服务

5.开放专业服务

●向美国公司开放的专业包括法律会计医疗等

6.开放影音产品市场

●容许更多外语片进口,每年最少20部,较目前增加1倍

7.开放汽车业

●汽车关税税率由现时的80—100%每年分阶段削减至2006 年的25%

●允许美国机构提供购车贷款

8.开放电信业

●向美开放电信市场允许外商在电信服务领域持有49 %股权并于2年后增持至50%

●外商可全面投资互联网市场

9.开放银行业

●入世后2年外资银行可为中国企业办人民币业务,入世后5年全面开放

10.开放证券业

●外国金融公司允许在基金管理企业中的持股33%,3 年后增至49%。外国股票包销商可在合资承销公司中占33%股份

(据《华声报》报道)

粮食便宜了?

○记:对农产品的消费者来说,入世意味着可以买到更便宜的进口面粉和水果等等。在您看来,这种“消费者福利”的增加是不是显著的?

●卢:开放通常意味着“消费者福利”的增加。加入WTO以后, 由于关税的减让和领域的放开,以及这一变化所产生的对于国内生产者的竞争压力,都将导致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趋于降低,质量趋于提高。比如国外优质小麦的进口量增加一些,我们碰上掉渣面包的概率就会减少一些。

但是农产品方面“消费者福利”的增加不会像汽车这种过去缺乏竞争优势、国内保护程度很高的行业那么显著。关税减让较大的有水果和肉类等。但它们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国外产品并不比我们具有竞争优势。只有一些名优产品或特产性产品,水果像提子,肉类像优质牛肉,关税减让当下即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它们的消费者——主要是高收入阶层和大饭店——将感受到“福利增加”。但这个群体在中国并不大。

土地密集性产品像粮食,尤其是小麦和玉米,国外产品的性价比是明显优于我们的。但这些产品仍然保留了关税配额制度,进口量是受到限制的,不至于当下即对国内市场的性价比造成显著的冲击。换言之,也不至于当下即使消费者感受到显著的“福利增加”。

○记:相对静态地看,基于国际贸易的任何“消费者福利”的增加通常对应着本国“生产者福利”的损失。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农民会受到何种程度的冲击?

●卢:确实应该看到,粮油等土地密集性的大宗农产品我们缺少竞争优势。虽然我们对这些产品的进口仍然实施配额管理,但配额上限有较大增加——整个粮食进口配额将从加入WTO时的1400 万吨上升到2004年的2100多万吨。入世短期内对它们的生产者的收入无疑会带来不利影响。

尤其是上述产品比较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而其中中西部恰恰又是现有人口收入比较低的地区,这一特点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必要考虑通过财政再分配方式向收入影响较大的地区进行适当的收入转移支付,补偿或在较大程度上抵销上述不利影响。当然不宜把收入转移支付简单地理解为某种农业保护手段,而应当把它和扩大教育投资、启动农村市场以及农村经济体制第二代改革等多方面要求结合起来。

○记:这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也意味着劳动力转移的压力?

●卢: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一个转型经济,都会带来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不入世,也会有这个问题。当然入世使这个问题在一定的时点上变得更为突出。跟刚才谈到的冲击一样,入世从整体和长期看是有利的,但也会产生短期调节压力。我们还有五年过渡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

○记:中国是一个大国,更是一个在历史上经历过长期粮食紧缺的大国。中国政府和很多中国寻常百姓历来对粮食安全十分敏感。您刚才又提到,中国在粮食生产上又没有比较优势,那么,入世到底会不会危害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卢:不会。短期来看,与粮食安全关系最密切的协议是我上面提到过的粮食进口配额上限上调。2004年为2100多万吨。这个数字大体相当于1995年进口的历史最高水平,当时并未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另外,这个数字大体相当于我国现阶段年消费量的4%—5%,它虽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经济含义,但显然不会对粮食安全造成实质性危害。

从长期来看,在我国粮食和其他某些大宗农产品价格显著高于国际价格,因而已经实际形成某种保护格局的背景下,粮食进口还会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下,需要重新认识评价有关粮食安全的一些基本问题。

比如,农业或食物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粮食,我们在一些大宗的劳动密集性的食物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有可能通过扩大出口产生一个正面的收入效应。再比如,布朗先生在他的《谁来养活中国?》里说,一旦粮食贸易自由化,我国粮食进口会线性上升,直至买空国际市场。这一哄动一时的观点并不符合经济学常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一个相对于较小消费量百分比的粮食进口量的增加即会对国际粮价上升产生显著影响,粮价上升反过来会刺激国内粮食生产,并进而抑制进口量的上升。这是现代国际经济学的“大国模型”的道理。

在上述互动机制的作用下,有理由相信,即便在自由化贸易环境下,我国长期粮食自给率也很难下降到70%—80%以下。这个数字仍然高于粮食安全的警戒线。

当然,我们应该对加入WTO后的进程加以密切的观察, 如果情况跟我们设想的不一样,仍然可以在新一轮谈判中采取新的对策。

○记:入世不光意味着中国对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也意味着其他国家对中国开放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依据比较优势调整生产结构就变得非常迫切,如何才能加速这一进程?

●卢:开放是相互的。我上面谈到,我国农民作为农产品生产者会有局部利益损失,会遭受冲击,但同时也会有正面利益——很多劳动密集性的农产品,像水果蔬菜甚至肉类、水产品我们都有竞争优势,入世对于它们的生产者或潜在生产者意味着新的机遇。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国食品的出口远远高于进口,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过去大家都盯在粮食上,但农业还有很多领域,很多种产品,中国其实不乏选择。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现有的农业系统只需坐等机会,它需要改革——比如彻底改变对粮食的控制和垄断。如果70%的耕地都要种粮食,你就调整不了结构。我们80年代讲调整结构,90年代讲调整结构,现在又讲调整结构,但只有这个进程成为市场引导的进程,只有这个进程成为不会由于政策立场改变而再三反复的连续进程,结果才可能如大家所愿。

除了推进改革,政府的工作还包括改善农村教育和提供信息。如果政府工作到位,产供销的工作——所谓“产业化”——农民自己会做。农民有一些先天的不足,比如规模小,文化水平低,信息收集困难;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他们不会依赖某种旧体制,不会向上伸手要政策,因而面对市场进行调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比较强。事实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喜人的案例。山东寿光一个县,蔬菜出口数以亿元计。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了农民的反应能力。

电信“劫”后……

○记:中美达成入世协议意味着中国电信业的对外开放已成定局。这其中会有一个关于过渡期的设计。中国消费者会在多久以后开始显著获益?

●张:我相信中国电信企业特别是中国电信会很快做出反应——从资费方面到服务方面。一方面中国电信要在开放前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在开放前尽可能地扩大用户基数——这也正是当今世界电信业大量大规模跨国购并案的原动力。如果中国电信仍然不肯放弃虚幻的垄断利润,仍然不肯放弃官商作风,它自己将受到市场的惩罚,而消费者将有机会做选择。过去中国电信业格局的最大症结在于中国电信没有现实的竞争者,入世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记:电信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所以业内外都还是寄望于中国电信能在未来的贴身竞争中胜出。中国电信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最紧迫的是什么?

●张:最紧迫的是加快企业化步伐。对外开放已经近在眼前了,但中国电信到现在仍然政企不分,中国电信企业之间的竞争仍然不是纯粹的商业化竞争。关于中国电信到现在仍然政企不分,一个最明了的表现就是在很多地方,中国电信员工与有线电视台(网)员工仍然就“管孔权”之类大打出手,制造血案。这说明中国电信仍然在代管行业性、行政性资源。

○记:中国电信必须政企分开之后,才谈得到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联通虽然具备一个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但运转并不如人意。今年刚刚成立的网通也部分存在与联通相似的情况。

一方面,这些既有电信公司要继续往前走;另一方面,是不是也可以引入新的竞争者——应对对外开放的最好策略是对内开放?

●张: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说是一个现代公司的生命线。三家既有电信公司在这一点上无一例外地存在先天不足,但也应该看到,它们仍然拥有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机会。比如联通正在筹划国际融资,国际资本市场会要求它、监督它按照规范的董事会制度来运作。国内大环境也在慢慢朝着有利于企业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方向改善。我们注意到,政府取消了所有公司的行政待遇。

关于对内开放,只要是产权关系清楚,找不到什么理由不让新的竞争者进入。现在国内的有意者不在少数。但是我还要强调一点:在对内开放的同时,要改进规则。在过去的游戏规则之下,有实力如联通者,也只得放弃固定电话的竞争。最近,信息产业部制订了网间互联互通的规则。这就是一件大好事。

○记:世界上好像只有中国有专门的信息产业部。您认为它的首要职能应该是什么?

●张:制订规则。其中最首要的当然是电信立法。电信立法一是确立一些普遍的市场规则,二是保证国内国际的电信商在中国的法律框架下竞争——在不伤害普遍的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在一些细节的设计上保护本国企业,维护国家利益。当然这与行政垄断不是一回事。另外,政府主管部门还应积极参与全球化规则的制订。中国这么大个市场,一定要在全球化规则的制订上有自己的发言权。

○记:有消息说,外国人将被允许投资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前不久这还被政府主管部门指为禁区。您如何评价这一协议内容?

●张:互联网的开放对中国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互联网将重新塑造和整合几乎所有的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互联网还意味着一种跃迁的可能。现在在美国,互联网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在中国,将来也肯定会成为龙头。

在现在网民有限,许多外部条件也不成熟的大背景下,在中国这样一个资金相对紧张的国家,利用国际资本发展互联网产业是一条理性的路径。

我还想特别指出,互联网产业天然地跟汽车产业不一样,互联网公司必须本地化,必须基于所在地的语言和文化平台发展。这样,产业的控制力并不全部甚至并不主要源于资金,而源于语言和文化。所以,外资进入互联网并不会导致我们对互联网产业的控制力的丧失。

中美协议允许外国人投资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将使投资人产生稳定预期。对于投资人来说,透明和稳定的市场政策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

○记:此前对于电信业对外开放,政府主管部门的担忧主要是两点,一是国家安全;二是“普遍服务义务”——外商从商业角度出发,会垂涎大城市,却会冷落偏远地区和农村,这样一部分人将无法享受“普遍服务”,也不利于全国网络的建设。您如何看待这两点?

●张:说到国家安全,只有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才可能成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相反,自认为安全的封闭安全体系将使安全创新活动成为零,从而反倒容易导致不安全。

至于“普遍服务义务”,一些分析人士将其称作“普遍借口”——它常常被垄断者利用来作为交叉补贴等黑箱操作的借口,作为继续垄断的借口。事实上,“普遍服务义务”很容易通过市场化的办法解决:对所有投资和增值服务——譬如大城市的——都收取普遍服务基金,然后由政府来招投标,提供普遍服务。

说明:至截稿时止,中美协议尚未正式发布。以下访谈中所涉协议具体内容,均来自有关媒体报道及专家预测。

这块骨头最难啃

虽然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好像还是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改革战略的,那就是:先易后难。那些最能直接获益,阻力最小,能立竿见影的改革被排在时间表的最前列。一些改革难度较大,在经济生活中处于较为深层的问题被摆在最后。金融就属于改革难度比较大的一个领域,一些专家认为,在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中国金融业的改革还没有真正开始。

所以,在中美WTO谈判中,金融方面的讨价还价进行得格外激烈。 虽然现在还不知道中国在金融方面都做了哪些承诺,但相信任何留给中国金融的缓冲区,只要是能争取到的,都已经被争取过了。但就算是争取到了一些缓冲,所剩时间还是总嫌不够,中国的金融得改,马上改。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宋泓博士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加入WTO最主要的好处不是更多的外国投资和进出口, 而是对改革的促进。简单地说,它让我们知道了朝哪个方向改,怎么改。

这在金融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加入WTO之后, 对中国金融业影响最大的将不是外国的金融资本,而是先进的金融服务内容和方式。

金融风险:离我们有多远

自从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人都对金融开放划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具体分析加入WTO 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王松奇博士认为,如果中国的金融市场全部开放,将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储户流失、对大量短期资本的流进流出如何控制、社会保障还没有明确政府和市场的承担范围、自由汇率机制的建立和金融业缺乏透明度等问题。

在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事实上是在享受类似国家主权的信用,其信用度相当高,只要不在现金流通上出现问题,发生支付困难,就能维持正常的运转。但是,加入WTO还是会对中国银行业产生冲击,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中资银行的呆坏账没有完全处理, 储户的流失可能会导致其流动资金缺乏,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2,四大商业银行就业人员的大量下岗;

3,在缺乏透明度情况下所积累的金融风险的集中引爆;

4,中资银行优秀人才的流失;

5,现有的银行分业管理对中资银行的限制。

在资本市场上,加入WTO可能会对A、B股的巨大差别, 法人股的流通问题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也有利于吸引外资。所带来的问题是对游资的监管。

表面上看,加入WTO会对中国的金融安全带来一些问题。但是, 这些问题主要不是加入WTO本身带来的,而是中国金融长期积累下来的,就算不加入WTO,我们也要改,加入WTO只是使这些问题更为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而已。

调整:一个都不能少

“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冲击将是全面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许小年博士掰着手指头说,“不管是银行、保险还是证券,都必须有一个比较大的调整。”许博士在数月前曾牵头负责一个关于中国加入WTO的报告, 在这个题目为《踏上改革的不归路》的报告中,加入WTO被认为是唯一可以跟1978 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相提并论的经济事件。它乐观地估计,加入WTO将对中国的GDP有0.5%到1%的贡献。

谈到银行业的改革,许小年认为国有银行资本金不足、呆坏账一大堆是最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两大举措:其一是为四大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特种国债,以充实其资本金;其二是为四大商业银行分别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由它们来承揽和处理银行的呆坏账。

许小年认为这些举措的方向都是对的,但在力度上还嫌不够;在其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债转股”中表现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配套措施衔接得不够,在一些企业的眼里, “债转股”似乎成了逃债的一个捷径。通过“债转股”,企业把拖欠商业银行的债务变成了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本金,而资产管理公司并没有发挥股东应有的作用,于是,在很多企业的眼里,“债转股”等于把从银行的借贷变成了政府对企业追加了一部分投资,不但利息可以不付,连债务本身都消失了,企业则还像以前一样。

从银行内部来看,要增加银行的竞争力,还应该立足于加强银行的自身管理、特别是激励机制的建立,业务的重新规划。

许小年认为,在加入WTO之后, 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会表现为银行业务的竞争。

我国银行现在的主要业务是存贷款,该项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90%以上;而在美国,这个比例仅为60%左右。发达国家银行的相当一部分收入是靠存贷款以外的其他服务实现的。

可以印证这一点的是电子商务。我国银行“网上支付”服务还开展得很不够,这已经制约到了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开展。这在前一阵子很出风头的“网上生存实验”表现得较突出。许小年认为,考虑到存贷款业务对客户以及分销网络的需要,外资银行在获准进入中国之后,可能不大会跟中国的银行争存贷款业务,而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信用卡等业务领域。在保险方面,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已经获准进入上海和广州两地。中国正式加入WTO后,更多的城市将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 外资公司会把国际上通行的管理、产品设计和服务,带进中国。但是,这并不会置中资保险公司于死地,由于保险的市场在迅速地成长,中资保险公司完全可能在竞争中获取自己的市场份额。1995年,美资背景的友邦保险进入上海时,曾以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抢占了市场91%的份额。

中资保险公司在学习友邦保险的营销方式之后,在第二年就把友邦的市场份额压低到40%以下。1997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又被压为20%。中资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竞争的结果是保险市场在迅速地膨胀,上海的保险收入在1996年增加了100%,1997年又增加了60%。

在证券业务方面,虽然中国未必马上就放开对外资的限制,但是从长远看,外国资本的介入将是不可避免的,许小年认为,外资将主要进入证券的中介机构。

对市场影响最为直接的是中外合作基金将会成立,这对于中国这个以散户为主的市场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与此同时,规范的基金管理办法也会随之进入中国。

许小年所在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是目前唯一的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今后,更多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将会出现,它们会用国际上通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标准、技术和管理办法影响中国的同行。

规范的机构投资人以及规范的投资银行对于证券市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恰是中国证券业目前的弱项。中外合作基金与合资投资银行将会给中国的证券市场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得到显著的提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大大加强。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机遇,那么中国金融乃至于整个中国经济的改革都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标签:;  ;  ;  ;  ;  ;  

他们怎么生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电信、金融等行业的影响最大_wto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