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心理成长的积极影响研究论文

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心理成长的积极影响研究论文

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心理成长的积极影响研究*

佘静芳 黄敏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摘 要: 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一直是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在其成长过程中易出现人际交往不顺畅、敏感自卑、孤僻柔弱等心理成长问题。学校教育作为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之地,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及时发现、解决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特质,积累积极的情绪情感,并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促使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 心理成长

学校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直接目标,是学校全体师生为达成这一目标而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1]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心理成长以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任务,以个体的成长环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以学习、生活等为主要载体,通过个体参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样化的系列活动,达到个体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目标。

要想学好物理这门课程,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而言,在面对复杂、抽象的物理知识时,由于不能及时消化、理解,其很容易丧失学习热情,进而不利于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抽象思维是学生客观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它可以帮助学生高效理解那些抽象的物理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由于学生思维的限制,当其碰到超出自身思维能力范畴外的知识时,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该评价模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记忆水平。为适应社会要求,任务型教学方法较难实施。迫于社会压力,老师会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讲解基本知识,从而减少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它会削弱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导致课堂气氛低落。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在下降。其次,由于总结性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这一现象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死记硬背。使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对于英语阅读课程来说,最重要的是学生有说英语和阅读理解能力,而不仅仅是记住单词的拼写。

1 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心理成长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父母双方或一方由于经济等原因,需长期外出务工,将其交由爷爷、奶奶辈抚养或寄养在亲戚家,使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及父母情感关爱的缺失,易使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体验到孤独、自卑、不安全和受冷落等消极情绪情感,觉得自己是“没有人疼爱的小孩”。若教养者没能及时发现他们心理成长的困境,时间一长,则容易产生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1.1 人际交往不顺畅

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留守经历会对其人际交往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在父母离开后,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会体验到失望但又无法改变现实的失落感,试着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不愿与他人接触,不愿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害怕和陌生人交流。但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从他人关注中找到存在感,却不擅交往,不注意交往原则,对他人也保持着戒备心理,若教养者没能及时、正确引导,其人际交往困难会愈发严重。

1.2 性格孤僻柔弱

实践民俗学需要关注个人叙事,这不仅是深入了解当地人的要求,而且是创新民俗志书写和研究范式的要求。我们有必要从实证的民俗志书写理念转到对话与交流的民俗志书写理念上来。

1.3 内心敏感自卑

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审美经验主要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个体的一种高级精神体验和精神愉悦。学校要借助各学科教师间的联系,积极关注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动态,真正贯彻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理念。

1.4 抵触对抗情绪严重

美好力量的增长源于个体积极人格特质,学校还应注重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坚毅、勇敢等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可利用主题班会、少先队等节日活动,积极鼓励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力所能及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并安排其完成一定的任务,体验责任感,增加个体参与感,通过集体的力量,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学校也应把社会主流文化内容纳入课程安排,提炼出个体智慧、勇敢、自由等积极人格特质。在日常教学课程,教师可采用心理情景剧的形式,引导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价值体系健康发育,使其形成正确积极的幸福观。

2 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积极因素

3.2.3 感受日常小美好,注重仪式感的培养。学校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管理达到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的水平,重视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日常教学、生活仪式感的培养。仪式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会让个体在日复一日、循规蹈矩的生活中,让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变得和其他的日子不一样。仪式感的培养,有利于师生自觉遵守学校管理制度,也有助于教师利用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好幽默、好动等特点,引导其发现日常小美好,创造日常小惊喜,体验成功的乐趣、收获喜悦。教师要鼓励、保护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想象和发现小美好的动机和信心,激发个体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要有明确的判断和整合能力。可以尝试引导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把学校生活变成一段欢乐的旅程,每天放学前,请一个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分享当天的收获和快乐,带领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制造和传递欢乐,在日常小美好中体验积极、乐观的力量,从而使其能善意地看待世界,克服当下的困难。

2.1 学校物质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

学校教育要重视为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营造充满正能量校园文化,学校和个体精神文化的培养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必要前提。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校园建筑布局、教学设施设备、图书馆、宿舍、食堂等。校园物质文化要和师生产生互动效应,追求师生和环境的和谐统一,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能陶冶师生的情操,促进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养成。

学校管理者在创设校园环境时,让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置身其间,就能感受到校园环境的安全和稳定,激发个体潜能,鼓励个体积极表现自我,进而改善不良行为习惯、陶冶性情、涵养气质。学校建筑应该是社会文化的象征、时代精神的表达,应有利于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这是学校物质文化“润物细无声”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2]

2.2 学校精神文化“春风化雨”的促进作用

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快速形成发展的阶段,有其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其价值体系是个体人生支柱和美好生活的核心。在缺乏完善的家庭教养环境下,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完善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价值系统、让其生活更充实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以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原有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为基础,理解、尊重个体现有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惯,恰当地融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培养其积极人格特质的生长点,改善和优化其不完善之处。[4]

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所在学校的精神文化决定了个体的心理定势,使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致的态度、共同的行为方式。学校精神文化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心理成长产生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隐性的、长期的、综合的,而且常常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学校教育的精神文化真正价值就在于通过这种全方位的熏陶和感染,引领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体验积极情绪情感、理解正能量的观点、产生积极的行为、生成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个体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3 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有效途径

3.1 注重品质培养,完善学生积极人格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也是其建设的核心内容,还是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沉淀的,在全体师生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是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核。[3]通过在学校推行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制度、校风校纪、教风学风等形式,促进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认知力、导向力、凝聚力、整合力、约束力的形成,为其构建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氛围。

对于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价值体系的完善,学校教育可以优先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如: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应力求做到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文化价值课程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教师可适时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崇德弘毅为重点,培养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大多数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父母经常会给他们邮寄一些衣物、食品、玩具等物质资料,而忽视了对其心理的关爱。虽然他们有人监护,但日常的心事无人诉说,导致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遇事只好默默地独自忍受,常自我否定,产生自卑心理。相比其他有父母陪伴的同学,他们会经常感到孤独,会担心自己被同学瞧不起,而不愿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也更多。在遇到困难或受委屈时,会更多考虑到自身的留守处境,害怕给养育者带来麻烦,而选择隐忍承受,长此性格易变得孤僻而不自信。

因养育者未能及时给予必要关爱的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会缺乏安全感,质疑所做的事,在养育者教育他的时候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喜欢和他人对着干,好像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抗行为才能宣泄自己的不满和消极情绪,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让教师和同学感觉他们难以教育和相处,导致成绩下滑、同伴冷落等不良状况,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个体的抵抗情绪也愈发严重。

多委员会的混合共识能够实现交易的可扩展性,交易处理性能随节点数目增多、分区数增多而线性增长,交易规模进一步增大。Omneledger在每个分区人数为70,分区数为16时交易处理速度能够达到5 000交易/秒。多委员会的混合共识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跨区交易处理问题、委员会重配置问题、抗偏置随机数生成问题等。

3.2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提升学生积极情愿

部分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有自卑感,且父母外出时间越长,自卑惑越深。尚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在遇到难题时,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寻求父母的指导、帮助,如果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回应,他们会感到不安全,对社会缺乏信任,变得敏感、焦虑,谨小慎微。若养育者没能及时关注,会使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消极悲观,产生自卑心理。

5.犬、猫。病初食欲不振,呕吐,发生胃肠炎和胃肠弛缓时,病情很快恶化而消瘦,体温正常或稍低,贫血,心脏肥大并有缩期杂音、动脉压降低以及水肿等心血管系统功能不全的症状。然后出现中枢神经和外围神经的炎症,导致运动机能障碍,肌纤维震颤,个别肌群麻痹,最后全身麻痹,躺卧,头向后仰,直致死亡。

3.2.1 开设系统的心理成长课程。学校可尝试开设系列心理成长活动课程,课程的内容就是把心理成长活动课程的目标具体化,即以具体行为活动作为课程内容,包括学习心理、健康情感、意志品质、人际适应、反应适度、健全人格辅导等。倡导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积极心理训练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从而达到提升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和体验积极情绪情感的课程。[5]

3.2.2 欣赏当下,发现身边的幸福。教师要充分利用任教时间,加强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了解,换位思考,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真实想法。重视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心理建设的培养和训练,教师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尊重、爱护他们,保持积极主动地教学、交流。如引导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注意欣赏当下的美好事物,发现身边的幸福,爱护生命和自然,对生命心存敬畏,用心感受生命的价值和自然的伟大。教师要将无私的师爱贯穿到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中,积累个体积极生活经验,促进个体审美能力建设,通过创造美来提升审美经验,深化和升华审美期待、审美经验。学校也要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创设适宜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具有儿童性、主题性、教育性、审美性的积极校园环境,让个体有更多机会发现身边的幸福。

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在心理成长过程中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个体年龄较小,心理还不成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较弱;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体家庭情感的缺失,使得他们得不到父母强有力的支持而缺乏安全感。因此,在不完善的家庭教育成长环境中,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都可以让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也有助于个体养成积极的思维品质。

本文针对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开展研究,结合某山区高速公路试验段,深入探讨长大纵坡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并对施工完成后试验段平整度、渗水系数、压实度指标以及施工完成3年后试验段车辙深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长大纵坡试验段施工完成后路面平整度、渗水系数和压实度均能够满足规范要求,同时,路面施工完成3年后的车辙深度较低,路面具备良好的抗车辙能力。

3.3 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健全学生生活方式

在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日常教养中,由于个体缺乏相对严格的家庭监管,容易导致不良生活、学习习惯,学校教育应该及时发现、正确疏导、加强关爱,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矫正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健康、完整、有趣的生活、学习方式,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3.3.1 创设良好的校园交流环境。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学校教育要从班级、班主任开始。[6]学校教育通过班级、教师进行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全面发展、锻炼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生活技能、学习能力,帮助其建立生活、学习秩序。学校教育者要遵循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民族文化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追求个体内在心理关系的和谐一致,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引导、帮助其理清思路,安定心灵。

教师还要在班级中强调公正,注重培养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成长的信心、获得感和幸福感,给予个体心灵自由、人格平等和机会均等,培养乐观的思维。引导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积极思考,依据任务的轻重缓急制定各种小目标,更合理地分配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现代技术使翻转课堂成为可能,观察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勇气不足的个体及时引导和帮助,让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课内外学习有效结合,减轻个体的课业负担,增强学习信心和乐观心态。

3.3.2 积聚力量,形成“四位一体”教育合力。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影响因素也来自各方面,为促进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不仅需要良好的学校教育,还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完善的家庭教育,更需要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个体自我教育的发展。

在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虽然家庭教育有所欠缺,但不可否认,父母和家庭教育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教育具有深远影响。在家庭教育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学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开展多样的线上线下融合活动,既保证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安全,也能使个体通过网络了解城市生活,增加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学校也应积极与教育部门、教育企业开展联合活动,开设家长课堂,指导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养育者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媒介,与家长及时沟通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在校表现,向其介绍积极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父母关心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积极地将家庭、学校、社会、个体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顺畅的联动机制,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的和谐共生的“四位一体”教育合力,让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温馨的家庭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征远.学校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探讨[J].吉林画报(学术版),2013(9):67-68.

[2]陈胤.教职员视角下的延吉市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现状研究—以延吉市YH 小学为例[D].延边大学,2015.

[3]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程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文化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

[5]国家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组.教育创新实践——心理咨询与辅导[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4.

[6]沈嘉祺.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XSJ17B29)

编校 洛松拉措

标签:;  ;  ;  ;  

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心理成长的积极影响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