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第二人民医院 江西宜春 336000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颅脑损伤CT与MRI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采用CT、MRI两种诊断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 研究发现,MRI检出率高于CT,且差异有统计学以(P<0.05)。结论 在急性颅脑损伤检测中MRI诊断准确性更高,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均有较高临床分析价值。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CT;MRI
v急性颅脑损伤为人体受到外力损伤后造成的急性颅脑损伤,此病有发病快和病情发展迅猛的特点。治疗此种疾病时,提升诊断效率,为降低患者治疗风险提升治愈率的重要方式[1]。在进行常规颅脑损伤检查时,常用CT诊断,有分析认为MRI在此病诊断中价值较高。现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价值,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7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0例,女34例,年龄21~72岁,平均(35.93±4.51)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26例、剧烈头痛30例,抽搐1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即进行CT与MRI检测,且两种检测时间不能大于7d。
1.2 方法
CT扫描时将管电压控制在125kV内,管电流控制在125mA,扫描时间控制在2~3s,窗位30~55、窗宽85~100HU,OM为基准线进行常规轴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重点位置予以薄层扫描,层厚和层距降低为5mm。
MRI检测时,将各参数设定为T1WI/IR、T2WI/FSE为横轴位,矢状位T1WI/IR。T2WI选择时将TR设置为4700ms,TE设置为136ms,矩阵控制于288×244,T1WI选择时将TR设置为1820ms,TE设置为18ms,矩阵288×191。层厚控制在6.00mm。病灶部位进行加层扫描或为薄层扫描,层厚控制在3mm。层间隔控制在1.00mm。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将7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研究数据均输入SPSS29.0软件内,实施统计学有效处理,计数资料用%的形式表示,处理方式为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的形式表示,处理方式为t检验,结果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种检验方式结果差异,统计学检验时采用Kappa进行检验,k小于0.5则为一致性差,0.4~0.75可视为中度一致性,大于0.75则为一致性高。
2 结果
分析检查结果可知,患者于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等诊断中一致性较高;对患者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时患者进行CT扫描敏感性好;脑叶挫裂伤和脑深部挫伤诊断时,MRI准确性更高。所有患者均通过复查、手术证实,检测时发现异常130处,采用CT检查工有80处,检出率61.53%,采用MRI检查时发现异常位置为110处,检出率为84.61%。研究发现,MRI检出率高于CT,且差异有统计学以(P<0.05)。
表1 对比两组种影像学诊断时异常部位统计(n=74)
3 讨论
CT扫描为无创伤影像学诊断,且为电子计算机于X射线之间优势互补的产物。在此种诊断方式中,可清晰显示出横断面内各种内脏器官密度以及形态,为诊断提供鉴定依据。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检查时,CT可直接显示出脑内以及脑外病变情况,除可诊断颅脑损伤病理改变之外也可判断出损伤严重程度[2]。颅脑损伤患者发病后为紧急情况,需尽快得到医治,此时采用CT检查可在4分钟左右得到清晰的影像学资料,为患者的诊断提供重要帮助。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此种检查方式唯一的缺陷为在对患者较小的病灶进行诊断时敏感性差,但多数病灶均可得到较好的定位和诊断。因此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CT诊断可获得较高的准确性[3]。
颅脑CT对患者出血病灶多需局部血肿Hb超出70g/L方可达到较高的准确率。对较小挫裂伤、额叶骶骨等损伤的诊断中均存在颅骨信号干扰进而降低检出率。对疾病颅脑损伤进行诊断时MRI检出率为84.61%比CT检出率61.53%效果更优,且差异有统计学以(P<0.05)。出现此种情况主要为,MRI进行检查时和部分容积效应关系较小,优势显著、挫裂上主要表现在T2WI信号敏感性高。在研究中发现,MRI进行检查时,脑深部非出血性挫裂伤检出率大于颅脑CT检测。水肿信号T1T2均为长信号,并于14d之后逐步得到消失[4]。此种诊断方式对较小的病灶也有较高敏感性,且可对病灶进行全方位显示。磁共振原理或成像技术可对疾病进行多方位断层检查,采用各种时间不同,提升病变检出率,对脑损伤内一些CT检查较为困难的病变也有较好效果[5]。
综合分析可知,MRI对出血性病症检出率高于CT检查,且检查后可持续保持影像学特征。但在颅骨损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检出率较低。在急诊内,可将颅脑CT视为影像学方式。因此可知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诊断中,CT有高检出率、诊断速度快的特点,可为急诊患者急性诊断;MRI定位效果好,且准确度高因此对各种小病灶可采用此种方式诊断。
参考文献:
[1]曹成龙,李艳玲,宋健,等.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早期病死率的预测:Marshall CT分级和Rotterdam CT评分的比较[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22(10):676-679.
[2]寇欣.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MRI及MRS影像特征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4):723-725.
[3]石璧,魏友平.脑外伤患者急性期CT检查临床特征与血清NT-proBNP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7):24-26.
[4]谈超,丁明亮,刘红朝.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环池动态CT影像学改变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17,19(2):232-238.
[5]李超,李涛,管生.CT和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4):107-108.
论文作者:钟钢,罗小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患者论文; 检出论文; 病灶论文; 方式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