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物理教师专业观念发展的领域_物理论文

浅谈中学物理教师专业观念发展的领域_物理论文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观念发展之境界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境界论文,观念论文,中学物理论文,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自身物理观念发展的过程。杨振宁在演讲中指出:物理教师专业的发展,其根本在于观念的发展。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指出,观念决定行为。只有充分树立起“专业”的物理知识观、“系统递进”的教育观、“系统贯串”的学习观与“文理合一”的伦理观,物理教师的专业才能步步发展,达到精、深、博、大四重境界。

一、建立和发展“专业”的物理知识观,成就“业之精”

这是物理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观念和所必须达到的最低境界。

(1)专业“内涵”之精。这是一种精确的定位,用明确的边界把物理与其他学科进行专业区分。教师首先要建立起这么一个观念:物理是一种专门学科,与数学、化学、语文等其他学科有着完全不同的专业内涵。这专业内部规定性体现在其与别的学科有着不一样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学科特性,如专业基础、专业思想、专业方法和专业观点等。

这种内涵的精确性教学实践中有时显得尤为不可替代,特别在物理概念与日常生活或其他科目有着不同规定的时候。如初中物理学里“力”这个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与日常所说的“力气”、文学中说“魅力”、体育所说“体力”、心理学所说的“脑力、智力”有着本质的不同,完全不能等同划一。这时,专业“内涵”之精,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衡量着教师的物理专业水平。

(2)专业“范式”之精。物理学不仅有着特定的内涵指向,而在外化这些特定的内涵指向时同样有着特定的语言载体——学科范式。比如所使用的公式、符号、表达样式;又比如说表达规范和表达惯例等等。这种特定外在语言与专业内涵一道使得物理的范畴更为精准明确:专业内涵划出了物理和其他学科的明确边界,物理才成为了物理;专业范式超过约定俗成规定了学科的外在形式,留出了一个窗口,使人看出这就是物理。

(3)专业“文化”之精。教师只有悟出、升华自己的专业的知识观进入到一种学术思想、学科情趣和人文韵律等内在特征,贯注于教育活动中,他的专业实践才有可能上升到物理的“专业文化”层面:对事实的洞察才能精准而合乎物理的视角的;对现象描述阐释才能精确而合乎物理规范的,对规律的归纳总结才能精密而合乎物理思想的。对此,其他学科的文化即使辉煌无比,却无法取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释放出物理学科的内在的趣味和美感,表达出一种物理学科独到的自信和吸引力,把学生的认知准确地统束到物理学的范畴,而非数学、语文的范畴。教师的专业实践体现出物理学科的一种特定价值,一种学科内在的文化光辉。这时,教师的专业实践才有了一种物理文化的意味,谈得上有了专业境界。

二、建立和发展“层次递进”的物理教育观,成就“育之深”

物理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着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内在不同发展层次。一个负责任的物理教学行为,应该立足于自身的教育层次,同时上下开放。向下开放培植了学的根基,向上开放则是保证发展的可能,以克服教育的功利思想,防止学生的学习突然碰上休止符,戛然而止。这种具有伦理责任的开放,迫使物理教师在专业知识在各层次融会贯通,在专业实践上步步递进,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向着更高的境界。

(1)专业发展层次:由浅入深递进。物理教的行为都不能脱离学的行为而独立存在。物理教师在传递的知识时候,必定要和面对的教育层次紧密相联。这就涉及专业实践的边界问题。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科的专业边界,还要考虑到学科的教育边界。这就使得物理在不同的教育层次必须展示着不一样的专业范式和专业阐释,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发展任务。

比如“力”这个概念,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领会这是物理学科的一个专业概念: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与“力气”、“魅力”、“体力”、“智力”这些日常语言、文学语言和心理学等学科语言有着根本的不同;到了高中,要求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根本原理;深入到高等教育,我们发现,牛顿对“力”的定义实际上是动量定理的一个外推,比起初、高中所建立起的概念,更深刻地接近了“力”的实质,但外在形式上看起来却有了巨大的不同。物理教师就要在这种看似有着“巨大不同外在形式”里找到本质的统一性,并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领悟到这种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的阐述,使得教育有了层次,它完善着教师的教育观,也让自身找到专业知识层次敞开的途径,得以逐级发展。

(2)专业传播层次:由窄到广递进。一个有专业洞察力的教师可以看到:物理学科这种内涵的一致性和外在表达的差异性不仅是一种学科的需要,还是一种传播的需要。同一个物理概念对于初中生、高中生与大学生显现的形式不同,这是物理学科发展的需要——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粗糙到精细;同一物理现象对于物理专业学习者和物理爱好者阐释不同,这是学科传播的需要——只有拥有足够大的塔基,才能筑起足够高的塔身。传播面越广,物理学科才能发展越快、越高。物理教师应该发展出这种深刻的认识,并在教学中实践并最大限度地传播这种认识。

三、建立和发展“系统贯串”的物理学习观,成就“学之博”

学习是成长之源。停止学习,就停止成长。教师培养起系统的学习观,才能从多个纬度来学习,纳百川而成大海,才能完成雄浑的专业积累,培养出物理的专业的敏感。同时,将这种学习的意识、方法和精微的专业嗅觉薪火相传。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较高境界。

(1)系统开放的学习观,贯串不同的知识层次。这要求教师要有这么一种学习能力:能获取层次贯串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如初中物理教师要学习小学科学里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高中知识,甚至大学相关的知识,让知识有着一种连贯的融会;同时,还要学会小学是怎么教的,高中又是怎么教的。教师形成这么一种自然的学习诉求,在真实的教育活动中能设下足够的“引子”和“伏笔”,把专业开放性传递出来,促成一种连贯性的融合,使得学生知识的层次生成和学习的开放性成为可能。

(2)系统连续的学习观,贯串不同的方法层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任务不但在于“传学”,更在于“成智”。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知识为载体,展示物理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思维特征和专业反思用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不同的教育层次,对学生学科思维力和判断力的要求不同,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应随之不同。在知识衔接与过渡的同时,要做好方法的衔接与过渡,而正是这种方法的连贯性保障了学科知识学习获取的连贯与深入,因此尤为重要。

(3)系统“在场”(胡塞尔)的学习观,贯串书里书外。物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学习源自于生活需要。书外的世界,是物理学习的来处,也是物理学习的去处。书本是学习的一个源头,教师应具有文本、超文本学习的能力,“让书在场”,保证了物理范式的精确性和普适性;客观世界是学习的一个源头,教师“以物为师,以自然为法”的学习能力给物理范式注入的新鲜的血,“让物在场”,使物理专业知识更富真实性、更具实用价值,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而学生的“生活世界”(胡塞尔)是学习的又一个源头,真诚地面向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思其所思,感其所感,并以此制定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这种“以生为师”的学习能力,“让人在场”,直接诉诸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有着无与伦比的召唤力和吸引力,鞭策着个体刻苦学习、奋勇直前,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4)系统绵延的学习观,贯串现时、历时与来时。教育为了受教育者的现在,更为指向他们的未来。因此,教师专业发展里必须有个动态的教育观,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学习观念。从现在出发,放眼于更加完整绵长的时空。放弃对未来的展望是错误的,放弃对历史的回顾同样也是错误的。教师专业发展高级阶段就是建立起这种动态的学习观,并发展出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实践力——既要给书本的材料运动起来,配上最新科技成果和发展趋势,让教育者的视角向前不断延伸,从现在绵延至将来;又不忘回顾物理发展历程,反思其所得所失,提升受教育者现实感和判断力,把握现在和未来,在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宏大完整的时空领域里培养个体终身学习的意识、欲望和能力。

四、建立和发展正确的“文理合一”的物理伦理观,成就“道之大”

能够理解物理的工具理性,也能够对工具理性进行反思批判,思想由工具理性向价值判断发展,因此自然生发出深沉的人文情怀,这是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1)重视专业的工具价值,致力于运用,发展工具理性。物理教师要有这样强烈的意识:不但要让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和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用所学所悟来改造自然,服务人类,充分发挥物理工具理性的正面价值。

(2)审视专业的负面作用,致力于反思,培养价值理性(人文情怀)。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物理教师必须有着同样强烈的意识:让学生理解物理工具理性的正面价值,也让他们理解物理工具理性的负面作用。如“核能”可以征服自然、造福人,“核泄漏”“核武器”也能破坏自然、毁灭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这种负面作用,对物理工具理性展开批判,引导学生从重视知识的工具理性到重视知识的价值理性发展,进而产生“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文思考,培养学生的充满的悲悯情怀大宇宙观和和谐发展观。能否引导这种反思批判并培养出学生悲悯情怀,不仅考验着物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更考验着物理教师的专业良知。

(3)从专业追问到意义追问,致力于“文(人文价值)理(工具理性)合一”,培养大伦理观。通过物理专业实践,教师要发展出物理伦理观,像空气一样围绕在学生的周围。要引导学生思考:我要怎么学好物理,更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学好物理?这是一个思想的升级过程,引导着学生由诸如“我怎么活”、“我怎么活得更好”这些形而下的思考和探求,像诸如“我为什么活”、“我如何活得更有意义”这些形而上的终极凝思和追问,来确定人生的目的和未来走向,进而建立起大的价值观、大宇宙观和和谐发展观。可以夸张地说,由这种正确的价值观、宇宙观和核心发展观形成的宏大伦理洞察表面上仅仅关乎受教育者的发展,实际上却关乎着整个人类的和谐发展。然而在物理教师的现实的实践中,这种必备的“文理合一”的物理伦理观念往往又是常态的“缺席者”。培养出物理学科这种专业观念,对于教师专业的实践与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标签:;  ;  ;  

浅谈中学物理教师专业观念发展的领域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