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效果分析论文_王春艳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河南平顶山 467099)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心律失常患者所取得的护理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接受心律失常治疗的患者随机选取83例作为调查对象,在双盲法作用下随机分为42例接受常规护理的参照组与41例加以循证护理的观察组。对比所取得的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循证护理后的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要远好于参照组,并且具有更高的护理满意度,利用统计学实施分析后均存在意义(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可使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心律失常;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270-02

心律失常为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此疾病可引发其他并发症的产生。严重情况下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需要进行及时治疗。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保证患者的后续治疗效果得到提高。为此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所获取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区间在42~76岁,平均年龄为(59.0±5.7),23例为缓慢心律失常,18例为快速心律失常;参照组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区间在44~77岁,平均年龄为(60.5±5.5),22例为缓慢心理失常,20例为快速心律失常。对上述两组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常规的入院指导、保持病房舒适、服药指导、生命体征监护等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1)由专业医护成员成立护理组,评估患者病情程度,制定实施具体护理措施。(2)循证支持:对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数据进行总结后发现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应当从严密监测患者病情、用药、心理、饮食等方面实施护理。(3)病情监护: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测,并准备好起搏器等清洁设备和药物,对患者的主诉感受形成重视,以便能够使病情变化得到及时发现并实施抢救。心理疏导:和患者、家属主动交谈疾病认识程度等相关内容,在了解患者病情基础上综合分析、掌握患者心理状态,适时提供安慰、支持,消除负面情绪;用药指导:叮嘱、督促患者按照医嘱定时、定量用药,不可私自增减药量,更换药物等,在用药期间询问有无不适,严格监控患者用药反应,谨防出现不良反应;饮食护理: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尽量少食用动物脂肪,以清淡饮食为主,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瓜果蔬菜,尽量少食用易引起腹胀的奶制品及豆制品。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护理后的心功能分级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以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作为评价标准:Ⅰ级,可进行正常活动,且不会引起心悸、胸闷及呼吸困难症状;Ⅱ级,体力活动轻微受限,日常活动可引起心悸、心绞痛及呼吸困难症状;Ⅲ级,体力及日常活动受限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心悸、心绞痛及呼吸困难症状;Ⅳ级,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1]。以问卷方式调查满意度,问卷的总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0分为满意,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满意率=(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间的数据进行输入后,通过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利用n(%)表示技术资料,以χ2检验所获取的结果,计量资料应用x-±s进行表示,以t对结果进行检验。若P大于0.05的情况下,则表明两组数据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功能等级情况

观察组心功能等级为Ⅰ级的患者数量与参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且利用统计学进行分析后发现均存在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采用不同方式护理后患者心功能情况

3.讨论

心律失常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异常激动的窦房结或者窦房结以外产生的激动,导致传导通道异常或阻滞、缓慢的激动传导,也就是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传导顺序及速度、频率、节律等出现异常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是一种重要的疾病,可以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合并发生,也可以独立发病。心律失常的发病因素、影响因素以及血流动力是否存在严重障碍等方面都会影响其预后。心律失常不仅能够因为疾病突发导致患者猝死,还能够持续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脏衰竭,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对帮助患者生命安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循证护理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依据而形成的护理模式,对心律失常患者施以循证护理的最大的优先就是以具有科学性的理论依据来指导日常的护理工作,可以在护理工作中将实际的临床经验与理论依据有效融合[3]。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够详细掌握患者实际需求,并以患者病情为护理导向,为患者制定详细护理计划,将促进患者恢复健康作为最终目标。循证护理通过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用药指导以及帮助患者规范饮食习惯等方面实施护理,以患者实际病情出现变化以及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为依据,而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实施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通过心理疏导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并且通过正确认识疾病,有效避免患者出现恐惧等负面情绪,使患者可以更好的配合护理治疗。对患者实施用药指导,可以有效规避患者因为缺乏用药常识出现错误用药现象影响治疗效果。通过协助患者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使患者自身能够摄取均衡全面的营养,增强自身免疫力。通过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患者可以尽快得到康复。在对两组采用不同护理方式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总结后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7.56%,已远远超过参照组的83.33%,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等级的整体情况要优于参照组,尤其是心功能等级为Ⅰ级的患者数量远多于参照组,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上述差异后发现均存在意义(P<0.05)。由此说明了循证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并且可使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也更乐于被患者所接受。

综上所述,将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使患者的临床病症得到有效改善,对提高治疗效果,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等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晓芳.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85):255-256.

[2]梁俊杰.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1):153-154.

[3]曹丹丹.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2(28):120-121.

论文作者:王春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效果分析论文_王春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