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IT制造业集聚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苏州IT制造业集聚情况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州论文,制造业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州是我国IT制造业重要基地,也是全球IT制造业集聚的重要地区。《纽约时报》称苏州是电子产品、电脑和手机的“世界工厂”,《华尔街日报》则称苏州是世界上最热点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苏州IT制造业集聚的特点是,在政府主导下,以昆山经济开发区、苏州新区、吴江经济开发区、苏州工业园等四大开发区为载体,围绕跨国公司,大量IT制造企业共生共长而形成产业集聚。政府和跨国公司在苏州IT制造业集聚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政府和跨国公司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苏州IT制造业集聚产生作用?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明朗,需要寻找实证的支撑。为此,笔者于2003年3月赴苏州进行了实地调研。 调研的对象包括苏州市政府、园区管委会以及跨国公司等。我们的调研采用了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政府的调研以访谈为主,调查问卷为辅。本次共发放问卷38份,由于问卷调查与访谈同时进行,这些问卷都得到了有效填写,回收率100%。对跨国公司的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 本次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17份,回收率34%。

一、政府在苏州IT制造业集聚中的作用

笔者对政府的调研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是苏州市政府,调研的问题主要是政府总体的发展战略、政策环境以及政府参与经济的程度和方式,调研的对象是苏州市计委、经贸委等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其次是园区管委会,调研的问题主要是各个开发区的制度变迁、管理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调研的对象是苏州工业园、苏州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经济开发区四大开发区的管委会。最后是苏州的科技管理部门,主要了解苏州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以及苏州未来的发展潜力等问题。各个层面的调研对象、侧重点和调研目的见表1。

表1 对政府调研的三个层面和侧重点

1.对苏州市政府的调研结果

(1)苏州市政府已经形成比较典型的“小政府”模式。 从规模上看,政府工作人员较少,苏州市计委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只有3人。 从职能上看,主要包括提出全市科技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衔接平衡全市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计划、组织、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等一系列工作,而这些工作在以前是由10人左右来完成的。各开发区的财政都是独立的,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开发区内独立行使行政管理权,它们与市政府之间没有很强的联系。这也使得市政府可以控制政府规模,明确各级政府的管理权限。管委会的规模也普遍较小,但管理的地区范围却达到了250多平方公里。工业园采取的基本是外包式管理。例如, 园区管委会招收、考评公务员的职能完全分派给园区人力资源公司去做。

(2)苏州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低。目前, 外资在苏州的集聚主要是市场行为,政府的干预很少。为了了解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我们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的部分问题及回答如表2所示。

表2 苏州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 苏州市政府在招商引资和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很低。在招商引资上,苏州市政府采取的是“模糊定位”,在企业活动上,则主要体现企业的自主经营,基本上不进行干预。

(3)苏州市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发展战略和环境建设上。 笔者对苏州市政府工作的概括是:“到位”但不“缺位”,不“越位”。从市政府的经济职能看,主要体现在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和营造企业的发展环境等方面。政府在总体发展战略和营造企业发展环境上的举措如表3、表4所示。

表3 苏州市政府的总体发展战略

表4 苏州市政府在营造企业发展环境方面的主要举措

从表3、表4可以看出,苏州市政府的求变意识比较强,并且正确定位了政府的角色,建设了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形象,强化了“亲商、安商、富商”的政府服务理念,形成了让投资者放心的投资软、硬环境。

2.对园区管委会的调研结果

(1)苏州IT 制造业集聚的形成是市场行为与地方政府因势利导的结果。苏州四大开发区形成的因素如表5所示。

表5 苏州四大开发区的形成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苏州IT制造业的集聚主要是在市场的驱动下形成的,但地方政府的因势利导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昆山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浦东大开发有密切的联系,而地方政府突破制度障碍,积极争取制度优先进入权,对开发区的建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资的进入带来了一大批中小型配套企业,它们希望在土地价格低廉、地理位置好的地方入驻,吴江地价比较便宜,而且临近昆山经济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可以与苏州其他开发区形成错位优势,地方政府因势利导,建成了吴江经济开发区。

偶然性因素对集聚的形成也不可忽略。苏州工业园与苏州新区位于苏州古城的东西两侧,这种布局除了地理位置上的限制外,还与新加坡的文化传统有关,在工业园区的选址上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另外,东南亚金融风暴和中国台湾岛内的大地震对台资在苏州的聚集也有重要作用。

(2)苏州四大开发区的运行模式比较。在发展过程中, 苏州四大开发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如表6所示。

表6 苏州四大开发区的运行模式比较

(3)苏州四大开发区的竞争互动关系。四大开发区都以IT 制造业为主,企业生产的产品多有交叉,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每个园区为吸引大企业入驻必然会存在激烈的竞争。然而,由于每个园区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各自以不同的优势吸引企业投资,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在四大开发区中,昆山经济开发区是最先建立起来的,目前已经成为台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台商在昆山的成功形成了较强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其他厂商的进入,这些厂商除了在昆山投资外,还在其他园区之间进行选择,促进了其他园区的发展。1993年,台湾明基公司在苏州新区投资设厂,同时还回台湾召集其核心配套厂商,将工厂迁移到苏州共同创业,从而为苏州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台商的这种“组群式”整体移动的特点使苏州受益良多。吴江经济开发区由于具有土地和地理的优势成功吸引了一批配套厂商入驻。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模式,在四个开发区中是基础条件最好的一个,成为来自美国、欧洲的大型跨国公司的首选。

竞争促使各园区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服务和树立自身形象,互动使各园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模式。苏州四大开发区的竞争和互动关系使得各园区的运行体系日趋完善, 从而为IT制造业更大程度的集聚创造了条件。

3.对苏州科技管理部门的调研

对苏州科技发展情况的调研有助于了解苏州政府的发展战略,把握苏州IT制造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调研的对象主要是苏州市科技局和苏州工业园国际科技园。

(1)引导企业科技投入,加快发展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 苏州市政府的总体规划是要形成外向型经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一批规模经济实体“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格局。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对于苏州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苏州目前并没有相应的科研力量与人才储备来发展IT产业的核心技术,外资企业的运营模式基本采用OEM形式, 外资的大量流入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核心技术。因此,政府的工作重点就是强化民营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同时提供平台引进技术,加大开发区科研力量的培育。例如苏州工业园区研究生城的建设,各开发区的留学生城的建设等。苏州市科技局每年有5000万元~6000万元的经费投入,鼓励发展专利、发明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以项目支持的形式,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革新。

(2)鼓励外资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建设科研基地, 促进知识外溢。苏州很早就注意到了企业的“根植性”问题,对东莞的台商整体迁移现象进行研究。它们认为,只有吸引和培育了拥有世界先进科研力量的人才,才有可能吸引科研机构的入住,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外资企业的“根植性”,因此,它们一方面鼓励外资设立研发机构,另一方面积极建立科研基地,促进知识外溢。

根据笔者的调查,苏州工业园区内的研发机构已经超过50家。有代表性的有:松下电器研究开发(苏州)有限公司、爱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研发有限公司、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世宏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安德鲁电信器材研发中心等。苏州新区设有摩托罗拉国家级0.13微米的IC研究设计中心、飞利浦高清晰度视频显示系统研发中心、华芯微电子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品设计中心等10多家外资研发机构。周庄的中科昆山高科技产业园被授予“国家火炬计划昆山传感器产业基地”称号,目前已创办了13家由科研院所、国内外厂商共同参与投资,高工教授研究员共同主持的高科技企业。

(3)建立知识流动平台,加快小型企业孵化。 在大规模吸引外资的基础上,苏州开始进入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的新阶段。软件园和科技园是IT制造业集聚的支持机构,也是知识流动和企业孵化的重要场所。目前,苏州有古沧浪创业园等10多个软件基地,苏州市科技局正准备以整合申报、整合管理的形式向国家科技部申请国家级软件园,以便为企业孵化创造更好的条件。苏州工业园国际科技园是园区实现科技创新、知识流动和国际企业孵化的主要载体,是国家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该科技园已经成为创新型人才、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集聚和辐射基地。

二、跨国公司在苏州IT制造业集聚中的作用

对跨国公司的调研主要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从产业链和知识链两条主线进行把握,调研的对象主要是园区管委会和跨国公司。

1.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调研得到的结果

(1)苏州的IT制造业已经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产业链。 就个人计算机而言,除了没有生产硬盘驱动器的企业之外,其他都已经存在。2003年3月17日, 全球最大的硬盘供应商美国迈拓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的新厂——迈拓科技破土动工,投资2亿美元生产Maxtor 硬盘驱动器,迈拓科技建成后将改变个人计算机产业链不完整的状态,使其更加完善。在苏州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经济开发区周围25公里内可达到95%的配套率,在苏州工业园周围25公里范围内则可以达到98%的配套率。鉴于IT产业是一个变化及其快速的产业,一般要求接到订单后3天内交货,所以苏州的IT企业之间的商业联系十分紧密, 可以说市内企业之间是一种既集中又聚合的关系。

(2)开发区内的IT产品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能够产生企业运作上的集聚效应。笔者还发现,每个开发区的兴起都多少得益于某个大企业落户后的带动效应。例如昆山的沪士电子的落户对昆山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区的发展则得益于台资企业宏基的落户。各开发区内的典型产业链如表7所示。

(3)开发区之间通过同类企业的投资和配套关系实现联动发展。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同一种产品在多个开发区都有布点,例如电路板的生产,在昆山经济开发区有沪士电子、耀宁电子、南亚电路板公司等,在苏州工业园则有日东电工(苏州)有限公司等,企业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同样,区内外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合作。例如电路板的上游产品覆铜板和铜箔基板在昆山也有生产,其主要企业有台光电子、台正电子、南亚电子等,而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在苏州工业园、苏州新区、吴江经济开发区均有生产,这也使得企业跨越了开发区的界限可以在苏州层面以最低的成本进行合作与生产,提高效率。开发区之间还通过配套关系实现联动。

表7 各开发区内的典型产业链

2.从知识链的角度调研所得到的结果

知识流动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最重要的特点。通过调研,笔者认为,以跨国公司为核心,苏州至少已经形成了两种知识流动的形式。

(1)跨国公司母公司向子公司的知识流动。 跨国公司的知识属于外来知识,这种知识只有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形成有持续生命力的本地知识。目前,苏州的IT制造业集聚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其核心技术还掌握在母公司手中。如何促进跨国公司的知识流动,加快外来知识的本地化,是苏州IT制造业集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与本地公司、 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研发机构的知识流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跨国公司加快了实施本地化战略,并逐步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一些为跨国公司配套的民营企业迅速崛起,例如和鑫电器、新海宜电信、安固电器、智能配电、南大光电、天华超净等。外资研发机构建立后,将许多研发活动直接外包给当地的研发机构,也促进了知识流动,提高了地区的研发水平。

以配套和外包等形式实现知识流动的前提是,该地区有一定的企业和知识基础,可以接收跨国公司的知识外溢。因此,苏州十分重视本地企业的发展,预计2003年底全面完成对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同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苏州市政府还利用“人才交流会”等形式从全国(甚至海外)引进人才,实行灵活的人才政策,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以提高知识外溢水平,加快知识流动。

三、苏州IT制造业集聚的启示

1.对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要有理性的认识

企业的经营活动要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建立精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目前苏州的“小政府”模式就是符合这种要求的政府模式。

然而,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低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实际上,苏州市政府通过制定发展战略,营造产业集聚环境,发展本地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IT制造产业集聚的进程。

2.要全面认识跨国公司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跨国公司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当地经济有较大贡献,能够快速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各地区招商引资的重点。然而,在吸引跨国公司的同时不能忽略本地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本地区有一定的企业基础,忽视发展本地产业基础,盲目招商引资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本地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的配套关系提升技术和生产能力,有利于形成地区的持续竞争力。

其次,跨国公司一般具有知识优势,加强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对于本地区知识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苏州IT制造业集聚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