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 100043)
摘要:目的 分析在心血管临床中采用脑钠肽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本科室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此为研究组,同时选取6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常规组,比较两组参与者脑钠肽水平和心功能等指标。结果 结果显示,常规组脑钠肽溶度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着患者病情恶化,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的浓度也随之增高,并且相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更加明显。结论 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脑钠肽浓度分析,可以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诊治。
关键词:脑钠肽;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临床价值
心血管病属于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其也属于是循环系统疾病的一种。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等,此类病症极易出现反复发作,给患者身体造成严重折磨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严重负担[1]。脑钠肽属于是心脏神经激素的一种,根据对相关资料研究表明,随着患者心室负压增加,脑钠肽(BNP)指数随之增加。本文以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同期体检的健康参与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脑钠肽水平,研究脑钠肽在心血管诊疗中的价值,旨在为以后的治疗提供可借鉴经验。具体报道陈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本科室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此为研究组,同时选取6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常规组,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为32例,女性患者为28例,患者年龄范围在52岁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36±2.51)岁,病程范围在2至1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48±2.71)年,其中33例为心肌梗死和27例心力衰竭;其中常规组男性为30例,女性为30例,年龄范围在51岁至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33±2.47)岁。对比两组人员的基本资料(性别比例、年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指标
对研究组患者实施BNP检测、心肌酶、心肌坏死标志物等检查,最主要是对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采用美国博适Triage BNP检测仪检查,其检测范围在5~5000pa/mL之间。同时对常规组人员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对比分析。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采取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的心功能分级标准[2],主要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Ⅰ、Ⅱ、Ⅲ以及Ⅳ级。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通过SPSS 19.0软件处理,采用标准差(x±s)来显示计量资料,采用t来检验患者资料差异。患者资料差异比较,P<0.05,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人员血浆脑钠肽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平均血浆脑钠肽浓度为(409.35±145.58)pg/ml,,常规组脑钠肽浓度为(20.14±6.92)pg/ml。两组人员脑钠肽浓度比较(X2=261.902,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2研究组患者NVHA心功能分级指标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患者病情的恶化,脑钠肽浓度也随之提高,具体指标如下表。
研究组患者NVHA心功能分级指标
3讨论
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负担,病情心血管疾病极易出现反复发作现象。脑钠肽主要是由心脏分泌出的一种肽类激素,其属于多肽类激素由32种氨基酸构成,当患者出现心脏载量过大时,心脏内壁的压力就会随之增大,从而刺激心室分泌脑钠肽,其浓度迅速升高。根据资料显示[3],急、慢性心衰与患者脑钠肽的分泌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可以有效的反应出患者心室的功能变化。本研究主要以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血浆脑钠肽浓度与健康者比较,结果表明,常规组脑钠肽溶度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着患者病情恶化,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的浓度也随之增高,并且相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由于脑钠肽能够准确的诊断患者心力衰竭情况,并且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达95%以上,所以对患者脑钠肽浓度进行检查可以有效提高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疗效果。此方式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颜璨,李胜利,余艳红,等.脑钠肽联合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估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心功能的临床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5(5):369-373.
[2]王宏军,徐东,马司光.脑钠肽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22(4):674-678.
[3]唐利,廖常彬,钟春梅,等.血清脑钠肽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在评价慢性肾衰竭患者心功能中的价值[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6,16(4):215-218.
论文作者:任晓楠 赵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患者论文; 浓度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 常规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