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摭谈论文

“无所……”摭谈论文



“无所……”摭谈

王兴才 郝从燕 徐 虹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 404020)

摘 要:汉语中的“无所”,既有短语形式的“无所1”,也有句法结构的“无所2”,还有已经凝结固化的“无所3”。在梳理“无所1”→“无所2”→“无所3”历时演进轨迹的基础上,具体探究了其内在的机制和动因,并针对“无所”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无所”;历时演进;机制动因;问题讨论

“无所……”是汉语中较为惯常的格式之一,《马氏文通》云:“经史中‘所’字先乎动词而上下文无为所指者,直可视如所指之名。若‘所’字前加以‘有’‘无’之字,其用法尤习见也。”[1]64王灿龙先生曾针对“有所……”和“无所……”这两种格式进行过探讨,说它们是用来表示“对在某个地方实施动作‘V’的可能性(或现实性)作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言”,抑或是“对人或某物的客观存在与否”所进行的一种主观判断[2]310。我们的问题是,“无所”在交际中究竟有哪些形式,有无词汇化现象?如果有,那么其词汇化进程是怎样的,内在的机制和动因是什么?若已凝结成词,其又有什么样的功能和语法作用?后置的“无所”,是不是“无所X”在省略“X”的情况下形成的,能不能将“无所……”分析为兼语结构?笔者不揣浅陋,拟对这些问题作一番探究。

汉语“无所”在运用中有“无所1”“无所2”和“无所3”的区别,且经历了由“无所1”→“无所2”→“无所3”的发展演嬗历程。其中,“无所1”是动宾短语,“无所2”是跨层结构,而“无所3”发展至今,则已演变为一个在意义和用法上与“有所”相对的否定副词。

一、动宾短语:“无所1

“无”是一个否定词,表“没有”之义,与存在动词“有”相对。《玉篇》曰:“无,不有也。”《广韵》亦云:“无,有无也。”否定词“无”既可用作动词,也可用作副词。用作动词时,一般后面跟的是体词性成分;用作副词时,则是放在动词性成分之前(或用在“有”之前)作状语,以此对相关动作进行否定的限制;“无”后面当然可以跟表“处所”义的“所”,以下两例中“所”分别作“无”的宾语,“无所”表示的意思是“没有地方”。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由动词“无”与表“处所”义的“所”构成的动宾短语,其既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我们把这种情况的“无所”简记作“无所1”。“无所1”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对相关动作进行否定的断言。如:

(3)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6)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吕氏春秋·先识览》)

当前我国的能源储备和环境现状并不十分乐观,汽车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较为明显的环境污染,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对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策略积极发展新能源技术,正确认识其经济性和可行性,在推动我国汽车行业向前进步的同时,也能有效减少汽车运行过程中对石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让我国尽快成为环保清洁型国家。

最后,“用而不辨,辩而不晰”是当前传记史学概念界定的现状,从前文所列可以看出传记史学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不加辨析地拿来就用,是学界常见的一个弊端。目前学界已有人对传记史学下了初步的定义,如钱茂伟认为“传记所占史学与文学成分的多少,是区别传记史学与传记文学的关键。以史学为主的传记,可以称为传记史学,或历史性传记。以文学为主的传记,可以称为传记文学,或文学性传记”。

(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左传·成公二年》)

杨树达先生《词铨》一书曾提到“无所”,他认为“无所”是一个整体,“所”是名词[3],他说的“无所”就是“无所1”。“无所1”也可放在动词之后,用以说明相关动作的发生是“没有地方”或“没有处所”的。如:

(7)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8)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枚乘《七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3]198

以上例子中的“无所”,不管是放在动词前还是在动词后,其意思是“没有地方”,相当于下面例子中的“无处”:

(9)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无处。(《楚辞·九辩》)

就现状来看我国大部分中小型水电站都实现了计算机监控与保护,随着新型技术的应用,水电站的运行管理逐渐实现了自动化模式。虽然现在水电站运行模式实现了少人值班,但是距离完全无人值班模式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目前只是就少数的水电站进行无人值班模式的试点。为提高中小型水电站技术水平,改善水电站运行管理模式,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完全无人值班管理模式,实现对水电站的远程监控,达到遥测、遥调、遥控等目的。

(10)汝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汉书·高后纪》)

与此同时,伴随城镇化的发展,河北省物流业能耗规模、人口聚集和空间结构对物流业能耗增长的抑制作用比较明显,尤其是空间结构作用十分突出,而人口聚集对物流业能耗增长的平均抑制作用虽然比较小,但自2014年以来,人口聚集对物流业能耗增长的抑制作用日趋突出,因此,有计划的引导人口聚集,适度提高人口密度,对河北省物流业能耗下降能起到积极的规模效应。

例(9)的句意为:“时光如水一天天流逝啊,老来倍感空虚,安身却没有地方。”例(10)中的“无处”,颜师古注:“言见诛灭,无处所也。”无处,即无处安身,谓将被诛灭之意。上面的“无所1”还经常运用到现代的成语(或习语)中,包含“无所1”的成语主要有:辞无所假、计无所出、计无所施、寄颜无所、进退无所、威无所施、无所不及、无所不往、无所不在、无所不至、无所措手、无所遁形、无所回避、无所用之、学无所遗、义无所辞、无所措手足、无所不用其极、无所不尽其极……

以“无所1”这个短语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演变为“无所2”,演变的条件是人们的重新分析(reanalysis)。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无所1”都能进行重新分析(前文所述及的后置式“无所1”,如例(1)“勤而无所”、例(2)“今罪无所”、例(7)“复归无所”和例(8)“欲交无所”中的“无所1”,就不可能进行重新分析),只有放在状语位置上的“无所”,与后面的动词线性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无所+动词”,才具有重新分析的可能性。而重新分析的结果就是,使得“所”由名词的性质转变成一个特指代词;也使得“无所1”这一动宾短语演嬗为一个跨层句法结构——“无所2”。

二、跨层结构:“无所2

各种语法成分的形成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语法化过程,而语法化过程又离不开语法化的主要机制。语法化的机制有两种:一种是重新分析(reanalysis),一种是类推(analogy)。从认知角度看,重新分析是概念的“转喻”,类推是概念的“隐喻”[4]。二者遵循的原则有所不同:邻近(contiguity)是转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而相似(similarity)则是隐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5]。“无所1”向“无所2”所进行的语法化,其背后就有人们的认知动因在不断地起作用。在“所”字由名词向特指代词演化的过程中,人们的重新分析最为关键。

俞敏先生在《经传释词札记》中曾经这样说:“‘所’是实词,就是地方。它开始虚化是因为人们给句子分段的理解有差错:第一阶段,无所/不知= 没地方不懂;第二阶段,无/所不知= 没不懂的地方。第二阶段分段改了,造成一个后果:‘所’字的修饰语在后头……没不懂的地方引申成没不懂的事情,‘所’就虚化成虚位代词了。”[6]结合前面所引例子来看,例(3)中的“无所用之”本可以理解为“没有地方用它”,但经重新分析之后遂变成“没有用它的地方”[7]16。例(4)中的“无所逃隐”本是“没有地方逃走隐藏”的意思,经过重新分析就变成“没有逃走隐藏的地方”[7]34。例(5)的意思是:“犀牛没有投角的地方,老虎没有伸爪的地方,武器没有刺击锋刃的地方”。例(6)中的“吾无所得”,意为:“我没有得到它的地方”。在类推作用下,“无所2”便大量用于人们的语言实践中,如:

(11)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1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史记·项羽本纪》)

(13)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汉书·酷吏传》)

会议指出,把抓好森林防火作为守护绿水青山、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任务,作为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完善体制机制,创新管控措施,持续加强森林防火能力建设。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加,高森林火险出现的早、持续时间长,一旦防控不到位,非常容易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各区市、各有关部门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严守职责、严阵以待,把森林防火各项工作抓早、抓细、抓实。

(5)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老子》第五十章)

(14)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汉书·司马迁传》)

(15)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鬼焉。公抚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见?”对曰:“臣无所见。”公反,诶诒为病,数日不出。(《庄子·外篇·达生》)

(16)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庄子·外篇·在宥》)

这些例文中的“无所”,有别于前面所引的例(1)至例(8)中的“无所1”,我们把这种情况的“无所”简记作“无所2”。很明显,“无所2”之“所”不再表“处所”义,是一个特指代词。具体来看,例(11)中的“所”指代的是“所说的话”;例(12)中的“所”分别指代“财物”和“妇女”;例(13)中的“所”分别指代“问候馈赠的礼物”和“请求委托的事项”;例(14)中的“所”指代的是“相提并论的人”;例(15)中的“所”指代的是“鬼”;例(16)中的“所”分别指代的是“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到的话”和“心里知晓的事情”。这些句子中,特指代词“所”与动词“X”组成了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无所2”不再是动词“无”与名词用法的“所”直接进行组合,而是一种跨层句法结构(即“无所X”中,“所”直接与动词X组合成“所X”,“所”并不是先与“无”组成“无所”,所以“无所X”的“无所”,是一种跨层结构)。

(21)他白天下乡办案,晚上拉土、刷家,无所不干,为了庭里的干警安心办案,他冬天让妻子为外出办案的干警看火炉,看好家,甚至还常常代劳洗衣做饭。(1994年报刊精选)

三、词化结果:“无所3

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都有其发展和演变的历史,现代交际中被用作否定副词的“无所”,也同样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词汇化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由“无”与“所”这两个分立的语言单位因位置紧邻和线性相连(不管是动宾短语“无所1”还是跨层结构“无所2”),通过它们之间不断的融合、凝结和固化,到最后“无所”的词义又得到了由实到虚的演变与虚化。

“无所”在未词化以前本是短语或句法结构,那么由最初的短语或跨层结构“无所”,到后来又是怎样词化为一个否定副词的呢?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仂语凝固化’是汉语构词法最主要的方式。”[8]现代汉语中的许多复合词在成词之前原本就是短语或句法结构,这些短语或句法结构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不断地融合、凝结与固化,到最后也就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复合词。我们一般就把这个复合化过程叫做词汇化。“无所1”经重新分析演变成“无所2”之后,动词“无”后面跟的是宾语“所X”,而“所X”中的“所”本来是与“X”组合的。由于“所”在线性顺序上又与前面的动词“无”位置紧邻,在汉语词汇双音化大背景之下,语言的使用者就有可能把“无”与“所”看成一个整体来处理,而不再把“所”与后面的动词放在一块并对其结构作原来那样的分析。从认知角度看,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由心理“组块”(chunking)所造成的重新分析过程。通过人们的重新分析,这样的结构就容易走上由句法层面单位向词汇层面单位转变的历程,进而使“无”与“所”组合固化,最终演变为一个放在动词前的否定副词。董秀芳曾经指出:“词汇化的变化轨迹比语法化更难追寻,要深入考察句法和语义等多个方面才有可能搞清其演变的规则。”[9]“无所”的凝结成词,理所当然也离不开句法与语义等多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概言之,从“无所1”到“无所2”经历了重新分析的过程,而在“无所2”的基础上,“无所”又进一步凝结和固化,在双音化背景和“组块”因素的作用下,便形成“无所”这个双音节复合词,我们把已经词化的“无所”简记作“无所3”。请看下面的例子:

(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僖公三十年》)

国企并购私企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风险,就是指因为企业内部资金的归属以及结构发生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相关问题的发生,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就是,国企必须通过大量的资金才能对私企实现并购,然而并购由于持续的期间较短,导致企业筹集的资金非常有限。此外,很多国企会通过融资的方式来获取大量的资金,来满足并购对资金的需求。同时国企在融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及当地政府的支付来降低融资的成本,是企业规避融资风险的重要举措。

例(21)中的“无所”是谓词“干”这个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结合句子来看,主语是“他”,“无所”处于状语位置上,适宜处理为一个与“有所”相对的表全然否定的副词,有“没什么”之义。有人将“无所不干”分析成兼语结构(后文专门讨论),那么将其置于“他白天下乡办案,晚上拉土、刷家,无所不干”这个语境中,是无论如何没办法让人理解的。这个句子中,“无所”已经词化为一个整体,其相当于副词的功能,表“没有什么”或“没什么”意义。例(22)中的“无所不谈”,“无所”也是否定副词,表示“没有什么(所说的话)”。与例(21)比较,“所”代指的内容似乎有些不相同,一个指代所做的事情,一个指代所说的话题内容,但是二者都表“没什么”之义。这一方面说明“无所”之“所”表义功能开始泛化,另一方面说明“无所3”既不是短语形式的“无所1”,更不是句法结构的“无所2”,而是已经词化的否定副词了。例(23)至例(26)中的“无所”,其“所”的指代内容同样不具体、不明确,表义则已经泛化,此不赘。“无所3”也较多地运用于现代的成语(或习语)中,包含“无所3”的成语(或习语)主要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备、无所不从、无所不可、无所不窥、无所不能、无所不容、无所不通、无所不为、无所不晓、无所不有、无所不争、无所不知、无所不作、无所猜嫌、无所改变、无所顾惮、无所顾忌、无所回避、无所忌惮、无所忌讳、无所可否、无所可用、无所控制、无所轻重、无所容心、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无所畏忌、无所畏惧、无所依归、无所依托、无所萦怀、无所用心、无所作为、无所施其技……

随着我国刨花板行业不断淘汰部分落后产能,新增先进生产线,质量不断提高,产量也有增加,刨花板出口出现增长。今年前3季度累计,我国刨花板出口量完成17.4万t,比上年同期增长18.29%。出口金额同比增加9.74%,主要出口到蒙古、印度和我国台湾省等。

(19)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23)为了营救他,她四处奔走呼喊,面对旁人的白眼与嘲讽,她无所畏惧,虽屡屡碰壁仍不肯罢休。5年后,他终于获释。(《读者》合订本)

例(17)中的“君亦无所害”,意即“你也没什么危害”;例(18)中的“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意谓“解除纷乱没什么获取”;例(19)中的“君子无所争”,表示的意思是“君子没什么可争的”;例(20)中的“岂无所用其心哉”,意为“难道没什么用心吗?”这些用例中,“无所”既有别于“无所1”,也不同于“无所2”。从语义上看,“无所3”的“所”既不表处所,也不具体指代某人或某物,其意义已经泛化,表“没什么(东西)”之义;从节奏上看,“无所3”中的“无”与“所”,两个音节结合得较为紧密;从语音上看,“无所3”之“所”似可轻读,而“无所1”和“无所2”中的“所”皆读作重音;从位置上看,“无所3”置于动词之前,其不作主语而是作状语,以此对事物进行全量否定。这种用法的“无所3”发展至今,则已演化为一个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用以表示“没有什么”或“没什么”语义的否定性副词。例如:

马建忠先生曾说过:“‘所’合动字,其先或加‘无’字者,所以决其事之无也;加‘有’字则反是,而‘所’字实仍为其后动词之止词。盖所为决‘有’‘无’者,即‘所’字所指事物也。”[1]65其所言及的“无所”,实际上就是这里的“无所2”。“无所2”之“所”是由名词表“处所”义的“所”虚化过来的,但二者又有很大区别,“无所1”是动宾短语,“无所2”却是跨层句法结构,其“所”不再是名词而是一个特指代词。“无所2”在成语(或习语)中较为常见,包含“无所2”的成语(或习语)主要有:百无所成、百无所忌、别无所见、别无所求、别无所图、别无所需、非无所见、毫无所得、毫无所动、毫无所获、毫无所觉、毫无所取、寂无所见、空无所在、了无所见、了无所知、茫无所知、全无所知、生无所求、死无所名、心无所念、心无所思、心无所恃、一无所长、一无所成、一无所得、一无所好、一无所获、一无所见、一无所能、一无所求、一无所取、一无所为、一无所有、一无所知……

(22)他们手里忙个不停,嘴里说个不停。国事家事,大事小事无所不谈;亲历的、看到的,听来的无所不论。(2000年《人民日报》)

(20)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孟子·滕文公上》)

(24)他机械的声音里,有一股惯性,一路向下走着,无所阻挡。吐字间“咝咝”作响的齿音,颇像机器运作的金属摩擦声。(王安忆《逃之夭夭》)

(25)不管外面的环境怎么样,香港电视也好,商品大潮也好,我们不能无所作为。我们要营造好自己育人的小环境。学生在我们学校里……晚上看一两个小时香港电视,就把我们白天的教育全冲垮了,那不可能。(《人民教育》1994年第9期)

Z2异常位于矿区西北部,呈不规则状NW向展布,走向上长1350m,宽900m,最大异常值为-207mv。带内出露金水口岩群片岩段及大理岩段,因第四系风成砂土覆盖,该处异常的幅值较小,但其规律性相比Z1异常较好。根据地质、物探异常特征,推测Z1、Z2两处自电异常应处在同一条异常带上,呈NW向展布延伸。结合槽探工程揭露查证,发现2条石墨矿体(M9、M14),异常的展布形态与圈定的石墨矿(化)体走向基本一致。

(26)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铁凝《哦,香雪》)

(18)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战国策·赵策三》)

从“无所1”到“无所3”,经历了“无所2”这一跨层结构的过渡,如果没有“无所2”,也就无法达到“无所3”这个词化的最终结果。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汉语中的“无所”除了用作短语的“无所1”、跨层结构“无所2”之外,还有用作表全然否定的“无所3”这一副词存在。与副词“有所”用法不同的是,“有所”是一个肯定副词,表适量肯定;“无所”是一个否定副词,表全量否定[10]51。所以,在运用中,“无所”具有多种形式的不同。

王力先生说:“‘有所’‘无所’是动宾词组,‘所’字词组用作动词‘有’或‘无’的宾语。”[7]370《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也说“无所”是“由动词‘无’和代词‘所’组成”[11]188。事实上,“所”本是处所名词,其与“无”组成“无所1”,由于经常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所以就与动词“X”线性组合在一起形成“无所X”。由于人们的重新分析,便形成了“无所2”这种跨层结构,这时候的“所”也就由名词演变成为一个可以指代人、事、物的特指代词。随着“无所”的凝结以及“所”指代的进一步泛化,否定副词“无所3”便在运用中最后形成。“所”在“无所1”→“无所2”→“无所3”的历时演进中,由名词“所”演变成特指代词,之后再演变为一个构词语素。因此汉语中的“无所”之“所”,既有可能是名词,还有可能是代词,更有可能是构词语素,这些“所”字我们不可等同视之。

四、后置的“无所”是不是“无所X”的省略?

前已述及,例(1)和例(2)中的“无所”是“动+宾”结构,“所”充当“无”的宾语;例(7)和例(8)中的“无所”则充当动词“归”或“交”的补语。这些“无所”皆表“没有地方”之义,“所”是处所名词,然而一些学者并不这样看。对例(1)中的“无所”,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是这样注释的:“勤,劳苦。无所,指无所得。”[7]24即句中的“无所”是“无所得”在省略动词“得”后而来的。于志荣先生认为,例(2)“‘罪无所’就是‘罪无所归’,亦即没有归罪的地方”[12]81-90。例(7)“‘归无所’可看作‘归无所至(往)’”[12]81-90。在他们看来,“无所X”可以省略动词“X”而固化为“无所”,果真是这样吗?

1.2.1 治疗组护理方法 治疗组患者使用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此次我院的护理小组成员均接受了培训,共有2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这些医护人员是我院的护理技术骨干,对机械通气理论掌握扎实,能够懂得紧急处理应对。小组主要负责实施指引、组织培训等,将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呼吸机集束化护理的能力,对护理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和各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根据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的要求,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制定标准,通过文字图片的方式来进行讲解,达到简介直观的效果。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让护理人员的执行能力提升。

企业应将财会管理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突显出来,同时要不断健全财会管理机制,实现财会工作者、企业财务工作流程、企业财务组织的共同发展。现阶段我国财会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对财务工作转型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财会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实现企业财务转型发展。

“无所”是一个熟语,《常用文言虚词词典》说它是“由动词‘无’和代词‘所’组成。‘无’在句中作谓语,‘所’同它后面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组成名词性词组,作宾语。可译为‘没有……(的)’”[11]188。“无所2”是古汉语固定结构,“所”是特指代词,常用在动词性成分之前与其组成“所”字结构,然后再作动词“无”的宾语。但在我们看来,“所”之后的这些动词都是不可省的。如果省去这些动词,作为特指代词的“所”字就无所附丽了,也就不能成其为“所”字结构。上面这几个例子,“无所”当是“无所1”而不是“无所2”;“无所1”的“所”是一个名词,而不是什么特指代词。那么,这几例的“无所”又该如何理解呢?

还是汪贞干、董德志两位先生说得好,例(1)中的“勤而无所”应解为“勤而不宜”,“所”解为“宜”[13]103;例(2)中的“今罪无所”,“应为‘惩罚不当’之意,‘所’仍应训为‘当’或‘宜’,不是什么‘无所’后省动词‘归’”[12]103。《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大有’去‘睽’而复,亦具所也。”杜预注:“亦其义也。”杨伯峻先生注:“筮者以为理所当然,故云‘亦其所也’。”“义”亦可训为“宜”,经籍中多有。《礼记·中庸》:“义者,宜也。”《释名·释言语》:“义,宜也。裁判事物使合宜也。”《左传·文公二年》:“吾以勇求右,无勇而黔,亦其所也。谓上不我知,黔而宜,乃知我矣。”“所”“宜”并用,上下文异而义同。杜预于“亦其所也”注云:“宜见退。”杨伯峻先生注:“‘亦其所’犹言得宜。”均以“宜”解“所”[13]103。《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得之时其所也,矢之非其罪也。”张统一先生注:“所,犹宜也。”例(7)中的“复归无所”,“杨伯峻先生的注中引用高亨《左传国语的周易说通解》,把‘复归无所’解为‘结果无处可归’是很正确的”[13]104。如此看来,一方面,“无所X”是不能省略“X”而成为“无所”的;另一方面,这里的“无所”实际上就是短语形式“无所1”,与跨层结构的“无所2”无关,它们只是形式一样,意义和用法并不相同。可见,后置的短语形式“无所1”并非由“无所X”结构因其省略动词“X”而形成。

五、“无所……”是否能分析成兼语结构?

王灿龙先生说:“在古汉语里,‘有所V’和‘无所V’各有两种句法结构关系。一为兼语结构,‘所’属于表地点的名词,既是‘有’或‘无’的宾语,又是动词得以实施的处所;一为简单动宾结构……”[2]311同时他认为,现代汉语中“无所V”式也有“一种是兼语结构……兼语结构如‘无所容身、无所藏拙、无所掩饰、心无所系’等”[2]314。能否将“无所X”分析成兼语结构?以下作一些讨论。

MMC由于直流侧没有集中布置的电容器,为保持直流母线电压正负极对称,需在直流侧或换流变二次侧设置接地点。常见接地方式主要有直流侧经电阻接地、交流侧构造接地点或利用换流变压器接地。

“无所……”格式中,由于“无所”后面紧跟的是动词,所以,“无所”作为整体在句中充当状语,引介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表示“没有地方做什么”。若将“无所……”分析成兼语结构,则有失允当。所谓兼语结构,就是一个句子中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同时又充当了后面一个动词的主语,相当于把“动+宾”和“主+谓”两种结构套用在一起,套用的两种结构,中间没有任何的语音停顿,人们将这种结构称为兼语式,即“主语+谓语+兼语+谓语”结构。在“所”是名词的情况下,“无所……”之“所”,虽然是“无”的宾语,但名词“所”并不是后面动词的主语;更重要的是,在“所”是特指代词的情况下,“无所……”之“所”根本就不可能被分析成兼语,因为“所”作为特指代词,本身就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王灿龙先生说:“对于双重否定结构‘无所不X’式,将它的结构关系分析为‘[无所][不X]’,比分析为‘[无][所不X]’更切合一般的语言学原理,也更能得到相关语言事实的印证。”[2]311将“无所不X”分析为“[无所][不X]”,显然也不是作兼语结构理解,而是当作了状动关系——“无所”放在“不X”之前,修饰和限定后面的谓词。王灿龙先生曾说,“无所不X”这种双重否定,“跟现代汉语中‘不能不来’‘不会不知道’等双重否定不同,倒是跟‘没有人不来’‘没有人不知道’之类相似,特别是当‘所’的名词义特别显赫的时候”[2]311。把“无所不X”当作是与“没有人不来”“没有人不知道”一类的句法结构,同样值得讨论。因为“所”字在名词义显赫的时候,“无所不X”就是“没有地方不X”,而“没有地方不X”是无论如何不能当作兼语结构的;现代汉语中“没有人不来”或“没有人不知道”,虽然可以看作是兼语结构,但一是“无所不X”的“所”绝不可理解成是“X”这个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没有人不来”或“没有人不知道”,与“无所不X”不是同一类结构;二是“没有人不来”或“没有人不知道”的句法结构,并不一定就是汉语的兼语结构,因为“没有”可以分析为状动关系,表不存在某种情况,“人不来”或“人不知道”是“没有”的宾语,“没有”是对“人不来”或“人不知道”的一种否定,表示“没有人不来的情况”“没有人不知道的情况”。也可以把“没有人不来”或“没有人不知道”的句法结构分析成主谓结构,“没有”是状语,主语是“人”,后面的“不来”“不知道”分别充当谓语。句子可以说成是“人没有不来的”或“人没有不知道的”,表示“人人都来了”或“人人都知道”。更何况“无所不X”跟“没有人不来”“没有人不知道”的句法结构并不属于一类。就“无所X”式的内部结构来说,“无所”应是动词前的状语,表示“无地方实施某种动作行为”。当“无所……”中的“无所”是“无所3”的用法时,“无所……”更不能分析成兼语结构。可见,王灿龙先生将“无所X”分析成兼语结构,值得商榷。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海洋溢油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优良菌源和基础数据。但论文中很多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研究。

六、结 语

综上所述,“无所”在具体运用中有“无所1”“无所2”和“无所3”等形式的不同。我们主张,“无所1”是一个短语,“所”表“处所”意义;“无所2”中“无”为否定动词,其宾语由“所+动词”这个“所”字结构充当,“无所2”可以看作跨层的句法结构,其“所”为特指代词,指代具体的人或事或物等;“无所3”则已凝结成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表全量的否定副词,其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没有什么”或“没什么”之义,与表适量的肯定副词“有所”相对。如此看来,区分“无所”各形式的差异,厘清“无所”由短语(或句法结构)到副词的“仂语凝固化”过程,对于把握“无所”的形式与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王灿龙.“有所X”式与“无所X”式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14(4):304-316.

[3] 杨树达.词铨[M].北京:中华书局,1978:334.

[4] 沈家煊.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刘丹青.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8.

[5]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3):225-236.

[6] 俞敏.经传释词札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64.

[7]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344.

[9]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37.

[10] 张谊生.从前加到后附:“(有)所”的跨层后缀化研究——兼论“有所”的词汇化及其功能与表达[J].汉语学报,2014(1):40-53.

[11] 陕西师范大学《常用文言虚词词典》编写组.常用文言虚词词典[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12] 于志荣.对几条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的商榷[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81-90.

[13] 汪贞干,董德志.“所”字结构中“所”后动词可省吗?——兼谈《春秋左传注》对几个“……无所”的解释[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101-105.

(责任编辑:张新玲)

On the Chinese Pattern “Wu Suo…”

WANG Xingcai HAO Congyan XU Hong

College of Arts,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4020,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pattern “Wu Suo…” has evolved in different levels, including phrase form of “Wu Suo1”, syntactic structure “Wu Suo2”, and fossilized structure “Wu Suo3”. Through the trajectory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Wu Suo1” to “Wu Suo2” and to “Wu Suo3”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ner mechanism and motive of this pattern, and has some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relevant issues.

Key words: “Wusuo” pattern; historical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motive; problem-oriented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9)01-0059-08

作者简介:王兴才(1964—),男,重庆开州人,重庆三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汉语语法和语法化。

郝从燕(1995—),女,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徐 虹(1995—),女,重庆梁平人,重庆三峡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  

“无所……”摭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