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对建筑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创新作为一种新概念广泛运用在各个行业,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创新加以利用,可以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提高建筑的使用价值。建筑设计不仅要做到人们可以使用的基本要求,更应注重理性与感知、形象与概念等的结合,创造一个舒适安心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质的改善。本文探析了建筑设计创新的理念、目的等方向,概述了建筑设计创新思想的意义,然后对建筑设计创新思路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设计理念;发展
引言
建筑设计的创新在现今建筑领域中存在诸多争议,大多是因为人们对其概念的不了解,建筑设计创新理念是研究的基础与实践的准则,面对如今多种多样的对建筑设计的创新,只要有城市的存在,那么建筑就不会消失,对其设计也不会停止,建筑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显现了历史的痕迹。每个设计师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建筑可以“永存”,在后代人的视野中凸显出自己的设计,而让建筑能留存在城市中时间更久,就必须对其进行创新。
一、建筑设计理念创新的基本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事物的观察与体验都有利于培养设计灵感,而人文知识的积累和深化同样也培育了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而此类基础知识的领悟与积累同样也是培养现代建筑设计师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对于设计师来说,想象力是其创作的最大源泉,借助于潜在理论知识,发挥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猜测现实事物并进行联想,进而提出观点,重新组合感性与理性两种思维中的图像,这一思维进程有利于推演出全新的艺术形象,进而在设计中涌现灵感,体现出事物本质。因而,想象力的培养之于现代建筑设计师是至关重要的。
二、建筑设计创新的目的
2.1 建筑设计创新的需求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当今建筑的使用者与居住者对建筑有所需求,才促进了对其设计的创新,从历史中和现代调查来看,建筑设计创新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联系
1)建筑设计创新与有目标需求。有目标即是有需要,有指向性,当居住者与使用者对当前建筑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在生活、生产方面都不具有适合性时,这就对建筑设计的创新产生了需要。这类人们希望通过对设计进行改进与革新,如低碳理念下对新材料新资源的需要,整体建筑翻新设计成新形象为公司企业能更好的宣传,不断调整建筑特征也是创新的一种,多种小变化组合在一起也是大创新。例如某企业大楼对“遮阳板”的改进,使其不仅可以为建筑内部提供遮阳需要,同时对外部环境进行改观,一举两得。
2)建筑设计创新与无目标需求。居民楼是人们最常住的地方,而居民楼从建筑初期到建成,整体完工后,若没有大问题,就不会对
其进行再次建设,这让居住者会感到视觉疲劳,每天对着相同的建筑,既单调又枯燥无味,所以人们需要对这类建筑进行设计创新来改变这种心理,人们通常只知道哪里有问题而不知道如何解决,这就体现出对房屋设计创新的作用,并不是给人们想要的形象,而是没有想过的建筑艺术。先创新后需求就是“无目标需求”的本质,对建筑设计进行先创新后需求,使人们通过这种创新进而知道自己的需求,会改变人们对创新理念的理解,还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2 建筑设计创新是社会需求
如果认为“建筑设计创新是为了满足社会中人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一论断就过于简单了。首先,“需要是创新之母”之类的说法暗示了在建筑设计创新中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称关系,但这种认识可能带来因简单化理解而产生的偏差。这是因为,需求不是一个社会的外部变量,它时时处处都受到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经济、人口、贸易、环境变迁、专业分工等因素的制约。从历史的角度看,技术水平常常决定实际需求。只要人的欲望特征没有变化,需求就始终存在,而满足需求的能力却不一定会始终与之相适应。有时更接近事实的说法有可能是“创新是需要之母”,这是由于新的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常常会引发人们迄今未被认识的期望。
其次,人的偏好结构影响人们对创新建筑设计的探求方向。偏好是指人们按照自身意愿对可供选择的事物进行的排列。偏好是主观的、相对的,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或倾向。人的偏好结构及其改变与人的原有偏好惯性、生理因素、职业、社会影响、自然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这种非理性的选择和排列使得建筑设计创新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常常也具有非理性特征。
三、建筑设计的创新分析
3.1 思维理念的创新
在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对于建筑设计思维理念的创新。所谓的思维理念主要包括对于人文精神的体现和绿色生态理念的体现。
(1)人文精神的体现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并不是小家碧玉的性质,而是大气磅礴。要充体现所在区域的人文精神,在设计的时候要表现出强烈的认的同感,表现家乡之美和深刻的文化底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绿色生态理念的体现
绿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题,对于建筑来说也应该充分运用这个主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融入绿色观念,将施工的材料由传统的砖、沙、石等材料转变为空心砖,聚氨酯等新型环保节能材料。
3.2 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创新除了要观念上的创新外,对于设计的方法也需要创新。第一点就是改变千篇一律的风格,开创自己独有的风格创新之路,在创新的时候要杜绝重复。其次是对于结构的创新,可以学习世界先进的结构,这样才能让建筑更具美观性和实用性。
3.3 建筑设计智能化创新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加大智能设计的技术运用,将生活的必须和物联网相互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更加优质舒适的住宅。
四、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过程
4.1 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中,建筑师明确其主要解决的难题,同时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对其周边知识进行了解和整理,同时对于有关理论体系进行概括并系统化处理。建筑设计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创新思维的准备阶段中的内容。当建筑师逐渐了解这些知识并进一步进行研究时,任务就开始逐渐解决。要掌握好创新思维的准备阶段过程,重点要处理好外部信息。
4.2 选择阶段
在准备阶段完成之后,我们就要对建筑设计创新进行选择。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如果优秀的话,那么它在选择阶段必定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如果是一般的建筑设计方法,就不一定能产生非常优秀的创新结果。选择阶段为之后的实施阶段指明了标杆,是非常关键的。
4.3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具体运用,力求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就要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各个方面加以控制,使其往肯定的方向发展。根据问题的不同,我们需要随时更新我们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修正前进的方向,以达到最后的成功实施。
五、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应用
5.1 层次结构方法
建筑设计中创新思维的方法有一种是层次法,即对层次结构进行归类并进行设计,如双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等,其中双层结构应用较为广泛,双层结构可以相互作用,且相关构建。设计创新的思维方法就是在这个模式上拓展的。深层结构所体现的优势是稳定性、持久性等,同时作为基础所产生的表层结构,通过不断的改进和深化,形成众多的表层机构形式。因为表层结构的多样化和动态化特征,所以其可以反作用到深层结构上,因此在利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进行设计时,应深入的对深层结构创新进行分析,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剖析,从而获得创新的基础。
5.2 深层结构创新思维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中,深层结构必须重视辩证的统一,即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结合,逻辑性思维体现的是传统的定式,也是设计中必须遵守的原则,非逻辑的思维则是要创新和改变,但是其不能脱离逻辑性而独立存在,可以说非逻辑思维的目标是获得满足逻辑思维的目标。建筑中逻辑是满足科学和合理性,而非逻辑则是要创新和突破,是创新设计的源泉,体现的思维突发性,其前提是材料的不充分性、思维突发性、结果的必然性,这些特征说明非逻辑思维不受到传统理念和模式的影响,是抽象、概括、跳跃的思维模式,对逻辑性的再造,形成新的建筑设计中的逻辑性,并使之可以获得固化后得到应用。这就是深层次创新。
5.3 表层结构创新思维
表层结构是一种外化的形式,是深层结构创新的必然,表层结构应从深层结构而转化出来,在一定的规律和方式下,深层结构可以有效的帮助表层结构形成多元化表象。要实现现代建筑的创新思维方法的应用,就必须从深层结构入手,对表层结构进行灵活刻画,使之流畅的表达,从而使得创新思维获得固化,形成最终的设计成果。
六、结束语
建筑设计创新是建筑师对社会需求变化及新的特定欲求的反应,其目标是创造出新的、更佳的建筑效用和效率。因此,在建筑设计创新思路中,关键在于对层次结构的选择和创新,既要尊重逻辑性,也要利用逻辑创造非逻辑的创新,使得表层和深层结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思维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创新的概念浅析[J].韩晨平.新建筑.2015(02)
[2]浅析建筑设计创新思维[J].曹岳超.建材与装饰.2018(08)
[3]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探析[J].雷光武.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
[4]浅谈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与应用[J].张玉影.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
[5]论述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刘建.建材与装饰.2016(52)
[6]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张辉.建材与装饰.2017(10)
论文作者:谭伦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建筑设计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需求论文; 表层论文; 方法论文; 创新思维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