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加减青娥丸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肾精亏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VD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口服多奈哌齐片,每次5m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减青娥丸,每天1次,水煎两遍,兑后分早、晚温服。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相关症状评分、痴呆严重程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证候相关症状评分和日常生活评分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修订Folstein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减青娥丸联合多奈哌齐片治疗血管性痴呆(肾精亏虚型)疗效突出。
【关键词】加减青娥丸;血管性痴呆;多奈哌齐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由脑血管疾病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我国VD的临床患者逐年增多,但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缺乏有效的药物及方法,主要针对原发性脑血管疾病和促进康复进行治疗[1]。笔者在“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的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加减青娥丸内服治疗肾精亏虚型血管性痴呆,取得一定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邵阳市中医院就诊的VD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53-70(63.48±7.86)岁;病程7-18(12.41±2.5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ofdailylinving,ADL)量表评分(42.73±5.87);修订Folstein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评分(13.83±1.94)分,伴高血压23例,高脂血症31例,糖尿病16例,冠心病12例。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54-70(64.38±7.76)岁;病程6-19(12.51±2.61)个月;ADL量表评分(42.69±5.36);MMSE评分(13.71±1.96)分,伴高血压24例,高脂血症30例,糖尿病17例,冠心病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VD诊断标准:参照《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标准制定[2]。
1.2.2肾精亏虚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3]。肾精亏虚证:主要症候:智能减退。次症:表情呆滞或反应迟钝,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目涩眼干,纳呆,少寐。舌脉:舌质淡或者暗,苔薄白或者白腻,脉细或者兼弦、滑或涩。
1.3纳入标准:①具备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50-70岁;③MMSE评分和ADL均提示轻、中度者;④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者;⑤影像学支持脑梗死、脱髓鞘脑、皮质下脑动脉硬化等改变;⑥能配合用药,签署协议书者。
1.4排除标准:①重度痴呆者,生活不能自理;②不能完整收集资料无法判定疗效者;③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者;④有精神病史者;⑤伴有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⑥易过敏者。
1.5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常规降压、降糖、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同时予多奈哌齐片(阿瑞斯)(陕西方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83)口服,每次5m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加减青娥丸内服治疗,方药组成:杜仲12g补骨脂12g桑寄生10g核桃10g麻黄3g细辛3g麦芽10g山楂10g每日1剂,水煎两遍,兑后分早、晚温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
1.6观察指标①两组中医证候相关症状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对于证候所包含的项目分别计分,无、轻、中、重分别按照0、2、4、6分;②痴呆严重程度评分:采用MMSE智能量表和ADL量表分别于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均值为结果;③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小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常规及心电图等检查。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VD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相关症状积分比较见表1.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有2例服药后恶心,腹胀,1例口干;观察组有2例服药后恶心,症状轻,对症治疗后均消失。两组治疗后血、小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常规及心电图等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
3讨论
VD属于中医学“痴呆”“善忘”等疾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为肾精亏虚,脑减髓消,《黄帝内经》有“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的说法,在《灵枢·海论》记载有“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之说,唐容川在《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中指出“事物之所以不忘,赖此记性,记在何处,则在肾精。益肾生精,化为髓,而藏之于脑中”。上述文献为运用“补肾填精,生髓益智”的方法治疗VD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目前有相关文献报道,从老年肾虚入手治疗VD有一定疗效,如姚黄运用固脑益智汤联合多奈哌齐片治疗肾虚痰浊型血管性痴呆,较单独使用多奈哌齐片有效率提高[4]。
青娥丸首载于宋代《和剂局方》,是一首用于治疗肾虚腰痛的名方,主要组成为:杜仲、补骨脂、核桃仁、大蒜,经常服用有“壮筋骨,活血脉,乌鬓发,益颜色”,表明该药有使人鬓发乌黑、变得年轻的功效,本研究中使用的加减青娥丸即青娥丸去大蒜,加入桑寄生、小剂量麻黄、细辛,及麦芽、炒山楂各10g,其中杜仲、补骨脂、核桃仁、桑寄生四药补肾填精,生髓益智,小剂量麻黄、细辛温阳通脉,醒脑开窍,麦芽、山楂共用助脾胃运化以补先天。本方组方与目前常用补肾方不同,不含熟地、山萸肉、枸杞、山药、丹参、石菖蒲等常用药物,选用杜仲、桑寄生、补骨脂等现代药理研究对VD有明确靶向作用的补肾生精中药,且无滋腻碍胃之虞。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杜仲、桑寄生的化学成分对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肥胖、阿尔兹海默症、衰老均有药理活性[5-6],动物实验提示杜仲、桑寄生提取物具有增强记忆、神经保护,有减少认知缺陷小鼠在Morriss水迷宫的逃避潜伏期,有明显抑制抑制海马区和前额叶中AChE的活性,有多种细胞具有抗氧化、保护神经作用[7-8]。补骨脂具有植物雌激素样作用,有改善血管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作用[9]。
多奈哌齐是是第二代选择性AChE抑制剂,该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酯酶有高度选择性,能够提高大脑皮质和基底节神经突出中乙酰胆碱浓度,以改善认知功能[10],另外还可以通过降低NRI的表达,保护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免受损伤,有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目前有文献报道多奈哌齐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尼莫地平[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加减青娥丸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在治疗血管性痴呆(肾精亏虚型)时,MMSE评分升高,ADL评分降低,且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中医证候相关症状积分上有明显降低,二者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浓度、保护海马神经元,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学习、记忆能力上有协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金波,金杰.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对AVP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1):306-310.
[2]田金洲,韩明相,涂晋文,等.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研究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22(5):329-33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2.
[4]姚黄.中西结合治疗老年性肾虚痰浊型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7,32(6):1008-1001,1014.
[5HeXR,WangJH,LiMX,etalEucommiaulmoidesOliv.:Ethnopharmacology,phytochenistryandpharmacolofanimportant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2014(151):78-92.
[6]叶立新,王继红,黄华利.桑寄生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β-内啡肽浓度影响的量效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7)270:84-85.
[7]KwonSH,KimMJ,MaSX,etal.EucommiaulmoidsOliv.barkproctectsagainsthydrogenperoxide-inducedneurnalcelldeathinSH-SY5Ycell[J].J.Ethnopharmacol,2012,13(142):337-345.
[8]JinBW,JLee,MinRE,etal.TheEffectsofLoranthusparasiticusonScopolamine-InducedMemoryImpairmentinMice[J].EvidBasedComplementAlternatMed,2014,2014:860180.
[9]赵丕文,牛建昭,王继峰,等.补骨脂素的植物雌激素作用及作用机制探讨[J].现代中药杂志,2008,33(1):59-63.
[10]董雯,郑爽,冯志强.多奈哌齐与维拉帕米对大鼠阿尔兹海默病的干预研究[J].西南军医,2011,13(9):191-193.
[11]刘平,苏宁,江树军,等.多奈哌齐对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疗效的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6):949-950.
论文作者:陈一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
标签:血管性论文; 痴呆论文; 桑寄生论文; 评分论文; 疗效论文; 两组论文; 补骨脂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