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6)10-0005-10

一、引言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显著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可以预计,一方面,由于其自然资源禀赋的特点,以及现行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通过商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以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将成为中国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而需求增长相对有限,因而中国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对各国企业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所以,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中国产业同世界产业的竞争关系将越来越复杂。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将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重大问题。

我们从1995年开始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2002年对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跟踪研究。近3年,中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中国目前产业竞争力的现实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不仅可以检验中国近几年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实际效果,而且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科学地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进一步说,各产业中的各企业的竞争力所达到的高度与其所在国产业竞争力现状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因而对产业竞争力状况的认识也是企业家们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依据。所以,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对于企业界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上述原因,今年我们承担了国家经济普查办公室的课题,使用经济普查资料,更深入地研究中国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与趋势,为政府经济部门、企业界以及研究者提供一个我国产业竞争力状况的全景式素描。我们的研究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作为分析重点,本文是这一课题研究的一个中期成果。

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可以有多种,即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产业竞争力状况及其变化。在本文中,我们主要采用两类指标来分析中国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类指标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包括各行业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例、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利益指数(RCA)等指标;另一类指标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包括各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市场渗透率、贸易竞争指数等指标。

二、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1.制造业产品出口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成品的出口额增长迅速,1990-2004年的15年中,制成品出口额由最初的443.1亿美元增长到5423.7亿美元,增长了11.24倍,年均增长19.59%。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制成品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1-2004年间中国制成品的出口额增长了1.3倍,年均增速高达32%。对比中国加入WTO前后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制造业产品出口增长加速,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

由于中国制造业出口平均增长速度显著快于中国商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17.49%),从而中国制成品出口占中国商品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到2004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91.42%。与世界水平相比,中国的这一指标明显偏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稳定在75%左右。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商品出口对制成品的出口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到2004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制成品出口经济体(位于欧盟和美国之后),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制成品进口国(2004年进口4283亿美元)。

表1 1990-2004年中国出口值及相关数据

注: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是出口额增长率与出口总额增长率的差值。

资料来源:根据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各年计算,其中,1990-1994年世界制成品出口额比例数据来自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从出口制成品的分项产品看①,2004年,占商品出口总额比例最大的五个产业依次是机械和运输设备(一分位产业,其中特别重要的分项产业——办公及电信设备出口额为1717.8亿美元,占商品出口的28.95%;电气机械出口额427.4亿美元,占商品出口的7.20%,共36.15%)、其他制品(15.93%)、服装(10.43%)、其他半制成品(7.43%)、纺织品(5.63%)。从增长速度看,1999-2004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年均递增25.81%,而高于这个平均速度的大类产业和分项产业有汽车(43.24%)、办公及电信设备(41.63%)、钢铁(39.15%)、机械和运输设备(一分位产业,35.45%)、非电力机械(34.86%)。从2004年度的增速看,钢铁产业的增速明显快于其他行业,年增长率高达188.32%,以下依次为汽车产品(75.62%)、办公及电信设备(45.65%)、非电气机械(44.83%)、其他半制成品(38.30%)。而电气机械、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发电机械、其他制品、其他运输设备、纺织品和服装业的增长速度均低于2004年制造业的平均增速,其中,纺织品和服装业的增速排在最末两位。

2.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

我们计算了制造业及其主要分行业产品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从而确定何种产品具有更强的出口竞争力。从表2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表2 2000-2004年中国主要产品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WTO有关数据计算。

(1)2000年以来,中国制成品出口额除2000年外,都快于商品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这与前面的结论是相一致的,即中国制成品出口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其地位在中国的外贸中已经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中,钢铁、汽车产品、办公及电信设备、非电气机械、其他半制成品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

(2)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品、服装业、其他制品(里面包含了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家庭用品、鞋等)这几年比较优势在相对降低。这表明,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正趋于减弱。另外,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发电机械处于劣势。

(3)其他半制成品(包括皮革及制品、皮毛、橡胶制品、木制品、纸制品、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等)、电气机械、其他运输设备在我们所观察的期间之内,变化不定。这可能是由于以下的原因:5年的时间区间还较短,尚不能呈现其长期趋势;这些产业可能受短期市场因素影响很大。

3.相对出口优势指数

相对出口优势指数也被称为“显示性比较利益指数”(RCA),相对出口优势指数比值越高,表示该国在该产品的出口上相对于世界平均值而言,具有比较大的出口比较优势。若RCA大于1,表示该国该产业高于世界的平均竞争力。

我们计算了1995-2004年10年来的中国制成品出口优势指数,从表3中可以看出,10年来中国制成品相对出口优势指数一直在增长,2004年达1.24%。根据日本贸易振兴协会(JETRO)的标准,我们可以判断,整体来看,在出口环节上,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居于中等比较优势地位,正处于向次强阶段过渡的临界状态。

表3 1995-2004年中国制成品出口优势指数

注:世界商品出口值不包含重复的再出口。

资料来源:根据WTO有关数据计算。

我们也计算了制造业各子产业的出口优势指数。2004年,中国出口优势指数超过2.5的有以下几类(按RCA值从高到低):服装;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个人和家庭用品;纺织品。1.25-2.5之间的则有:其他制品、杂项制成品。处于0.8-1.25之间的有:机械和运输设备(一分位产业);其他半制成品(该项总体);其他机械;科学和控制仪器。0.8以下的则有:钢铁;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其他运输设备;化学品(包括医药品和其他化学品);汽车居于最后一位。

从2004年与2001年RCA指数的变化看,有以下若干产业RCA指数变化为正数(由高到低):办公和电信设备、钢铁、汽车、纺织品;而RCA指数变化为负的则有以下产业(同样由高到低):其他半制成品、其他制成品、服装(居于最后一位)。

三、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1.国际市场占有率

Porter(1990)认为,竞争力通常直接体现为“某国某产业的出口值和直接投资额”。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产品市场占有率是竞争力强弱的最直接体现。改革开放来,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明显增快,到2004年,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8.25%(见表4)。

表4 2000-2004年中国各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WTO有关数据计算。

从分产业看,服装业、纺织品、办公及电信设备、其他制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在10%以上,高于整个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汽车、石油、化学成品和有关产品处于低位,均低于3%。汽车业虽然近年出口增长很快,但是其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是极低的,2004年只有0.74%。

从竞争力的提高速度看,2000-2004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年均增幅为14.8%。高于这个速度的是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汽车、机械和运输设备(一分位产业),竞争力提升相对比较慢的是其他制品、服装、化学成品及制品。

进行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国际间横向比较时,我们注意到,在加入WTO以后,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陡然加快,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名次在2004年超过了日本,仅排在欧盟及美国的后面。2000-2004年间,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测,加入WTO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市场渗透率

市场渗透率是反映一国在特定市场的竞争力的一个指标,它计算一国出口占另一国总进口的比例。美欧日是世界三大经济体,是中国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地区,也是进口商品竞争最激烈的区域。因此,我们分别计算了中国在这三个经济体的渗透率和相关情况。

(1)中国产品的美国市场渗透率。从表5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商品在美国的市场渗透率越来越高,2001年提高到9.3%,2004年则快速攀升到13.8%。很明显,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在美国的市场渗透率快速提高。2004年,中国在美国市场上渗透率最高的产品是个人和家庭用品,这与2001年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即鞋袜、玩具、家庭用品和旅行用品等。市场渗透率最低的制成品也和2001年相同,即其他半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化学品。从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看,变化速度最快的是办公和电信设备(29.6%)、纺织品(22.3%),其中又以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为最快,2000-2004年年均增幅34%。其他高于制成品平均增幅的还有科学及控制仪器、其他半制成品和化学品。

表5 2001-2004年中国工业品在美国、欧盟及日本的市场渗透率 单位:%

注:2001年数据为欧盟15国。

资料来源:根据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计算。

(2)中国产品的欧盟市场渗透率。2001年以来,中国产品在欧盟的渗透率一直在提高。2004年末,中国商品的出口量已占欧盟商品总进口量的4.2%,当然,这与中国产品在美国的市场渗透率还逊色不少。其中,2004年制成品在欧盟出口量为1578亿美元,渗透率已达5.3%;而同期中国在美国的制成品出口为2025美元,渗透率为17.9%。可见,欧盟作为整体来看,市场广阔度超过美国,潜力巨大。2004年,中国在欧盟的制成品出口中,市场渗透率最高的是办公及电信设备,而不像是在美国的市场渗透率最高为个人及家庭用品。当然,在欧盟市场,个人及家庭用品的市场渗透率也非常可观,高达13.2%。同时,纺织品与服装业在欧盟的地位并不如美国市场。中国产品在欧盟的市场渗透率最低的是化学品。与美国相似的是,中国各个分产业在欧盟市场的渗透率自2001年以来都在不断提高。从2000-2004年的变化速度来看,市场渗透率提高最快的是办公和电信设备(特别是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该产业带动了整个制成品出口增长率。

(3)中国产品的日本市场渗透率。日本与中国的贸易依存关系非常强,特别是,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渗透率甚至比美国和欧盟还要高。2004年,中国制成品对日本的出口量为798亿美元,占日本制成品总进口的31.2%,远远高于欧盟的5.3%和美国的17.9%。2000年以来,从总体看,中国工业品在日本的渗透率一直是提高的。从分产业来看,竞争力最强的是服装,其渗透率高达80.9%;渗透率在40%以上的还有个人和家庭用品(53.2%)、纺织品(49.6%)、EDP和办公设备(44.3%)、电信设备(44.2%),相对最弱的是化学品、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从2000-2004年的变化情况看,竞争力提升最快的是办公和电信设备(特别是EDP和办公设备)、科学和控制仪器;而增长速度最慢的则是市场渗透率最高的三个行业,即个人和家庭用品、纺织品和服装。

3.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是净出口国还是净进口国,以及净进口或者净出口的相对规模。贸易竞争指数为正(即净出口),表明该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反之,贸易竞争指数为负(即净进口),则意味着出口竞争力较弱。也有学者称之为“贸易特化系数”,可以解释贸易形态、贸易结构、国际分工等特性。这个指标除了表示产业的竞争程度外,还广泛被用于衡量国际水平分工的程度。表6为这个数值在不同区间范围所代表的意义。

表6 贸易竞争指数与贸易形态、贸易结构与国际分工的分类

资料来源:许书铭.产业国际竞争力之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R].台湾大学商学研究博士论文,2000.

我们分别计算了1990-2004年中国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从表7可以看出,15年来,中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总体是提高的。自1994年以来保持了十几年的顺差。但是,很有趣的是,这个指标的最高值在1997-1998年,此时正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从近年看,似乎比较平稳。从总体情况看,大体可以判断,中国工业制成品处于输出型水平分工。

表7 1990-2004年中国制成品进出口额及贸易竞争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WT0《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各年数据计算而得,其中1991-1994年数据来自中经网。

中国制造业中服装、纺织品、其他半制成品、其他制品,2004年贸易竞争指数均大于0.3(见表8),表现出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钢铁、化学品,2004年贸易竞争指数小于-0.2,表现出较弱的国际竞争力。加入WTO后,中国各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变化不尽相同,钢铁、纺织行业的贸易竞争指数提升较快,而化学品、其他制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反倒有所下降。

表8 2001-2004年中国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各年数据计算而得,其中1991-1994年数据来自中经网。

四、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前面我们分指标讨论了中国制造业及分行业的产业竞争力现状与变化趋势。可以发现,用不同的指标来评测中国制造业及其子行业的竞争力时会得出不尽相同的判断,有些指标显示中国某一行业国际竞争力在提升,而另一些指标则显示中国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相对下降。这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复杂事物常常会发生的情况,或者说是同一个复杂事物在不同的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以下,我们将多个指标合成为一个指数来更综合地反映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1.评价体系

表9说明了我们用以评价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指标体系。表中将产业国际竞争力分为两类因素,即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使用某一行业占该国出口的比例、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和RCA等3个指标来衡量;竞争优势使用国际市场占有率、美国市场渗透率、日本市场渗透率、欧盟市场渗透率、贸易竞争指数等5个指标来衡量。各指标及因素的权重如表9所示。

表9 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2.计算方法

我们设定2001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00,本次研究要计算的是2004年中国制造业及其子行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我们首先计算出各指标指数,然后将各指标指数乘以指标的权重,再计算出平均值,作为各因素指数;由各因素的指数乘以各自的权重所计算出的平均值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越大,表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2001年增长提升得越快;而如果某一行业该指数小于100,则表示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

指标计算指数有两种方法,其中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按公式(1)计算,其他指数按公式(2)计算。

3.中国制造业及主要子行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

按上述方法所计算出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如表10所示。从表10中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表10 2004年中国制造业及主要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

(1)2004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17.5(2001年为基准年,各行业指数均为100),较2001年有较大的提升。这说明,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的增强。

(2)对比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指数与竞争优势指数,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均在提升,但决定中国制造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竞争优势的增强。

(3)在整个制造业中,不同行业“入世”后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其中,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这些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速度快于整个制造业提升的速度;其他半制成品、纺织品国际竞争力也有提升,但这些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速度慢于整个制造业提升的速度;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不大;服装、其他制品行业国际竞争力有所降低。

(4)虽然各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不同,但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均在提升。

(5)与各行业国际竞争优势均有所提升不同,有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在提升,而有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在下降。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比较优势有很大的提升,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中的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的比较优势也有较大的提升。其他行业的比较优势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服装行业的比较优势下降的较多。从比较优势不同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目前正在悄然地发生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势产业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②

五、主要结论

分析表明,2004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17.5,这反映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程度提升,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不断提升。比较来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加入WTO后提升不明显。

在整个制造业中,各行业在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其中,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其他半制成品、纺织品国际竞争力也有所提升;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不大;服装、其他制品行业国际竞争力有所降低。加入WTO后,中国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有所降低与我们的直觉判断似乎有很大差距,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影响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竞争优势确实在提升,只是由于服装行业的比较优势在中国加入WTO后降低了很多,即2004年服装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指数仅为83.2,从而使其竞争力综合指数偏低。需要说明的是,竞争力综合指数的数值还取决于在进行加总时所选择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权重。我们所确定的权重是50:50,因而得出以上结论。而如果调整权重,将会得出不同的竞争力综合指数的数值。可能会对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其基本结论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必须强调的是,我们所计算出的各类指数主要是为了对各行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纵向对比。例如,钢铁行业2004年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91.3,只能说明钢铁行业2004年比2001年国际竞争力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而不能说明中国钢铁行业2004年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强于综合指数为98.4的服装行业。实际上,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中国目前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仍是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只是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强势地位正在表现出相对减弱的趋势。

由于数据获取方面的原因,我们研究各行业竞争力时分类较粗,有些行业虽然属于同一大类,但各自行业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因而,今后如果有可能获得更细分的行业数据,我们将进行更深入具体的各细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研究。

[收稿日期]2006-09-12

注释:

①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没有列出制造业各子产业的数据。读者可参阅金碚主编的《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6)一书的有关章节,该书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6年11月出版。

②当然,目前由于产业组织模式的变化,中国可能主要从事的是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行业低端组装部分。即使如此,越来越多的从事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能表明中国产业升级的不断进行。

标签:;  ;  ;  ;  ;  ;  ;  

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