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希望从工业界拿回维修业务
U.S.Air Force Wants To Take Back Sustainment From Industry
宋可为 任淑霞/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对美空军计划将维修业务从工业界移交给建制力量这一事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对移交事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分析了美军装备军民融合式维修保障的发展历程和移交事件的未来走势,为国内装备军民融合式维修保障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0 引言
今年年初,美国空军负责采购、技术与后勤的部长助理威尔·罗珀(Will Roper)对外公开表示,美国空军计划从工业部门拿回维修支持业务,并将在近期举办的采购工业日上与工业部门共同探讨如何让工业界从关注维修支持业务转向关注技术发展。罗珀表示,如果合同商没有做好直接退出维修支持业务的准备,美国空军也愿意与其商讨可接受的维修支持业务份额。在下一代飞机交付过程中,美国空军的目标是在维修支持和升级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使原始制造商(OEM)不再控制全寿命周期的知识产权,而由美国空军制订升级和维修的竞标合同,鼓励工业界采用开放式软件。
1 原因解读
美国空军负责采购、技术与后勤的部长助理威尔罗珀对工业界接受新政策保持乐观。
由于维修支持费用高昂,OEM往往通过售后市场获得的收益提前支付设计研发阶段的投资。据统计,美空军70%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来自于飞机的维修支持,全寿命合同里维修支持带来的收益对于合同商至关重要。由于OEM厂商拥有对软件的知识产权、对主要平台的设计权和嵌入式创新权等,可以保证他们数十年地在无竞争的保障市场提供服务,并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润率。通过飞机交付后长期提供维修支持业务获得的收益帮助企业提前支付设计研发阶段的投资,如新平台和制造技术的研发,已经成为现代航空航天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当前,美国空军高层考虑打破现有工业企业发展模式,促使合同商减少对维修支持收入的关注度,使工作重心回归到开发先进技术设计上,追求更均衡的项目收益。背后其根本原因在于军方意识到维修业务市场是极具诱惑力的“大蛋糕”,而工业部门过分关注维修业务市场获得的高收益,不利于其将更多精力聚焦于研发设计本身,而当前美国空军面临的军事环境亟需工业界能够每隔几年持续、稳定为军方提供空中优势能力。通过从工业部门拿回维修支持业务,有利于OEM厂商从关注维修业务获得高收益转向更加专注先进技术设计上。
究其更深层次原因,美国空军高层释放的信号,正是基于美国国防战略的考虑。美国国会自2014年推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第三次“抵消战略”,重点发展颠覆性先进技术武器,其实质是谋求凭借能够“改变未来战局”的颠覆性技术群优势制胜,实现对对手的全面超越。美国第三次“抵消战略”能否实现预期效果,主要取决于美国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而这需要工业界的大力支持与合作;2018年美国国防部发布《2018美国国防战略报告》,该战略要求重新设置军队在未来十年内准备与中国和俄罗斯开战的重点,其战略目标不是煽动军事冲突,而是通过展示技术优势来阻止军事冲突,并要求工业界每隔几年就能够提供稳定的空中优势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国防工业领域的OEM厂商更加聚焦设计、发展和制造,能够持续交付新装备,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2019年4月,美国空军发布了新版《美国空军科学与技术战略》,该战略文本长32页,是一份针对未来十年及以后的规划蓝图,旨在更好地识别、发展和应用突破性技术,美国空军在该规划中安排了一系列变革,目的是使美国空军能在面对对等威胁的新时代最大化并扩大其技术优势。美国空军从工业界拿回维修业务的这一举措正是对国防战略主题的呼应。
[15]Jeff Larson, et al., “How We Analyzed the COMPAS Recidivism Algorithm”, May. 23, 2016, https://www.propublica.org/article/how-we-analyzed-the-compas-recidivism-algorithm.
2 发展历程
第二个阶段:20世纪 90年代至2000年,重视工业界力量。1984年美国国会颁布法律首次提出“核心维修能力”概念,并颁布了“50/50”规则,即各军兵种和国防部各局确立合同,基地级维修军方承担的任务量要求必须超过总任务量的一半以上。军方保留为确保及时有效应对国防动员和其他紧急情况所需要的最重要、最基本、最少的核心维修能力,其他工作量经过分析交由工业界完成。1999年美国国防部颁布了《21世纪的产品保障指南》,提出了“基于性能的保障(PBL)”概念,强调系统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持续能力等性能指标,并将上述性能指标进行打包,通过与指定的唯一产品保障集成方(PSI)签订基于性能的合同,由PSI实施全寿命周期维修保障。这一时期,美军充分认识到利用合同商保障带来的优势。冷战结束后,美国防部大幅削减国防开支,裁减现役部队人员,对建制基地实施关闭或调整,减少建制维修力量规模,同时加强对建制维修力量的控制。而对合同商维修保障力量的管控力度相对较少,合同商维修保障力量得以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重新审视合同商保障的地位,注重建制维修力量建设。随着合同商保障大规模使用,部队对合同商过分依赖,同时合同商保障也暴露出很多日渐棘手的问题。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空军把49%的装备保障任务交给承包商,仅在伊拉克服务的合同商就接近10万个,但也暴露出对合同商的指挥控制混乱、合同商人员损失严重、对其兵力保护成为部队沉重负担等系列问题。由于合同商保障风险范围扩大、风险系数增加,使得美国空军重新审视合同商保障力量,更加意识到建制力量的重要性。
回顾美军近半个世纪的装备维修保障发展历程,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建制力量和合同商力量势均力敌。70年代后期,针对合同商保障的优缺点问题,美国国内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应该大量利用合同商进行保障,让工业界在装备维修保障中承担主要维修任务;另一种声音则认为,相比合同商保障,建制维修力量更加可靠。这一时期,两种观点长期对峙,不分伯仲,使得军方在装备保障中对建制力量和合同商力量没有明显倾向。
以F-22基地级维修为例,自2005年服役以后,F-22基地级维修任务一直由建制力量美国希尔空军基地的奥格登空军后勤综合体和合同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帕姆代尔的工厂共同负责。美国空军在2013年宣布将F-22所有基地级维修任务移交给希尔空军基地完成,洛克希德在帕姆代尔的工厂负责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此后,F-22项目办还对整合工作进行了综合业务案例分析(BCA),并认为整合可以为美国空军每年至少节约1600万美元的成本,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至少节约3亿美元,也能提高维修效率便于机队做好作战准备。事实上,F-22基地级维修任务全部移交后,其维修费用和飞机完好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2017年,仅有49%的F-22战机可以执行任务,有一大半的F22处于维修和等待维修的状态。2014年年底,美国空军授予洛马公司6780万美元合同,合同要求其为美国空军提供一年期的维修工作,2017年洛马公司再次获得F-22持续保障修订合同,合同总值6100万美元,负责为美国空军提供进气道涂层维修、基地级维修和安装等服务。
根据“卓越 计划”的特点,实施“3+1” 的模式:在校理论知识学习为3年,依靠本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与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 累计1年的,使学生深入到与专业有关的流程中去,完成在企业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
通过上述对事件的分析,预计未来走势如下:
3 未来预测
从上述分析看出,在利用工业界力量开展装备维修保障上美军始终处于左右摇摆的状态,在建制力量和承包商力量之间互为博弈,但其核心目标始终围绕寻求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展开。
事实上,F-22基地级维修任务全部移交后,其维修费用和飞机完好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一是工业界完全将维修业务移交给美国空军的可能性不大。通过对波音、洛马等合同商收入结构的分析,接近一半的收入来源于售后服务部分,这对合同商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很难使其轻松让渡给美国空军。加之随着装备复杂度越来越高,对维修人员的技术和专业要求也不断提升,OEM制造厂商具备先天的技术优势、备件优势、设施设备优势等,完全依靠军方难以高效、独立地完成全部修理任务(主要涉及到基地级维修)。目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部分维修业务移交,而那些技术复杂度高、附加值高的维修业务继续留在工业界。即使这样,美国空军也必须制定互利共赢的机制,才能让工业界愿意让空军执行更多的修理任务。
回眸·传承·发展——纪念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50周年……………………………………………………………… (22)
二是移交事件需要美国防部顶层对现有力量体系、法规制度、管理模式进行再设计,自上往下推行。美国国防部20世纪80年代就立法颁布了“50/50”规则,加之美国在新型装备上已经推行20余年PBL保障模式,从法律上赋予了合同商的主体地位和任务分工份额。若美国空军要想改变现有的维修保障力量体系和运行模式,不仅需要空军与工业界一再商谈,更需要美国国会、国防部联合工业界、学术界、军兵种从顶层进行再思考、再论证、再设计,并以法律、法规、条例、制度文件办法等方式固化下来,再推动各军兵种据此实施方可实现。
(1)低压缸:前、后轴封及汽封套结合面;低压缸防爆门;中低压连通管与外缸结合面,汽缸法兰面;后缸喷水系统管道阀门;低压內缸推拉杆处波形补偿器;低压缸膨胀测量装置波形补偿器。
三是即使全部移交给美国空军,后期继续回归工业界的可能性仍然较大。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美军在选择建制力量还是合同商力量上始终摇摆不定。美国国内针对大修基地的作用和战略意义也一直存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认为大修基地对维持部队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无可替代的;还有观点认为基地级维修最好交给工业界完成,国防部不需要维持庞大的维修机构,大修基地的地位并不重要。从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装备维修保障的发展历程看,联合军队建制力量和工业界力量共同开展装备保障,走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之路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共同的选择。例如,俄罗斯国防部共有131家修理厂,由于装备复杂度越来越高,为了保证对其进行大修,特别是升级改造,需要经常性更新生产设施和设备,但由于大修不是国防部的本职职能,因此俄国防部决定将其中的105家移交给工业界。因此,预判后期部分修理任务重返工业界具有较大可能。
四是此次移交事件可能预示着美军装备维修保障工作进入第四发展阶段。从美军装备维修保障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每经20年左右,其装备维修保障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第四发展阶段,军方和工业界将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双方力量各有侧重,更加相互依赖。一方面,军方拿回修理业务,需要工业界提供更强大的维修技术支持,这就要求OEM厂商关注重心重回设计能力本身,快速提升研制能力。例如,在研发阶段更加注重维修性设计,大幅提升装备的自主式保障能力,实现装备更易维修等;另一方面,军方需要对现有的维修保障模式进行再设计,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例如,对现有的PBL保障模式进行升级,工业界从交付效能转向交付技术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