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亦承担着极大的德育教育重任,语文教师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通过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在受到中华古诗词的文学滋养和文化熏陶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从而成长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
一、赏古诗词,品骨识心
文明古国——中国,人杰地灵,华夏儿女人才辈出,五千年文明史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佳作。滋滋不倦的好学者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膜拜着崇高人格,践行着伟人言行。
濂溪先生的《爱莲说》,以“爱莲”为题,托物言志,作者以莲自喻,表达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向。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先生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表现了先生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出淤泥而不染”,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先生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无独有偶,屈原的“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李白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王勃 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张履祥的“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谨严。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不严,则入于匪辟”,无不充满爱国的豪情和高尚的人格。赏析中,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感悟,这种德育熏陶是其他学科所无法神往的。
二、解古诗词,探世态风情
古典诗词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像一部百科全书,从古到今,人间世态、风土人情、社会形态均能窥见一斑。通过学习,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概貌,也可以让他们了解诗人和诗中人物的爱憎感情,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杜牧云:“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与天性岂恩仇。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商山四皓辅助太子刘盈登基一事,在一般诗人笔下都作为美谈出现,认为是奇功一件。杜牧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由于刘盈柔弱,致使吕氏专权,给刘氏宗室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造成了政局的危险和混乱。因而四皓恰恰是帮了刘氏的倒忙,这不仅在对四皓功过的评价上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而且是对重嫡庶长幼而轻个人素质的传统立嗣观念的质疑,表现出诗人独特的历史眼光与超凡的历史见解。
? 解析这首诗,表现了杜牧超卓的史识。这是因为杜牧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体现了他不同凡俗的政治见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精警的议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诗人在对史事的咏叹中又带上了极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他的咏史诗警拔凝练,并有深厚的韵味,富于艺术的感染力。
张俞的“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当时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浪费无度的同时,又对外敌妥协,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痛苦难言。诗人就在这一大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整篇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全诗没有任何一字的评论,也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联想,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诵古诗词,赏大美河山
古诗词里有不少描写大美河山的佳作,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眷恋之情。吟诵这些诗作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之感,同时修炼鉴美赏美的能力。
无论是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诗中云,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诗中月,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诗中江,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诗中河,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中水,徐矶“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的诗中田,皆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大美河山,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真挚情感,蕴含了诗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读着这些赞颂祖国山水的佳词妙句,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揣古诗词,体真情实感
亲情、乡情、友情、爱情,是人世间永恒而无比珍贵的主题。古诗词中,这一类的诗篇为数不少,名句颇多,教师引导学生揣摩、体悟,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首陆游感慨而做的《钗头凤》,一首唐婉和的《钗头凤》,籍词达意,籍词达情,生活中不能相依相扶,却能在才情上并驾齐驱,相互欣赏。真真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可怜“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可叹“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师者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则注意挖掘诗词深意,适时地拓展延伸诗词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则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先贤思想的滋养,使学生身心受到传统文化精髓的洗礼,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真真是品读古诗词,徜徉中华德育情!
论文作者:史文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3
标签:古诗词论文; 诗人论文; 河山论文; 学生论文; 人格论文; 的诗论文; 都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