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超越、矛盾、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2)02-0028-03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们熟悉的一个概念,是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社会主 义与现代化又分属不同的学科。社会主义是人们对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和探索,是科学 社会主义的中心范畴;现代化是研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的相关问题,属于社 会学的范畴。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现代化则是从前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然而,对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来 说,却体现为以社会主义为制度选择,推进社会现代化。在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下,由于 忽视了社会主义所包含的现代化内容,导致了二者之间的分离与脱节。在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才真正使二者有机地 统一了起来,使社会主义体现出了新的实践特征和时代精神。
一、经典社会主义:对现代化的超越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经济学、政 治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都对它进行了研究。然而,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 变的过程,因而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也就更具优势。社会学认为,现代化就是从传统 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因而,这又是一个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城乡分 离向城乡一体化、从政治权威主义向民主法制化、从文化神圣化向世俗化发展的过程。
在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马克思对西欧社会从古代走向近代的分析引起了人 们的重视。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化这个概念,但在《共产党宣言》中,他和恩格 斯使用过诸如“现代资产阶级社会”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72.273,274,278,297.)、“现代国家政权”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274,278,297.)、“现代生产力”③(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274,278,297.)、“现 代文明已经发展的国家”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 72.273,274,278,297.)等概念,并且把它们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联系起来,分析 了商品经济发展、大城市出现、封闭状况的被打破、市民社会的形成、社会的开放和世 界性联系的形成这些现代化的内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提出:“本书的最终 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⑤(注: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11.)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 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 ,是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对现代化的超越。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 转变,应当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现代化文明成果 为基础。虽然马克思也提出了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但必须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才能实现这种转变。然而,社 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发生的,而落后国家却先于发达国家走上了 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国家没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现代化基础,同时它们又处在比 自己现代化程度更高的资本主义的包围中,并受到国际资产阶级的敌视。巩固国家安全 、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必须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认 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呢?人们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导致了社会 主义实践中的一系列曲折和困惑。
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选择和实践矛盾
现代化理论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把落后国家以 西方国家社会发展成就为目标进行的努力,称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打破了封建束缚和 社会封闭状况,使各种资源归个人占有,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又使资源集中到 了少数人手里;经济主体具有自由权利并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标,社会分工和人们之间 的相互依赖关系是通过商品交换形式普遍发展起来的;市场关系向社会生活各领域扩展 ,各种关系都走向了商品化;企业有自己的科层组织,但它是分散的,法律是实现社会 控制的主要手段;国家与社会是一种交换关系,国家是私人资本主义的“守夜人”;资 本主义发展有广泛空间,它以自身的优势向全世界扩张,使落后国成了它的殖民地和附 属国。
西方国家是按照“自然历史过程”实现现代化的,而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起步却比它们 晚了许多。当它们取得民族独立后,进行现代化建设时,西方国家为它们提供了相应的 经验,但要在资金短缺、人才不足、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组织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建 设,就必须发挥国家政权的作用。它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也不能与早发现代化国家相比, 早发现代化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有特殊优势,而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则处于 劣势,不仅自己内部的市场关系没有发展起来,没有能力与国际资本进行抗衡,而且也 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与西方国家展开平等竞争。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这种矛盾也就越突 出,因而也就越需要由国家组织现代化建设。国家首先注重的是经济目标,而现代化所 包含的社会变革内容则往往被忽略和忽视,因而也就容易导致单纯经济发展的旧模式。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它所面临的这种矛盾也格外突出。早在193 3年7月出版的《申报月刊》,就曾在“中国现代化问题专号”发表文章,其中说:“在 中国目前的现状,无论从哪一方面观察起来,经济上的个人主义是万万不能施行的。使 中国现代化,最急需的是在整个地方实行社会主义的统治经济和集体生产”,“如果能 决心依照社会主义所主张一样,把生产机关收归公有,实行社会主义的政治的经济的政 策,有计划的、图谋根本上使中国现代化,则中国的前途才有希望。”⑥(注: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70.)
只有选择社会主义,才能有效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 主义的压迫,国家不统一,经济发展缓慢。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变 化。这充分证明,只有以社会主义为制度选择,才能有效地推进现代化进程。但是,如 何处理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也关系着中国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而在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下,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却产 生着矛盾。
社会主义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通过共产党的领导,组 织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形成社会动员力;通过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调动人 民的积极性,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现代化 发展。但是,由于传统社会主义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在自然经济还 占相当比重的情况下,建立这种体制,从根本上忽略了自身社会基础与马克思设想的社 会主义之间的差别,因而也就没有把现代化融入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社会主义体制 充满着传统社会因素的影响,即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在实践上导致了“一大二公” ;强调社会公平,主张按劳分配,而在实践上造成了吃“大锅饭”,实行普遍的平均主 义;强调计划经济,但又往往表现为权力控制社会。这种体制不仅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而且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法制化、文化世俗化和多样化、社会开放化、分工普遍化 的现代化要求相违背。从而造成了计划经济与现代化的矛盾。
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统一
在世界性现代化浪潮兴起的情况下,如何认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成为社会主 义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在这其中,既有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也有对中国社会发展 道路的再探索和新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 统一的高度,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而且根据现代化发展的 要求,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从而把现代化包容在社会主义实 践中,通过现代化赋予社会主义新的形式和发展活力。
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认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关系的基础。党的十五大提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确认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提供了根据。传 统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因而脱离现实,形成了封闭的经济社会 体制。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就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 系。现实的社会主义在现代化程度上还低于资本主义,我们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 成果,主要是吸收和借鉴现代化的成果。这样,就打破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非此即 彼”的对立关系,形成了相互借鉴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与 现代化在实践上的统一。
二是社会主义改革论,确立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的途径。传统社会主义虽然可 以动员社会资源,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但它又限制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这就必须打破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现代化推进社会变革。改革涉及的不仅是经济领域,而且是社 会生活各领域的全面变革。这种变革体现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从而指导人 们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统一的道路。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为在现代化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规定了方向。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根据与马克思当年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了很大的不同。科技革命改 变了世界的面貌,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文化观念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 大变化。西方社会进入了后现代阶段并对中国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生产社会化通过 市场化向全球发展,因而也就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探索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 如何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结合起来,就成为关系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坚持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改革,这一方面可能通过经济市场化推进社会现代化,另一 方面通过经济主体多元化和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效率,推进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经济市场 化,政府对社会的控制从微观转向了宏观,这就推动着社会民主法制化、价值选择多样 化、社会生活理性化,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新的内容和形式。
四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使现代化体现出新的时代要求。离开现代化讲社会主义,就使社 会主义成了教条,并不能体现出时代的要求。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公平与效 率统一起来,就可以使我们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出现的严重两极分化,使社会主义在 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过程上实现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实际上,社会主义 只有在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在民主法制化、社会开放化、文化世俗化、社会 生活理性化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时代的生命力;现代化也只有在与社会主义的统一中 ,才能体现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是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创新的根据。在中国的社会变迁中,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使社会发展体现出了新 的特点。只有从现代化角度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才具有时代生命力;只有从社会主 义角度认识现代化,才能解决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使其成为中国从传统社会走 向现代社会的推动力。
收稿日期:2002-01-30
标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统一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