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审计体系若干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若干问题论文,体系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电子审计体系,是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组织模式架构的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体系。我国“十五”时期启动的金审工程是指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是,通过金审工程建设,逐步完善电子审计体系。
电子审计体系的基本特性是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效能目标。电子审计体系的顶层设计,是以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目标,以不断提高审计履职能力为核心,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实现方式的角度,整合现实需求、挖掘潜在需求、预期发展需求,进行审计业务与管理数字化实现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的整体架构,构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特色电子审计体系。电子审计体系的总体规划,是规划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事业发展的三大深化组合。即:对审计业务、组织管理和决策支持的深化组合,对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协调发展和审计协同机制的深化组合,对电子审计在国家电子政务中的基础设施依托和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化组合。电子审计体系的总体规划是电子审计体系顶层设计的具体体现。电子审计体系的效能目标,是通过不断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规范公共财政管理秩序,推进政府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宏观经济政策落实,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功能。电子审计体系的效能目标是电子审计体系顶层设计的目标与归宿。
从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运用的构成角度看,电子审计体系的框架包括审计业务信息化、审计管理数字化、电子审计标准化和审计队伍信息化等方面。
一、审计业务信息化体系
审计业务信息化是电子审计体系中实施审计监督法定职能的核心部分。审计监督的目标是促进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鉴于各类经济活动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运行规模、业务关联等方面的差异性,需要规划、建设和完善应对各类经济领域的现场审计、联网审计、跟踪审计等多类型组织实施模式和技术实现系统。
1.建设和完善政府预算执行、宏观政策投资项目、重大民生工程和资金、金融和资源环保等重要经济行业的审计数据分析系统,构建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信息化审计方式,建立审计获取各类经济领域的大集中审计数据资源和审计方法智力资源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
2.建设和完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等全国性审计项目统一组织管理的审计组织模式,中央地方四级互联、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远程审计和远程办公的认证通道,形成国家审计交换中心。
3.建设和完善以影响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行业为对象,以及时采集数据、及时分析预警、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督促整改为特征的联网跟踪审计模式:以影响微观经济管理规范的行政事业和企业团体为对象,以现场采集数据、现场分析取证、现场汇总报告为特征的现场审计模式,形成联网审计实施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4.建设和完善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运行监控、信息安全交互、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安全审计等内容的安全防护系统,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应用咨询服务、应用培训服务和信息资产运维服务的服务队伍和服务机制,形成审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
二、审计管理数字化体系
审计管理数字化是审计业务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和支撑。鉴于审计管理要确保审计业务实施的项目组织和结果报告的有效开展,需要建设和完善审计业务管理、行政组织管理和审计决策支持的审计管理系统,构建审计计划项目的业务实施管理、项目质量控制、结果信息发布、智力资源保障、成果信息综合利用和机关行政保障等方面的审计管理数字化体系。
1.建设和完善以审计项目计划决策、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现场审计组织管理、审计机关决策指导、审计结果报告与公告、审计成果信息利用、审计资源调配和机关事务处理等审计管理全过程数字化,全面提高审计机关计划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2.建设和完善以审计计划项目编制检查、现场审计实施检查、审计信息复核和审理等质量控制全流程数字化,全面提高审计机关计划项目的质量控制能力和水平。
3.建设和完善为实现业务信息化和管理数字化提供有效支持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预算财务管理、计算机技术配置管理等的机关行政保障数字化。
4.建设和完善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相融合的网上培训数字化,支持电子数据和辅助工具的模拟审计培训数字化,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和特定方向的综合培训等审计人员素质培训数字化。
三、电子审计标准化体系
电子审计标准化体系从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角度看,包括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主机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系统、机房设施、系统部署服务和系统运行服务等方面的标准规范;从电子审计实施的角度看,包括现场审计作业、联网审计作业、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质量控制、审计信息交互和审计业务协同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由于国家审计涉及到政府预算、海关、税务、金融、企业、投资、社会保障、资源环保等多领域的经济活动,利用电子审计方法体系对审计获取的多领域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是电子审计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核心。于是,电子数据的获取、建设和利用的规范,以及电子审计方法体系规范,成为电子审计标准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制定电子审计获取数据的接口标准。按照国家关于会计制度和财务准则的相关规范,从数据元素入手,对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事业会计、企业会计、银行会计和ERP、GRP系统等会计核算软件的各类数据文件,进行文本文件输出数据格式和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XML的规划,进而形成各类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的国家标准,满足财政、税务、审计等经济执法部门获取数据的需求。
2.制定电子审计数据规划标准。电子审计要实现对电子数据的纵向历史分析和横向关联分析,必须要对审计获取的各类经济领域电子数据进行标准化。按照以元数据为基础的审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规划,从最基本的核心元数据和数据元素入手,对政府预算、金融、企业、投资、社会保障、资源环保等多领域的审计数据,进行基础数据表、代码数据表和分析数据表的规划,审计署发布系列《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成为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同遵循的数据标准。
3.制定电子审计数据库建设标准。其要求是将审计获取的电子数据按照电子审计数据规划标准.建成满足电子审计应用的数据库。按照元数据库、主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库和各类专业审计数据库的体系架构,构建满足审计主题模型应用的主题数据和各类专业审计数据集市的规范,形成国家审计数据中心数据仓库的数据库建设标准。
4.制定电子审计方法体系标准。审计方法体系是电子审计的灵魂,是广大审计人员的智慧结晶,是审计信息化最重要的智力资源。制定电子审计方法体系标准,不仅可以使各级和各地审计机关之间实现审计方法的智力资源共享,而且可以实现审计方法的持续性扩展、扩充乃至提升为审计知识资源。从分析某一经济活动的实体和关系入手,构建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和数据模型,寻找审计关注的控制点,进而规范审计方法的名称、代码、目标功能、分析步骤、流程图和方法语言等各类要素,形成电子审计方法体系标准。
四、审计队伍信息化体系
审计队伍信息化是电子审计体系中实施审计监督法定职能最重要的基础。
1.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技术过硬、作风精良的信息化审计队伍,是电子审计体系的核心。因此,要把提高审计队伍自觉服务于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政治觉悟放在电子审计建设的首位,把提高审计人员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能力和对重大问题的审计业务处理能力作为电子审计建设的重点,把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审计技术水平作为电子审计建设的关键,把增强审计人员以规范审计权力行使为核心的廉政意识和拒腐作风作为电子审计工作的生命防线。
2.建立和完善服务于电子审计体系建设的干部培养制度和选拔考核机制。坚持加强包括信息化能力在内的审计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干部培养工作,继续坚持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信息系统审计等特定方向培训的制度,畅通电子审计实践作为培养锻炼信息化审计队伍的第一跑道,努力培养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建立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的工作实绩为导向的干部选拔考核机制,把在电子审计中会管理、有能力、业绩显著的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努力营造激励审计干部献身电子审计事业的良好氛围。
标签: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