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与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从认识中介系统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系统论文,中介论文,过程论文,动态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1;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06)02—0094—07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认识论包括认识客体、认识主体、认识中介系统的研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形、特点和规律,亟待人们对之加以深入的探讨和创新的考察。本文仅从认识中介系统的角度,探索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对于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的重大意义。
一、认识中介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中介不仅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过渡环节,而且是认识客观世界和构建精神体系的枢纽节点。列宁指出:“一切vermittelt=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打倒天——整个世界(过程)的有规律的联系。”[1]85 又说:“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联系),”[1]137 他还认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2]419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所提出的技术科学就体现了科学技术体系的中介思想。早在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期间,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了解,更由于他自身从事科学技术实践的切身体会,提出了作为技术科学的“工程科学”。《钱学森手稿》的第五部分“工程科学”指出:“1947年夏,作者回国探亲,先后访问了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以‘工程和工程科学’为题,就工程科学的内涵和特点、研究内容和方法、当前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工程科学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性等方面做了讲演。”[3]407钱学森的长期挚友、著名科学家罗沛霖院士认为:“《钱学森手稿》的第五部分是‘工程科学’,指旨在基本科学与技术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科学。这是在20世纪中昌兴起来并起巨大作用的一个科学范畴。……从《钱学森手稿》看,学森基于他在飞行器方面的研究实践,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加以强调和倡导了。”[4]378 钱学森于1955年回国以后,不久就将他在技术科学方面的思想作了一次回顾和总结,于1957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文章《论技术科学》。他指出:“技术科学,它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互相结合所产生出来的,是为工程技术服务的一门学问。”[5] 同时,他还认为,对“技术科学研究的成果再加以分析,再加以提高,就有可能成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5] 钱学森正是由于找到了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中介环节,才提出了技术科学的概念。这不仅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交叉、结合,而且是对人类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创造性的巨大推动,对促进工程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不仅如此,而且不同层次的中介环节在构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钱学森院士构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或人类知识体系结构,就正是运用不同层次的中介环节所形成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这种体系结构从横向上分为十一个大的科学部门,每一个大的科学部门从纵向上又由应用技术、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三个层次构成。十一个大的科学部门通过十一座桥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联结。同时,在前科学领域,既有实践领域知识库和哲学思维,也有人们的不成文的实践感受。这些领域的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都可以通过复杂的渠道和中介环节进入科学技术领域,而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一起成为丰富、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原料和思想素材。
钱学森院士通过不同层次的中介环节构成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思想,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必将通过不同层次的中介而交叉、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科学体系。因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6]128 恩格斯认为:从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发展的伟大进步, 自然科学已经从经验自然科学上升到理论自然科学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更应当坚持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辩证反映的观点。因此,应当“意识到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7]15 “自然科学的系统化,除了在现象本身的联系中是找不出来的”[ 7]599 从而“促使理论自然科学发生革命”。[7]15 恩格斯总结了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显示状况,深刻地预见到科学发展将通过种种“接触点”的中介而走向整体化、系统化。他指出:“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双方都宣称与己无关,但是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7] 635 —636 正是由于这些“接触点”的中介,才沟通了学科间的彼此联系,使现代化科学技术出现系统化、整体化的崭新局面。而且,恩格斯对当时科学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成果(如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建立,细胞学说的诞生和进化论的创立)作了深层次的研究,指出:“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画面。”[6]246 列宁在1904年根据科学发展通过种种中介而综合交叉的总体趋势,预言20世纪更将会出现“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9]43 而且,列宁把科学发展通过种种中介而不断前进的过程,放在真理是过程的认识辩证法的总的过程中来加以考察,指出:“科学是圆圈的圆圈”[1]201 ,是由无限圆圈辩证上升而组成的螺旋式的曲线。可见,认识中介在认识过程中特别是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联结与枢纽的重要作用。并且这些作用在认识中介系统所构成的体系中依保然保留不变。
二、何谓认识中介系统
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认识中介系统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那么,什么是认识中介系统呢?所谓认识中介系统,就是指在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作用于认识客体所运用的中介环节的系统,或者说是认识过程中介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中介环节的系统。它既包括物质中介系统,如认识的物质手段和工具等,也包括精神中介系统,如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等。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也可以认为认识中介系统既包括硬件中介系统,如各种设备、机器、工具、仪器等,也包括软件中介系统,如各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等。当然,不能简单地把物质中介系统等价于硬件中介系统,尽管它们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性;也不能简单地把精神中介系统等价于软件中介系统,虽然这两者之间有很多重合、交叉的成分。应当对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内容、地位和作用等做实事求是的、辩证的具体的分析。
国内外学术界对认识中介系统的内容、地位和作用都作了有益的探讨,并且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果。
国内的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认为:“认识的中介是认识系统的关键环节,它是以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为主要物质成分,并包括运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在内的复杂系统。”[9]548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Ⅱ)指出:“由于认识的手段、方法和形式愈来愈多样化、精密化,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环节也更加复杂化了,如各种仪器、电子计算机、模拟方法、模型方法、数学方法、符号系统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同发挥这种作用相适应的思维方法,又成了现代认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主体和客体之间中间环节的复杂化,使认识的结构问题、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认识形式和认识内容、理论和实践等等的关系问题更加突出。”[10]724
国外学术界对认识中介系统研究得较多并且成绩显著的有德国的H·哈肯(H.Haken)教授、法国的E·莫兰(E.Morim)教授和美国的圣菲研究所(Samta Fe Istitute)。
研究认识中介系统,应当考察物质中介系统、硬件中介系统、精神中介系统和软件中介系统。下面,我们将各有侧重地分别探讨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三、信息科学技术丰富、深化了认识中介系统
信息科学技术这一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作为认识的中介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内容愈来愈复杂,认识功能愈来愈突出。
(一)在五个“M”的统一中,应当突出软件系统的作用
所谓五个“M”的统一,是指材料(Material)、设备(Machine)、人员(Man)、资金(Money)和管理(Management)的统一。其中,前四个“M”大致上属于“硬件”系统。之所以说“大致上”,是因为人员不完全能归入“硬件”系统,人员的数量可以归入“硬件”系统,而人员的质量则应归入“软件”系统。而且,在这四个“M”中,设备当然属于认识的手段和工具之列,材料属于劳动对象,但有些材料和若干材料的某些功能也可以具有认识的手段和工具的意义。最后一个“M”则基本上可以归入“软件”系统。在社会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只有把这五个“M”正确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应当充分发挥“软件”系统(如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和优化管理)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并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要求。
(二)在三个“R”、“I”、“C”、“A”的结合中,更要发挥信息的作用
1.所谓三个“R”, 是指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所主要包括的材料革命(MR——Material revolution)、能量革命(ER——Energy Revolution)和信息革命(IR——Information Revolution)。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具有时代意义的是信息科学技术的革命。因此,在实现这几个科学技术革命相对统一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由信息广泛渗透于其中的认识和工具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应当着力抓住信息革命这个关键性的因素,以推动其他方面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和人的认识速率与效益的全面提高。
2.所谓三个“I”,是指信息科学中最主要、 最本质的东西——信息化(Information)、智能化(Intelligence)和综合化(Integration)。在当代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人们更应当充分发挥信息化、智能化和综合化这种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成果与新方法的作用,并不断地把握这种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的新趋势,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的提高。
3.所谓三个“C”,是指在信息技术的广阔领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传感(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通讯(Communication)和计算机(Computer)技术。这三项技术的综合,可以覆盖人们通常所说的三个“C”, 即通讯
(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和控制 (Control),而且比原来的三个“C”更为全面。因此,发展作为认识手段和工具的信息技术,就应当着重把握传感、通讯、计算机、控制以及它们的有机结合。不仅如此,而且更应当看到,在由信息革命必然发展到智能革命这种新趋势的过程中,人们更应当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人—机融合、人—网融合以人为主的复合智能系统的综合作用。
4.所谓三个“A”,是指现代社会中的工业自动化(Industrial Automation)、办公室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和家庭自动化(Home Automation)。这三个“A”,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目前在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这三个重要方面的自动化。这三个“A”,本来是西方社会所热烈推崇的东西。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加速前进,我们也应当有分析地汲取西方社会中这种科学技术革命的成果和经验,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顺利发展以及人们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迅速提高。[11]238—239
(三)信息科学技术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
国防系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复杂系统,高度重视并积极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在国防系统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的作用。现在国际上广泛地应用了C3I系统,即通讯(Communication)、指挥(Command)、控制(Control)和情报(Intelligence)相协调的系统。C3I系统的出现,标志着继原子弹、氢弹之后的第三次军事技术革命。[12] 在20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军方提出了C4ISR系统,它是指指挥(Command)、控制(Control)、通讯(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情报(Intelligence)、监视(Supervise)和侦察(Reconnaissance)的多功能协调的复合系统。对C3I系统和C4ISR系统,我们应当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应用于我国国防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四)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等网络技术为认识活动提供了崭新的中介系统
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这样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人们的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特别是认识活动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
不仅如此,而且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出现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亦译作灵境技术)和赛伯空间(Cyberspace)。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人—机融合、人—网融合,为人们的时间活动和认识活动提供了虚拟的、预演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有助于人们实现时间活动和认识活动的预期和优化。赛伯空间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提供了新的中介系统,对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领域的拓宽、层次的加深、关系的复杂化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科学技术发展拟人律的揭示,表明了认识中介系统的新的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为一种“辅人律”、“拟人律”(也称为“类人律”)和“人—机共生律”的规律性的现象。这三个规律,一般统称之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拟人规律”或“科学技术发展的类人规律”。
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材料科学和能量科学较早得到了发展,这使得人们的行动器官(手脚)逐步从自然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现代以来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使人们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功能得到延长和加强,使人们的智力得到放大,脑力劳动获得部分的解放。这种历史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步着人类自身进化的后尘,即从手脚分工到感觉器官的发展,再到大脑功能的完善。科学技术这种宏观进化过程内蕴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拟人规律”或“科学技术发展的类人规律”。
不仅如此,而且科学技术发展的拟人规律在微观层次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发展,一方面,愈来愈能够创造出日益精巧的机器人和智能机器,来模拟人的身体、感官和大脑的功能。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前锋——信息科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心理学等的发展——正向解开人的大脑的思维机制和认识过程的内在奥秘进军。这种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内在趋势,一方面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由宏观的综合向微观的综合深入、前进;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正由对客观外界的认识以及客观外界与主体自身相互关系的认识,深入到对认识主体自身的认识。这种进程将为人们提供愈益进步而日臻完善的认识中介系统,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将起着里程碑式的巨大推动作用。
四、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有助于展现认识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
前面主要就硬件中介系统的层面,探讨了信息科学技术对认识中介系统的丰富和深化,从而推动着认识过程的辩证发展,下面将侧重软件中介系统的层面,考察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这种认识中介系统是怎样有助于展现认识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的。
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展现认识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这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且在文学(尤其是诗词)、禅学、思维学、美学、哲学等领域更有深刻的内蕴,亟待人们作深入的开掘和创新性的研究。
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有助于展现认识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主要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的。
(一)层次性
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创始人、香港科协原副主席杨伟国先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信息背后存在信息,信息在以物质为载体的前提下,一种信息可以是另一种信息的信息载体。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有创见的看法。
在文学特别是在诗词中,例如因小见大、即事明理、比兴转喻、意在言外等等,都极其深刻地体现着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的信息层次性。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诗,本意是苏轼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怀念远方的弟弟苏辙。但不限于此,这两句诗也表达了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这就由信息网络系统的第一层次引申出信息网络系统的第二层次。现在,每当中秋之夜,相关人们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台胞联谊会,共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意在表达对台湾同胞的深切想念、祝愿两岸同胞早日团圆之情,这就体现了信息网络系统中信息的第三层次。
总之,信息背后存在信息,一种信息可以是另一种信息的信息载体,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具有信息层次性,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在天文学、地质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中体现得特别明显而深刻。天文学中的背景辐射和陨石研究,地质学中的地质年代断定和地层剖析,考古学中的文物信息研究(例如,从一件文物可以推知历史上该文物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状况等),都极其生动而深刻地体现着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的信息层次性。这就为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古今融会、中西贯通的认识中介系统,对认识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的把握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论意义。
(二)网络性
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作为认识中介系统它具有网络性的特点,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无限复杂性。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的信息网络性,揭示信息的复杂的网络联系,逐层递进、辩证发展地认识客观事物。
例如,清朝时期著名文人纪晓岚,他学富五车,特立独行,刚直不阿,针砭时弊,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和反对。有一天,一位武将为了刁难和奚落纪晓岚,给他出了一副上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意思暗指鲁肃不如樊哙,即文臣不如武将。纪晓岚经过思考,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地对出下联:“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表面上看,笛子的清音怎么比得上箫韵的深沉柔和。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利用谐音,指明狄青比不上萧何。狄青是宋朝名将,萧何是汉代宰相。第三层,若要兴兵打仗,主要靠武将,倘论治国安邦,则主要应依赖文臣。第四层,纪晓岚意在告诫那位武将,你我应当清除芥蒂,捐弃前嫌,和衷共济,共保社稷。这副下联正是通过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的信息网络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了劝导那位武将认识大局、团结共事的目的。
再如,马克思曾经指出,对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产品应当作逐步深入、依次递进的层次分析。第一层,劳动产品以客体存在的形式凝结着主体的主观状态,以静的形式凝结着动的过程。第二层,劳动者可以从劳动产品反观主体自身。第三层,在主体与客体的差距与矛盾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各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笔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观点和现代科学前沿的综合成果,以为可以加入一个第三层次,即劳动产品是当时社会主客观条件交互作用的综合体现。另外,可以把原来的第三层次扩展为新的第四层次:从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的主体与客体的差距与矛盾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由此可见,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的信息网络性的特点,告诉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实践过程的复杂性,不是一眼望穿、径情直遂的,而是要通过信息网络的复杂的中介,逐层递进、辩证发展地进行认识。这样,才能逐步逼近地把握本质与规律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作出有根据的理性认识和优化决策,从而才能达到科学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三)模糊性
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作为认识中介系统,它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更有助于人们在更深层次、更复杂关系的意义上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的信息模糊性,不仅存在于认识中介系统,而且表现在多种领域,具有丰富的内容。
1.客观世界和实践过程的信息模糊性。客观世界和实践过程的信息模糊性,表现为连续变化的过渡性,变化过程中的亦此亦彼性。
2.现代科学中的信息模糊性。1965年,美国著名应用数学家L·A·查德(L·A·Zadeh)提出了“模糊集合”(“fuzzy set”)的概念。人们在模糊集合上逐步建立运算、变换规律,开展有关的理论研究,就有可能构造出研究客观世界中的大量模糊现象的数学模型,发展出对看来是复杂的模糊系统进行清晰性的描述和处理的数学方法。
在模糊数学的基础上,现代科学相继发展出了模糊信息、模糊算法、模糊逻辑、模糊决策、模糊控制等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目前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同时,它们也已经获得了广泛、有效的应用。
3.文学特别是诗学中的信息模糊性。我国晋代诗人陶渊明在《饮酒》中描绘了“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模糊意境。我国美术大师宗白华教授对此评点说:“‘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的空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13]27 我国宋代诗人梅尧臣对欧阳修说:优秀的诗篇应当“意新语工”,“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词创作贵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词近旨远、象外之旨、韵外之主。我国著名学者袁行霈教授指出:“得其意,忘其言,沉浸于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才能充分享受那鉴赏的乐趣。”[14]81
4.禅学中的信息模糊性。禅家主张“参禅”、“禅悟”、“妙悟”、“彻悟”。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认为:“悟”是高层次的“一种思维活动”。[15]7 当然,我们应当否定禅家唯心主义认识论。但是,禅学主张通过“悟”而把握“道”、把握对象的思维方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作诗与参禅、诗与禅更有内在的贯通之处。严羽指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钱钟书先生认为:“了悟以后,禅可不着言说,诗必托诸文字。”[16]101 苗东升教授指出:作诗与参禅有共同点。[17]467
5.思维学中的信息模糊性。思维主体在思维过程中既要反映思维客体的模糊性,也要建构思维客体的模糊性,并且应当把反映和建构统一起来。同时,思维过程也存在着模糊性。思维主体在思维过程中反映和建构思维客体的模糊性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把各种相关的精确元素与模糊元素加以整合、匹配,提高其模糊程度,由此产生出整体更加模糊而全局却更为清晰的思维效果,而且,模糊思维具有思维网络的模糊性和相对性。这种模糊性表现在客观世界和实践过程的模糊性、科学认识的模糊性和整个文化中的模糊性。这种相对性既表现在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相对性,也表现在同一对象中既有精确元素,又有模糊元素,复合成整体后其模糊性更提高了。
6.哲学中的信息模糊性。老子的《道德经》中关于“道”的论述,就蕴涵着深刻的信息模糊性的思想。老子认为:“道”是一种惚兮恍兮、恍兮惚兮、惟恍惟惚、不可名状的东西。这种东西混沌、朦胧、模糊,但可衍生出天地万物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易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甚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庄子在他的多篇文章中谈到了言与意的关系,其中蕴涵着深刻的信息模糊性的思想。例如,庄子在《天道》篇中说:“语有贵也,语之所贵其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他在《秋水》篇中指出:“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在《外物》篇中,庄子认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可见,庄子主张意在言外,得意忘言,应当达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那样一种体悟精髓的认识境界。
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中的这种信息模糊性,不是糊涂,不是紊乱,而是在信息模糊中达到整体清晰的综合效果,实现精神生产的创新与创造。正因为如此,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创作过程强调通过形似,达到神似,实现神化。所谓形似,是指临摹、模仿;所谓神似,是指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和独特风格的精神产品。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说:仿我者死,超我者生。他也强调应当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独立创新与创造。其实,这不限于文艺创作,科学研究和教育过程也是如此。国学大师王国维关于科学研究的三“境界”说,就是强调贵在创新和创造。教师的天职就是要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超过自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而对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
(四)动态性
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的信息动态性,是指这种网络系统中的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广义地说,这种动态性,包括认识客体的动态性、认识主体的动态性和认识过程与认识方法等的动态性。狭义地说,就本文特定的角度来看,认识中介系统也具有动态性。前面已对此作了内容广泛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应用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这种认识中介系统,应当自觉地意识到认识中介系统的辩证性与动态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运用和这种辩证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去研究人们认识发展的无限过程。
综上可见,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中信息的层次性、网络性、模糊性、动态性,更能展现认识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推动人们认识过程的不断前进。
收稿日期:2005—11—23
标签:网络系统论文; 科学论文; 系统思维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模糊理论论文; 模糊算法论文; 信息革命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软件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