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县两河镇沙湾小学校 威远 642450)
【摘 要】: 为了培养低段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有话可说,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创设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而又贴近生活实际的话题,让学生想说,能说,有话说,高兴说。
【关键词】:激发兴趣,想说;培养自信,敢说; 注重个别引导,做到“能说”; 创设情境,有话可说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应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与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对于刚上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抽象思维尚未形成,要他们完整地口述一件事或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是件困难的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有话可说,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创设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而又贴近生活实际的话题,让学生想说,能说,有话说,高兴说。为此,我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说话兴趣,使学生“想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起孩子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欲望,就首先要培养他们敢于表现的兴趣,营造利于表达的环境,确立孩子们感兴趣的说话主题。在我的班级里,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存在差异,有的孩子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说个不停;有的孩子却一言不发,无论如何都不开口说一个字;有的孩子能够按主题要求表达,却说的不够完整和清楚……针对这一问题,充分利用课堂和早午会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从简单的“说一句话”开始。而选择词语说一句话练习,很重要的一个步骤是老师要进行亲身示范,学生从模仿开始练习。如在特定的感恩日,大家都来说说最近发生的值得感恩的人或事,比如老师示范:“我最近想感谢我们班的运动精灵,因为他是老师得力的小助手,每次集合列队时,能帮助老师让同学们迅速、安静的站整齐。谢谢你,运动精灵!”经过示范,孩子们知道什么叫做感恩,也知道如何说话。因此,唐同学说:“我要谢谢易同学今天早上帮我系红领巾。”黄同学说:“感谢爷爷每天接送我,还送我去学钢琴,很辛苦!谢谢爷爷!”……这些话题训练除开课堂的练习时间,早午会时间也充分进行利用,或是针对自身表现进行反思来说话,或是大家一起编故事,或是以我们身边的爸爸妈妈为主题来说话……
总之,要让他们感兴趣,有话来说,能够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做到“想说”。
二、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使学生“敢说”
自信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培养表达能力的基石之一。经常看到有些人跟朋友,亲人聊天谈笑自如,但在公共场合众多人前说话却语无伦次,颠三倒四脸红耳赤。哪怕讲稿再熟练,事前准备再充分,也亦如此。归根结底,胆量不够,信心不足。
因此,一开学,我就有意识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让他们按学号逐个上台介绍自己,哪怕只介绍自己的姓名,只要声音响亮,让大家听得清,就给予鼓励的掌声。一回生二回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后就能表达自如了,而对于特别胆小的,在课堂上多请他们回答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肯定,增强他们表达的自信心。
三、注重个别引导,培养学生“能说”
人们都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所以我们承认差距。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孩子们高低不同。有一个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孩子,开学第一天,他依偎于妈妈的怀里,不与同学、老师讲一句话,问他简单的问题也不回应。起初,我以为是因为换了环境不适应、害羞的原因,可在课间我发现其实他是善于表达的,只是他在面对课堂话题和老师时不进行思考,怕说错而不敢表达。所以,在课堂上练习时,就对他特别关注,有意让他来练习。最初从自我介绍开始,先进行示范“我叫XXX,我X岁,来自XX,很高兴认识大家!”一小句一小句进行引导,我怎么讲他就怎么讲,接着就让他学习模仿同学说话的内容,再后来便放手让他自己一句一句来。说话题“我的家”,这名平时不大开口的孩子,经过模仿练习,能进行自我思考“我的家在王家大山,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姐姐,我爱我的家。”简单但“五脏俱全”。当然这当中必须掺杂着鼓励与肯定,最重要的是要停下脚步来等一等。拉近学生间的差距,促使他们在“想说”和“敢说”的基础上,都能做到“能说”。
四、贴近生活,创设情境,有据可说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是为了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而设计的。在上学回家的路上,遇见同学,老师该怎么说?家里来客人了,你该怎么说,怎么做?课前,我先让几个善于表演,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演了几个小品。学生看后,议论纷纷,都忍不住要说出来,不仅说出怎样做才有礼貌,连什么是没有礼貌的行为也一并说出,使口语交际课进一步拓深层次。这样贴近生活的口语交际,不仅让上层生锻炼了表达能力,还锻炼了表演能力,也让表达有困难的下层生有景可看,有话可说,照顾了个体差异
五、见缝插针,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学生多说
有些课文会在叙述和结尾中留下一些意犹未尽的空白。这些空白,无疑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好机会。在《乌鸦与狐狸》这首儿歌中,生动有趣地把乌鸦与狐狸的形象描绘出来,特别是儿歌的最后一句,“猜猜后来怎么啦?”学生读到这,议论纷纷,我顺势引导,要他们展开想象,后面有没有故事,让他们编个小故事来赛一赛。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有了说话的欲望,自然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即使表达比较困难的同学,有了前面同学的故事为依据,也一定更有话可说。
六、课外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说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仅在课内,也要在课外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有话可说。上个月学校为了扩宽学生视野,搞了一次实践活动课,去儿童乐园秋游。在去的途中,学生兴高采烈,欢声笑语。我问他们今天去干什么,你们的心情怎样?回校后,我请同学说说自己今天秋游的事,因为亲身体会,学生都跃跃欲试。“今天,我们去儿童乐园玩,玩得真高兴。”“我们玩了飞船,猴子抬轿。”“我玩飞船时,闭上眼睛,心好像跳出来了。”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越来越丰富了。当然,要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经过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新课标》规定,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阶段,这一任务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老师耐心细致的引导和积极地创造机会,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的加强口语的训练,不断的鼓励学生,使学生“想说”、“敢说”、“能说”、“善说”、“会说”。
论文作者:宋良辉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学生论文; 可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想说论文; 自信心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