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_历史政治论文

学习历史: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_历史政治论文

以史为鉴: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建设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就是在实践中艰难探索、反复认识、不断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历史。到了世纪之交,我们党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 的十六大文献中,就有一系列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的精辟的总结。本文试从六个 方面,分析和论述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方面的历史启示。

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正确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十月革命胜利后初期,布尔什维克党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加上战争的破坏,使 苏维埃俄国陷入政治经济危机。教训使列宁和俄共(布)“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转 变”,认识到不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要经过一系列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利 用商品货币关系,全力抓住商业这个关键环节;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资本主 义作为提高生产力的途径和手段;不能仅靠政治热情,还要靠劳动群众从私人切身利益 上关心社会主义事业;执政党“最大最严重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等等。之后, 由于实行了反映上述新认识的新经济政策,把工作重心从政治转向经济,国民经济很快 得到恢复和发展。

斯大林领导时期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时期。斯大林在社会主义思想史 上头一次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明确地表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 “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 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论证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以后,商品 生产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并且不会发展为资本主义。但斯大林也提出过一系列片面的、 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和结论,如: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的 观点(后来有所修正,但仍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通常不会弄到“发生冲突”的地步); 价值规律只在商品流通领域内起“调节”作用,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则只起影响作用的观 点;在政治方面,提出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理论,党只有打垮小资产阶级党派和自己 队伍中的“机会主义者”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等观点。这些都曾被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的共产党奉为金科玉律,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很大的危害。

毛泽东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苏为鉴,进一步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 的发展规律,他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社会基本矛盾以及正确处理一系列“关系”的论述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是他的探索后来没有沿着自己开拓的正确 方向前进,相反地把斯大林一些错误的政治观点进一步理论化,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把进 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基本经验”当作“普遍规律”加以肯定,使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遭到重大挫折。

20世纪80-9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原来的十几个社会主义国 家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究其根本原因,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同。原苏东执政党的新一代领导人,对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 获得新的动力和活力缺乏信心,又没有正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和方针、方法,终于在抛弃 苏联模式的同时把社会主义阵地也丢了。中国“文革”和苏东剧变两大历史教训,使邓 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形成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二十几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令世人惊叹的伟大 成就的前提。

党的十六大在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在阐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时提出,“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从某个角度看,这也是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刻的理论概括。

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认真汲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别国经验;又要从时代的特点和 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里实际上包含着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关系、在建设和 发展问题上本国和别国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 其发展并没有离开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总的路线,又必然表现出其特殊性。

社会主义历史上发生过两种偏向。一是把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方发展这条道 路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认为其他国家也只能走这条路。第二国际和孟什维克认为资本主 义不发达国家缺乏经济和文化前提,搞不了社会主义,就是这种偏向的表现。他们不懂 得俄国革命是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这里有着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所不具备或不成熟 的条件(有了革命的工人阶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政党),他们也 看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革命形势,而只有布尔什维克党能够给毫无出路的俄国社 会指引发展的方向。后来也有一些人用孟什维克的这种观点,脱离时代特点和各国具体 国情去评价中国等国的革命。

另一种偏向是把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强调到脱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离开人类文明 发展的共同道路的地步,甚至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其表现是:在经济上认为社会主义 就是计划经济,不能搞市场经济;在政治上长期没有认识到权力需要制约和监督,没有 认识到绝对权力绝对腐朽这一人类政治统治、政治管理的普遍规律。这造成对社会主义 发展的全局性影响。产生这种偏向的根源是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没有 看到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替代者、“掘墓人”,又是其后继者,因而把西方国家体 现的这些人类文明成果当成就是姓“资”的因而是腐朽的而断然拒绝。

我们现在纠正上述偏向,当然不能走向另一极端,否认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今天我们 要发展社会主义,不能自外于人类共同的发展大道;但我们面对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 球化,必须十分清醒而敏锐地看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努力发展和坚持社会主 义。即使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别国的模式也只可借鉴,不可照搬。历史上发生的照搬 苏联模式的错误,成为东欧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以至后来发生剧变的根源,也曾使中国 的社会主义事业蒙受其害。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也不能要求别国照抄 我们的经验。这是一个重要的规律。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 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化状况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等等,都是中国共产党熟练地运用这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 要规律的生动体现。

三、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它必须有先进政党的领导;执政党的 先进性最根本的是要通过“执政为民”来体现,其执政基础也要通过“执政为民”来巩 固。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没有一个先进的政党把全体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意志和力量集中起来、凝聚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是无从谈起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曲 折发展中,从干群两方面产生过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种是把某个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不 满和抵制党和政府的错误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事件,结果一“左”再“左”,一错再错 ,有时搞到同群众对立的地步。历史已告诉我们,一般说来,在党群关系不正常的地方 ,人民群众总是对的。另一种模糊认识是:群众由于某些干部由人民的公仆变成人民的 老爷,以权谋私以至于腐败堕落,而对共产党丧失信心,社会主义信念发生动摇。尽管 产生这种错误观念不能归罪于群众,但这毕竟是片面的看法。只要我们冷静地、历史地 、全面地认识问题,就不能把共产党执政为民看作只是一个口号。当今世界,最好的政 党、能真正全心全意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就是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的先进 的社会主义政党。

不过,党的先进性不是靠自我标榜,而是要由人民来认可;坚持先进性不是靠连篇累 牍地论证,而主要是靠“执政为民”的行动来体现;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靠权 力压服,而是靠“执政为民”取得民心,赢得民众。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建立良好的党群关系,对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从而对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决定性的 意义。

根据历史经验,建立密切的党群关系,防止脱离群众,做到执政为民,主要是:

——执政为民必须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真正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 会主义社会的主人。共产党是人民大众的领导者,但不能以救世主自居。否则,自以为 是,最后会由不信任群众走向脱离群众、压制群众,甚至镇压老百姓。这是苏联和东欧 国家曾经出现接二连三的政治清洗运动提供的历史启示。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按照 列宁的想法,就是要使社会的发展走一条人民最少痛苦的道路,而脱离群众的极“左” 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灾难。

——执政为民必须有好的政治体制和工作机制来保证,否则就容易打折扣,以至于落 空。这里,干部的任免、管理和监督制度是重中之重。斯大林也曾把党脱离群众就会遭 到灭亡当成“一个规律”,却没有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党联系群众的问题,干部的“党 管”实际完全取代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和民主罢免制度。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 从体制上把评判干部优劣的权力交给广大群众。

——执政为民就要把反腐败、抑制“特权阶层”的形成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和执政党建 设的核心问题来抓。在民主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权力缺乏应有的制约和监督,就难免 滋生干部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搞不好就会形成盘根错节的高踞于人民头上的“官僚特 权阶层”。历史的惨痛教训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共产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就要执政为 民,就必须开展坚持不懈的政治“健身运动”,不断消除腐败现象和特权思想,绝不允 许形成大大小小的既得利益集团。

四、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这也是共产党执政为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搞社会主义到底为了什么这 样一个看似浅显却是长期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有过两种不同答案。一种是把政治上巩固社会主义制 度、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作为“念念不忘”的中心任务,把抓阶级斗争作为一切工作 的纲,其结果搞出个不受老百姓欢迎的“穷社会主义”。另一种是把保证最大限度地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目的,把经济建设置于 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地位。

两种建设目标,两种结果,几乎无须多加论证;中心任务问题确是社会主义建设史上 事关成败的全局性问题。当然,抓住中心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使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从历史经验来看,除了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构建合理 的所有制结构外,有下列经验值得注意:

——国计要为民生。这里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即导弹与面包要有一个 合理的比例关系,顾此失彼会酿成大祸。

——要有民主和科学的决策机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造成损失最大的错误莫过于 决策失误。急于建成社会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导致苏中等国不顾国情地制定高指标的 赶超战略,曾经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中国的大跃进是其中典型一例。这 些年来时有所闻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表明,现在有些地方官从出发点到落脚 点还是缺乏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政治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经济建设为中心要 有相应的政治建设作保证。把政治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背离历史唯物论 的错误观念。它把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方向完全颠倒了,给社会主义造成了极难治愈的 硬伤。但我们在纠正这种偏差时却不能走向另一极端,以为经济可以决定一切。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与其相应的法制建设,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全 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五、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理论必须随着人民群众社会主 义实践的发展向前推进。

马克思主义作为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解放的根本利益、指明社会发展方向而产生 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思想体系。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这样一种崭新的、合理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必须在这种科学思想体系指导下进行。只 有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根据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就是不搞指导思想的多 元化。但这绝不等于搞思想禁锢、文化专政,不等于垄断真理。就社会主义整个社会而 言,思想观点有差异、文化多样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除了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以及 重大原则问题外,不能要求所有民众在任何问题上都保持高度一致。千人一辞有时就是 社会危机的征兆。垄断真理最后丢失真理,这就是苏共走过的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把马克思 主义当成教条的结果必然是使其脱离实际生活,不能回答实践中提出的新的重大问题, 从而使其丧失生命力和战斗力,以至于在其他理论的挑战面前败下阵来,这也是苏共走 过的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创新。所谓理论创新不是搞文字游戏,换个说法,而是 对实践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科学的说明。这里的实践指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 主义实践。整整100年前,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批判了自发论,提倡自觉性,提出 从外面向工人运动灌输社会主义理论的著名论断。对列宁这个思想的曲解导致一些人轻 视人民大众实践经验的理论价值,造成唯上唯书的不良习气。而老百姓对“灌输”给他 们的那些味同嚼蜡的“理论”则总是提不起兴趣。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我 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生动地说明,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才 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只有在广大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才能 有声有色地指导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六、掌握适度原则,循序渐进,把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

这可以说是掌握和运用规律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伟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 中要处理矛盾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的一系列的“关系”问题。如党的领导与依靠人民群众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与经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民主与集中、计划与市场、公 平与效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等等。处理这些关系常常不是简单的“左”或“右” ,姓“马”或姓“修”,姓“社”或姓“资”的问题。社会主义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 问题常常出在“过”或“不及”上,特别是过火、过左、过急。所以,掌握“适度”原 则,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组织者、领导者重要的领导艺术。

“度”就是质与量的统一,保持一定质的量的界限。所以处理这些关系必须“心中有 数”,“掌握分寸”,求得平衡。比如,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只讲稳定,不去通过改 革解决矛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稳定就是虚假的,不牢靠的;只讲改革,不懂得在 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改革,就会破坏稳定大局,最后可能导致失度、失控。如 何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寻求其最佳结合点,在社 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在新的基础上的稳定,对此中国二 十几年来创造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但这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领导者在不同时期都面临着 这方面的考验。

为了掌握“适度”原则,循序渐进推进社会主义发展,必须坚持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 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观。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是通过有自觉意识和意图的人的实践来 实现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即 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程度,是同他们在认识上并在实践中反映客观规律的正确程度成 正比的。人们在规律面前不能随心所欲。历史上发生的错误主要是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 性,甚至发展为唯意志论的错误,其表现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 这曾经给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危害。我们今天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要牢记这一历史教训,避免重犯急躁冒进的错误,真正认识和把握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 循客观规律的一致性。

标签:;  ;  ;  ;  ;  ;  ;  ;  ;  ;  ;  

学习历史: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_历史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