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北林业局医院 黑龙江省鹤岗市 154212
【摘 要】目的:观察近红外穴位辐照治疗对心肌缺血的效果。方法:在我院的病人中随机选取80例心肌缺血的患者,并对其随机分组,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近红外辐照心俞及内关穴,同时服用常规西药。对照组40例单用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心电图、临床症状积分。结果:红外穴位辐照治疗的心电图、临床症状积分都比对照组好。结论:近红外穴位辐照治疗对心肌缺血确有疗效,尤以联合常规西药则比单用西药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近红外;穴位;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心肌缺血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肌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最近几年科技日新月异,许多新技术不断出现,近红外信息技术是近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近红外穴位治疗仪是传统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信息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为此,针对观察近红外穴位辐照治疗对心肌缺血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在我院病人,符合相关的要求,随机选择心肌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近红外组治疗组和常规西药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30~70岁,平均46.5岁,病程半年~20年,平均5.6年,中医辩证分型气滞血瘀型25例,气阴两虚型6例,痰浊血瘀型9例。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35~71岁,平均48.5岁,病程1~22年,平均6.4年,中医辩证分型气滞血瘀型23例,气阴两虚型7例,痰浊血瘀型1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研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西药治疗,而研究组则采用的是在对照组所用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近红外穴位辐照。主要在内关、心俞穴进行治疗。除此之外,其他操作相同。两组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治疗前后心电图、临床症状积分对照。心电图和临床症状根据为评分依据,进行打分。并计算治疗前后总积分值。
2.结果
两组病患的相关结果对比可知,两组心电图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详情见表1。两组临床证状均有好转,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对照组差异显著。详情见表2。
3.结论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一种,其治疗上主要是扩张心脏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微循环。由于心肌缺血有发生心肌梗塞和猝死的危险,因此发现心肌缺血时,要及早治疗。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如已发生,应积极治疗,防治病变发展并争取逆转。已发生并发症者,应及时治疗,防治恶化,延长患者寿命。心肌缺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次还有炎症(风湿性、梅毒性、川崎病和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肥胖、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体力活动少、高龄和男性等。目前治疗心肌缺血的方法分用药物(无创性)和介入(有创性)两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广为患者接受。从早期的单纯球囊扩张术,到裸金属支架时代,到现在发展为药物涂层支架时代,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症状发作典型或不稳定、药物治疗不理想、无创检查提示心肌缺血的患者建议行冠脉造影检查,必要时行支架置入术。由于在无创领域中,迄今尚无有效手段。故寻求新颖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临床医生梦寐以求的愿望。
随着红外检测技术的发展,微弱信号的红外光谱检测得以实现。对红外辐射光谱的研究可以定量揭示红外辐射中的细部特征,结合红外图像技术将红外热像图简单、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对各种生理现象的研究变得更可信、更清晰。目前应用红外辐射进行针灸经络研究所揭示出的一些规律,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直接和客观的依据。
红外线有较强的穿透力,易于被物体吸收,转化为物体的内能。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近红外线具有较强的穿透人体皮肤的作用,一般透入深度约10mm,可透过表皮、血管、结缔组织及神经组织等。研制的治疗仪所发出的近红外信息与人体相近,故起到最佳吸收效应。红外热像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它基于红外辐射原理,采用先进的红外扫描技术,探测人体红外辐射,经过一系列信号处理,把不可见光的体表温度变化为可视性的和可定量的红外热像图,具有灵敏精确、成像直观、信息丰富等特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人体红外辐射光谱中包含着人体很多生理、病理信息,机体的红外辐射与生物体的信息传递、细胞分裂、癌变、死亡及生长等生命过程存在着内在联系,可反映其脏器和各部的代谢变化。运用人体红外辐射光谱可以对疾病进行无损伤非接触诊断。对近红外穴位辐射治疗心肌缺血进行临床研究,发现治疗组心电图改善幅度、临床症状积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近红外辐射具有增加微循环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近红外辐照具有增加微循环血流速度,从而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恢复微循环供应器官组织的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的能力;扩大微血管口径,降低后负载。就心脏而言,在心肌缺血情况下,能使心肌微循环(含侧枝循环的建立)获得改善,特别有利于提高对心肌缺血的耐受性,从而改善心功能。增加血流中红、白细胞通过毛细血管的强度,改善供氧和血粘度;近红外治疗仪穴位辐照与传统针灸相比,具有无创伤、无感染、无疼痛等优点。它与常规西药联合应用,疗效显然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从而能明显改善心电图、临床症状和心功能等。目前,红外辐射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技术还不是很完善。例如:检验的结果可能会受到环境温度、空气对流等的影响。但是,仍然值得我们进行推广。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心肌缺血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通用新技术解决心肌缺血的治疗手段也丰富起来,运用近红外治疗穴位辐照心肌缺血的方式也不断应用。虽然,还有些地方不太完善,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红外辐射技术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将日趋成熟,采用近红外治疗心肌缺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更广阔。
参考文献:
[1]刘汉平,沈雪勇,邓海平,等.冠心病患者劳宫穴红外辐射光谱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4):52
[2]徐广通,袁洪福,陆婉珍.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进展.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20(2):134
[3]刘国仗,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论文作者:王艳秋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心肌论文; 穴位论文; 西药论文; 微循环论文; 心电图论文; 对照组论文; 光谱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