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压器电场分析再议(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0)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年第1~12期总目次》文中研究表明
刘大源[2](2020)在《静电除尘用大容量高压高频干式变压器绝缘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火力发电厂静电除尘设备用大容量高压高频油变压器运行在高温、高湿、高污染环境,绝缘故障率高,维护工作困难。环氧树脂干式电力变压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电气性能好、故障率低、维护方便等特点,具有很大发展潜力。本文围绕环氧树脂干式变压器绝缘问题展开研究,分析热、电和力学效应对大容量高压高频干式变压器绝缘性能的影响,提出增强绝缘性能的方法和方案,提高静电除尘设备的安全性。热、电和力学效应是导致环氧树脂绝缘介质老化的主要因素。在高压高频下,绝缘介质的老化进程加剧,导致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和机械强度不断下降。因此大容量高压高频干式电力变压器的绝缘结构应具有较高的耐热性能和绝缘性能。为了缓解环氧树脂固体绝缘介质的热老化,应减小变压器的电能损耗生热。选用合适的铁芯材料和绕组结构提高变压器传输效率,能够降低铁芯和绕组的损耗。为降低绝缘介质的绝缘介质损耗,干式变压器应提高环氧树脂固体绝缘制造工艺。为了缓解环氧树脂固体绝缘介质的电老化,应提高变压器绝缘的电场分布均匀程度,并降低发生沿面放电的概率。本文根据Maxwell软件在工作电压和试验电压下的变压器电场分布的仿真结果,对铁芯和绕组的组合结构、绕组主绝缘结构及铁芯绝缘结构进行设计。然后将变压器绝缘设计结果应用于精准设计的低损耗变压器模型,并根据绝缘配合要求调整绕组端部及段间的绝缘厚度。通过对变压器绕组的绝缘垫块尺寸和绕组引线位置进行绝缘配合设计,得到绝缘垫块的具体尺寸和引线的布置方案。最后指出静电除尘用大容量高压高频的干式电力变压器应具有的绝缘防护措施。
路晨[3](2018)在《基于关键链方法的模块化变电站建设进度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如今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当下,为了保证城市的电力供应,变电站的建设也逐渐增多。传统的变电站建设采用基于关键路径的进度管理方法,其建设周期长,进度管理相对落后,经常发生进度延期的状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变电站建设的需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基于关键链方法的模块化变电站建设进度管理研究。该种方法采用缓冲区来替代传统关键路径方法的安全时间,有效提高进度执行的效率。论文在分析课题选题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讨论了目前国内外项目进度管理现状。进而通过对比传统基于关键路径的进度管理方法,明确了关键链方法的优势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本文的研究路径和基本思路。论文重点研究了关键链的相关理论基础,分析了项目中人的行为学假设和关键链的基本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基于关键链建设进度管理的方法,重点对比分析了关键链法与关键路径法的进度管理。最后对模块化变电站项目特点进行分析,全面分析关键链技术、模块化变电站特点以及传统变电站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论证,确定采用关键链方法是最有效保证模块化变电站建设进度的管理方式。论文以北山模块化变电站建设项目为具体案例,全面分析了北山模块化变电站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通过案例分析,将北山模块化变电站建设分为电气一次、电气二次、土建、水电和消防等部分。论文最后重点分析了北山模块化变电站建设的进度管理。讨论了基于关键链技术的北山变电站的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根据北山模块化变电站的基本建设情况,将整个项目分解,建立分解结构表,得到各个工序的基本内容,再通过德尔菲法计算得到关键链工期。讨论了针对该项目的缓冲区设置,并在设计缓冲区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工作分解结构表。重点分析了北山变电站项目进度控制实施方法,建立了项目进度分层管理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激励考核机制。最后分析了项目实施效果,通过对项目总结得知基于关键链方法的北山变电站建设效果显着,有效保证了项目的进度。
付敏[4](2014)在《新型光场式时栅位移传感器原理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精密测量技术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制造技术的发展、军工装备的提升和高技术领域的发展等都依赖于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众多精密位移测量方法中,光学测量以其高精度、大量程、高可靠性等优势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其中又以激光干涉仪和光栅传感器应用最为广泛。然而,由于传统光学精密测量传感器的制造设备价格极其昂贵,并且国外对我国严格封锁,导致我国光学精密测量技术及设备远远落后于先进技术水平。作者所在课题组研制出了一种以时间脉冲为测量基准的位移传感器,发明并命名了一种新型位移传感器——时栅。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前期研究的磁场式时栅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随着产业化进程的深入推广,现有磁场式时栅因为受电磁感应原理、及自感、互感等因素的影响,在测量精度和动态特性上都难以进一步提高,促使时栅研究工作向某些性能更优的光场方向延伸。在此背景下,本文延续前期时栅传感器的研究基础,开展新型光场式时栅传感器研究,试图在光学领域通过构建运动坐标系的方法,实现时间对空间位移的测量,以降低传感器制造难度和加工成本。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①从测量基准时空转换理论出发,阐述了光场式时栅位移测量的关键是构建一种光场匀速扫描的运动坐标系。在此基础上,系统的总结了实现匀速运动的三种方式为机械运动、构造行波和自然行波。并将人为构造的空间场强周期性变化的运动方式定义为构造行波。对比分析了自然行波与构造行波的产生机理、特点和在位移测量中的应用。②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出发,创新性的提出了实现光场式时栅的三种测量方法并对其传感机理展开研究:1)分析了以电机驱动和光敏单元时序驱动的扫描方式,在光场强度恒定的情况下,实现光场匀速扫描的静态光场式时栅传感机理;2)分析了以光强正交调制,构造空间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光场扫描方式,实现构造行波匀速扫描的动态光场式时栅传感机理;3)分析了以低频差圆偏振干涉方法合成旋转光场的扫描方式,实现自然行波匀速扫描的另一种动态光场式时栅传感机理。③利用线阵CCD内部集成的高精度光敏阵列单元,结合静态光场式时栅测量原理,提出一种空间均匀分布,时序相互错开的CCD匀速扫描的测量方式;设计了一种基于线阵CCD的静态光场式时栅传感器。并开展了相应的实验研究,实现了整周±5"的测量精度。④设计了两种动态光场式时栅传感器,分别为:光场耦合的动态光场式时栅和差频干涉的动态光场式时栅,并重点介绍了光场耦合式时栅的结构设计、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等。⑤以光场耦合的动态光场式时栅为例,研制了首个动态光场式时栅线性位移传感器样机,搭建了一套实验系统。研究了影响光场构造行波匀速性的各种因素,分析了各种因素给测量结果带来的影响,探索出了一套实现高精度测量的实验方法。所研制的动态光场式时栅原理样机,在54mm测量范围内,实现了±0.5μm的测量精度。综上所述,本文在对时栅位移传感器运动坐标系构建方法的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探索出了三种不同级别的运动扫描方式,分别为机械扫描、光场构造行波和自然行波合成三种实现方法。并详细分析了三种方法的时栅测量传感机理。分别研制了“CCD时栅”和“光场耦合式时栅”两种传感器样机,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本课题是刚获批的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大量程纳米时栅传感测量原理及器件基础研究”(项目编号:51435002)的一项重点研究内容,属于预研性质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其研究内容无论对于传统的光学位移测量还是新型时栅位移测量,都是一个全新的探索过程,可借鉴的资料很少。实验结果已验证了理论推导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所研制的传感器原理样机的精度与现有磁场式时栅传感器精度相当,但离大量程、纳米级测量尚有较大差距,希望以后能够不断取得突破,使其精度真正达到纳米级测量精度。
汪涛[5](2013)在《再议风电场直流系统的必要性》文中研究表明直流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电源,它不受发电机、厂用电及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并在外部交流电中断的情况下,保证由后备电源一蓄电池继续提供直流电源的重要设备。直流屏的可靠性、安全性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直流系统一般是以电池容量标称。
王少勃[6](2012)在《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力变压器主绝缘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力变压器是电网中的主要电气设备,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能消耗逐年增加,电力变压器的单台容量和安装容量迅速增长,电压等级也相继提高,体积不断增大。然而,随着全球资源短缺,变压器原材料大幅度涨价,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开发和设计新型电力变压器结构。本文主要以节能降耗为出发点,针对传统电力变压器体积偏大和成本较高的问题,以S9-25000/110型电力变压器为研究对象,根据电力变压器产品的技术指标,对电力变压器的主绝缘结构进行电场数值计算,得出了主空道距离、静电环曲率半径、绕组到铁轭的距离以及静电环绝缘层厚度与主绝缘结构电场分布和电场强度最大值的关系曲线,给出了不同因素变化时,最大场强值变化量的曲线图,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针对不同因素对最大场强值的影响能力,提出了降低最大电场强度和生产成本的方法,为降低电力变压器最大场强值以及降低制造成本提供了依据。为了合理又可靠地确定电力变压器的主绝缘结构,本文采用Fortran 95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编写粒子群算法对变压器主绝缘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对影响110kV级变压器主绝缘结构最大场强值的主要参数——主空道距离、静电板到铁轭的距离、静电环曲率半径、及角环的曲率半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给出了电场分布图和最大电场强度值。结果表明,粒子群算法成功应用于电力变压器主绝缘结构设计,在符合相关技术指标的前提下,缩小了变压器体积,降低了制造成本。针对主绝缘结构优化后的电力变压器进行雷电过电压计算和绕组温升计算,对优化后的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电力变压器主绝缘结构满足雷电冲击和温升限值的相关要求。本文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设计电力变压器主绝缘结构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等级的电力变压器主绝缘结构设计。
刘东升,张海蛟,赵丽杰,张俊杰,赵峰,张喜乐,李洪秀[7](2011)在《交流750kV变压器出线装置国产化核心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根据750kV变压器出线装置绝缘结构的特点,对国产化核心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应用Electro v6.2和ElecNet7.0软件建立了关键部位的面向工程的仿真模型,进行了二维和三维电场的有限元分析,并且对安全裕度进行计算分析,解决了绝缘结构优化设计、电场计算模型定义、出线装置的二维和三维电场计算等关键技术难题。完成了750kV出线装置的全域电场计算和安全裕度分析比较,通过对电极形状和绝缘结构的优化设计和电场计算,避免了由于电场集中现象引起的绝缘缺陷。研制完成的国产750kV出线装置已应用于多项实际工程,多台产品试验和实际运行业绩验证了国产化750kV出线装置的可靠性。
吴则禹[8](2008)在《大型风冷SFSZ-180000/220电力变压器的研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的居民用电量已达到或接近先进国家水平,220kV变压器已进入城市中心地区和工业经济园区,成为供电的中枢。变压器作为变电站的主要关键设备之一,对其可靠性、技术经济指标和环保要求均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借助于大型分析软件,通过对电力变压器漏磁场、电场、绕组波过程和散热能力的分析,开发设计自然油循环风冷220kV大型电力变压器,具有重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220kV大型电力变压器,受条件限制,传统设计主要依赖于经验积累,由于对电场、漏磁场的分析不细致,绝缘结构整体可靠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漏磁场在油箱等金属件中产生的杂散损耗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另外由于220kV电力变压器容量大,运行中自身产生的损耗也大(一般在500kW以上),为保证其散热需要,一般采用强油循环冷却,这种冷却方式一是附件噪音大,二是油流速高、易产生油流带电,可靠性低。本课题借助于分析软件,开发设计大型风冷SFSZ-180000/220电力变压器,优化结构,降低损耗和噪音,提高可靠性,满足环保节能的要求。主要工作是:通过电场和绕组波过程分析,确定科学合理的端部出线的主纵绝缘结构,提高可靠性;通过对漏磁场的分析,确定磁屏蔽结构,降低漏磁场在油箱壁中产生的涡流损耗,消除局部过热现象;通过对散热系统的分析,选择合理的冷却结构,实现自然油循环风冷,降低附件产生的噪音,消除油流带电现象,提高运行可靠性。
闵越,肖静[9](2007)在《变压器三维电场分析方法探讨》文中指出阐述了用ANSYS分析变压器三维电场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通过简化变压器模型可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利用INVENTOR建立变压器模型,并介绍了INVENTOR所建模型导入ANSYS的方法.采用强加零边界法和无限单元法分别对高压变压器的三维电场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分析对比了两种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并给出变压器的电位和场强分布.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的结论相一致,证实了所述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葛为民[10](2004)在《变压器电场分析再议》文中研究说明指出了传统电场分析方法的缺陷,即在110kV及以上变压器的绝缘结构中,由于线圈间的等效纯油隙远小于线圈本身的半径,所以在线圈间的电场强度计算中,没有必要引入各种电场集中系数;并且可以把线圈间的电场强度简化为平板电容器形式的场强进行计算。对线圈端部实际承受的电场强度的也进行了分析。
二、变压器电场分析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压器电场分析再议(论文提纲范文)
(2)静电除尘用大容量高压高频干式变压器绝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内容 |
第2章 环氧树脂的绝缘老化 |
2.1 热对环氧树脂固体绝缘介质的老化作用 |
2.2 电对环氧树脂固体绝缘介质的老化作用 |
2.3 力对环氧树脂固体绝缘介质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绝缘热老化作用分析及抑制措施 |
3.1 铁芯损耗的抑制措施 |
3.1.1 高频铁芯损耗 |
3.1.2 铁芯材质的选择 |
3.2 绕组铜耗的抑制措施 |
3.2.1 高频绕组损耗 |
3.2.2 减小绕组直流电阻 |
3.3 绝缘介质损耗的抑制措施 |
3.3.1 高频电场对绝缘介质损耗的影响 |
3.3.2 环氧树脂绝缘固体的制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容量高压高频干式变压器的绝缘结构设计 |
4.1 铁芯及绕组的组合结构 |
4.1.1 铁芯与绕组的组合结构选择 |
4.1.2 方筒绕组的倒角设计 |
4.2 绕组主绝缘结构设计 |
4.2.2 绕组内侧绝缘设计 |
4.2.3 副边绕组外侧绝缘设计 |
4.3 铁芯绝缘设计 |
4.4 绕组的绝缘程度验证与绝缘配合 |
4.4.1 绕组绝缘水平的验证 |
4.4.2 绕组的绝缘配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干式变压器外部支撑绝缘结构及绝缘防护 |
5.1 干式变压器外部支撑结构的绝缘布置 |
5.1.1 绝缘垫块尺寸设计 |
5.1.2 绕组引线位置设计 |
5.2 大容量高压高频干式变压器的绝缘防护措施 |
5.2.1 通风散热 |
5.2.2 安装维护 |
5.2.3 预防性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关键链方法的模块化变电站建设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基于关键链方法的模块化变电站建设进度管理的重要意义 |
1.2 项目进度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方法 |
1.2.2 关键链法与关键路径法的进度管理比较 |
1.2.3 关键链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路径和方法 |
1.3.1 本文研究路径 |
1.3.2 研究思路 |
2 基于关键链技术的模块化变电站建设进度管理方法研究 |
2.1 变电站建设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
2.2 项目进度管理的关键链方法研究 |
2.2.1 项目中人的行为学假设 |
2.2.2 关键链基本思想 |
2.3 关键链技术在模块化变电站项目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3 北山模块化变电站实例分析 |
3.1 北山模块化变电站工程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 |
3.1.1 工程建设规模 |
3.1.2 设计范围与建设内容 |
3.1.3 站址概况 |
3.2 模块化变电站项目中各个子项目基本内容 |
3.2.1 电气一次部分 |
3.2.2 电气二次部分 |
3.2.3 土建部分 |
3.2.4 水工部分 |
3.2.5 消防部分 |
3.3 项目建设中的资源冲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北山模块化变电站进度管理实证研究 |
4.1 关键链项目进度计划编制 |
4.2 设置缓冲区 |
4.3 基于关键链技术的北山变电站项目进度控制实施方法 |
4.3.1 项目进度分层管理 |
4.3.2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4.3.3 建立激励考核机制 |
4.3.4 对资源冲突的解决方法 |
4.4 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型光场式时栅位移传感器原理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典型位移传感器的分类与发展现状 |
1.1.1 传统位移测量原理的两种主要数学模型 |
1.1.2 典型位移传感器发展现状与评价 |
1.2 时栅位移传感器简介及发展趋势 |
1.2.1 测量基准时空转换的物理意义 |
1.2.2 时栅位移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来源和意义 |
1.3.1 精密测量研究背景 |
1.3.2 本课题来源和意义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1.5 文中出现的新名词解释 |
2 光场式时栅传感理论研究 |
2.1 测量基准时空转换理论 |
2.1.1 时空转换思想实验 |
2.1.2 时空转换理论 |
2.2 自然行波与构造行波 |
2.2.1 自然行波 |
2.2.2 构造行波 |
2.2.3 自然行波与构造行波的异同点 |
2.3 光场式时栅测量原理 |
2.3.1 光的波粒二象性与位移测量的关系 |
2.3.2 光场式时栅测量原理[76] |
2.4 本章小结 |
3 光场电行波信号产生机理研究 |
3.1 静态光场式时栅电行波信号产生机理 |
3.2 光强调制的光场构造行波产生机理 |
3.2.1 粗光栅技术中的匀速扫描方法简介 |
3.2.2 光电效应与光强调制的关系 |
3.2.3 光强调制的电行波信号产生机理 |
3.3 圆偏振干涉的差频合成行波产生机理 |
3.3.1 激光外差干涉仪与光行波时栅测量的区别 |
3.3.2 圆偏振干涉原理 |
3.3.3 低频旋转光场的产生 |
3.4 小结 |
4 基于线阵 CCD 的静态光场式时栅传感器研究 |
4.1 引言 |
4.2 线阵 CCD 位移测量存在的问题 |
4.3 CCD 时栅结构设计与测量原理 |
4.3.1 结构设计 |
4.3.2 测量原理 |
4.4 硬件电路设计 |
4.4.1 线阵 CCD 阵列驱动模块 |
4.4.2 A/D 转换处理模块 |
4.4.3 角度换算及显示模块 |
4.5 软件设计 |
4.5.1 线阵 CCD 时序驱动 |
4.5.2 A/D 驱动设置 |
4.5.3 亚像元算法分析 |
4.5.4 上位机控制软件 |
4.6 实验研究 |
4.7 小结 |
5 动态光场式时栅位移传感器设计 |
5.1 光场耦合的动态光场式时栅位移传感器设计 |
5.1.1 结构设计 |
5.1.2 测量原理 |
5.1.3 光源设计 |
5.1.4 硬件电路设计 |
5.1.5 软件设计 |
5.2 差频干涉的动态光场式时栅位移传感器设计 |
5.3 小结 |
6 光场耦合的动态光场式时栅传感器实验研究 |
6.1 实验系统设计 |
6.1.1 实验平台与实验原理介绍 |
6.1.2 实验系统关键部分介绍 |
6.2 实验结果 |
6.3 误差分析与处理 |
6.3.1 测量模型 |
6.3.2 关键因素误差分析 |
6.3.3 误差处理 |
6.4 性能测试实验 |
6.4.1 稳定性实验 |
6.4.2 精度实验 |
6.5 方案优化设计 |
6.6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6)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力变压器主绝缘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智能优化算法的发展现状 |
1.5 优化算法的选择 |
1.6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电力变压器的绝缘设计 |
2.1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常用的绝缘材料 |
2.2 电力变压器的绝缘结构 |
2.3 电力变压器最大场强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
2.4 绝缘分析方法 |
2.4.1 电场计算的基本理论 |
2.4.2 电场的有限元分析法 |
2.4.3 电场中常见的边界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变压器主绝缘结构电场分析 |
3.1 电力变压器主绝缘结构的计算模型 |
3.1.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1.2 边界条件的处理 |
3.2 最大场强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主空道距离对最大场强值的影响 |
3.2.2 静电环到铁轭距离对最大场强值的影响 |
3.2.3 静电环曲率半径对最大场强值的影响 |
3.2.4 静电环绝缘层厚度对最大场强值的影响 |
3.3 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力变压器主绝缘设计 |
4.1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
4.2 电力变压器主绝缘结构优化问题 |
4.2.1 电力变压器主绝缘结构优化设计的意义 |
4.2.2 优化模型 |
4.2.3 优化参数设置 |
4.2.4 粒子速度与位置更新 |
4.2.5 适应值函数评价 |
4.2.6 算法结束条件 |
4.3 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雷电冲击与温升验证 |
5.1 变压器绕组的等值电路 |
5.1.1 变压器绕组的电容计算 |
5.1.2 绕组线饼等值电感的计算 |
5.1.3 变压器绕组的等效电路 |
5.1.4 绕组的雷电冲击响应 |
5.2 绕组温升验证 |
5.2.1 变压器的温升限值 |
5.2.2 绕组温升的工程计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交流750kV变压器出线装置国产化核心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出线装置结构介绍 |
3 简化模型和计算条件 |
3.1 模型的建立 |
3.2 计算条件 |
4 出线装置电场仿真结果和裕度分析 |
4.1 均压管拐弯部位三维电场模型的数值分析 |
4.2 沿绝缘表面爬电强度计算 |
4.3 上部均压球部位电场模型的数值分析 |
5 制造 |
6 试验及运行验证 |
7 结论 |
(8)大型风冷SFSZ-180000/220电力变压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力变压器的发展 |
1.2 电力变压器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变压器短路阻抗计算 |
2.1 短路阻抗计算公式 |
2.2 阻抗电压计算 |
第三章 变压器漏磁场分析 |
3.1 变压器漏磁场 |
3.2 软件ansys简介 |
3.3 变压器漏磁场分析 |
3.4 油箱磁屏蔽 |
第四章 变压器电场分析 |
4.1 变压器绝缘结构 |
4.2 变压器绝缘材料 |
4.3 变压器绕组波过程 |
4.4 变压器电场分析 |
第五章 SFSZ-180000/220电力变压器的设计 |
5.1 设计要求 |
5.2 设计方案 |
第六章 变压器冷却系统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变压器三维电场分析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模型简化 |
2 INVENTOR模型导入ANSYS方法 |
3 分析计算结果 |
3.1 强加零边界分析 |
3.2 无限远单元分析 |
4 结论 |
四、变压器电场分析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年第1~12期总目次[J]. 本刊编辑部.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0(28)
- [2]静电除尘用大容量高压高频干式变压器绝缘问题研究[D]. 刘大源. 东南大学, 2020
- [3]基于关键链方法的模块化变电站建设进度管理研究[D]. 路晨.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7)
- [4]新型光场式时栅位移传感器原理与实验研究[D]. 付敏. 重庆大学, 2014(04)
- [5]再议风电场直流系统的必要性[A]. 汪涛. 中国风电生产运营管理(2013), 2013
- [6]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力变压器主绝缘设计[D]. 王少勃. 沈阳工业大学, 2012(07)
- [7]交流750kV变压器出线装置国产化核心技术[J]. 刘东升,张海蛟,赵丽杰,张俊杰,赵峰,张喜乐,李洪秀. 电工技术学报, 2011(02)
- [8]大型风冷SFSZ-180000/220电力变压器的研制[D]. 吴则禹. 山东大学, 2008(05)
- [9]变压器三维电场分析方法探讨[J]. 闵越,肖静.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7(06)
- [10]变压器电场分析再议[J]. 葛为民.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