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艺术剧院河北梆子一团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长靠武生舞台表演一般有三种境界,一是要演“准”,二是要演“美”,三是要演出“韵味”。这三种境界犹如三级跳,一跳比一跳难,最后一跳更是至关重要。这样就要求演员不仅有很好的武功,工架要优美、稳重、端庄,有气魄,而且要有一定的唱念功夫。
关键词:戏曲;长靠武生;舞台表演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戏曲的表演也不例外。戏曲是综合运用唱、念、做、打多种表现手段以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是一种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戏曲的艺术语言多种多样。就拿戏曲武生行当来讲,从学习脚步、圆场、弓箭步、马步、山膀、起云手及手势运用的这些基本功训练,到开始学一出戏,最终进行舞台表演,这一系列过程,都必须按部就班踏踏实实一步步来,不能急于求成,这一过程是没捷径可通的。现在有一些演员的演出剧目,让观众看着总感觉不那么精彩,原因就是这些演员中基础没有砸瓷实,有的是刚学会一出戏,还没有将这出戏练熟,就忙于登台演出;再有一种就是从录像带中只学习到了前辈艺术家的“数”,自己理解不了这个人物的表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一味跟“录”老师学习,急于求成的结果便是只有“数”没有戏,没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相关的表演要求,表演不到位,这种演出也就经不起琢磨,不可能带给观众以更高的审美享受。/7/view-8004878.htm
长靠武生舞台表演一般有三种境界:一是要演“准”;二是要演“美”;三是要演出“韵味”。这三种境界犹如三级跳,一跳比一跳难,最后一跳更是至关重要。这样就要求演员不仅有很好的武功,工架要优美、稳重、端庄,有气魄,而且要有一定的唱念功夫。
长靠武生舞台表演的第一种境界是要演“准”。长靠武生的圆场功要求也很高,跑起来,身上的四面靠旗必须纹丝不动,如同“水上漂”。因为要穿厚底靴,所以练圆场要下狠功夫。好演员整天都会把厚底靴穿在脚上,随时随地都要练“压腿”和“跑圆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厚底有一定的重量,它的底部是一层层的纸张轧制而成的,靴底有高有低,高的有3寸多,低的有2寸,一般武生采用的是2寸5左右。穿厚底靴在练腿和跑圆场的同时也在练脚下的硬功夫。因为在开打过程中,武生演员要用自己的双腿和双脚来表现马上动作,所以双脚必须能达到随心所欲,即“快而不乱”。无论是打靶子、还是做各种高难动作,都要求脚下生风、清晰可辨,这样才能充分表现出人物武艺高强的特点,才能让观众看清楚演员的“一招一式”。前辈时常说“成为一名好角儿,第一是上乘传授,第二才是个人艺术造诣”。所以教戏的老师开蒙戏是极为重要的。老师教戏时要求学生脸上戏与身上戏的配合,每一个动作中上身如何动、手如何缓,缓手时眼神看什么,手缓到什么地方,脚下动哪一步,都非常讲究,非常明确。表面看来是一些程式动作,是一个技巧,当你在舞台上运用时就完全明白是为了表现人物及特定环境而设定的。老师教得清楚,学生自然就学得明白,为以后演好每一出戏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长靠武生舞台表演的第二种境界是要演“美”。一个武生演员,无论是长靠或短打,都要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既是武生就不能不展示武功技巧,但所有的武功技巧,都要服从剧情和人物性格的需要,该用什么技巧就用什么技巧,要贴切自然,决不能在台上搞个人武技展示会。大家都知道著名武生表演艺术家厉慧良先生,从小练得一身过硬的基本功,技艺超群,把武功技巧安排得恰到好处。所以我们欣赏他的每一出戏,都觉得既有技、又有艺,而他的技巧完全是服从艺术需要而设计的。他演《长坂坡》表现出了赵云的“忠”与“勇”;他演《一箭仇》准确揭示出史文恭奸诈虚伪的人格;他演《艳阳楼》则把高登那横行千里、不可一世的酒色之徒,刻画得入木三分。现在我们只能在影像资料中欣赏他塑造的每一个栩栩如生的鲜活人物。
长靠武生舞台表演的最高境界是要演出“韵味”。还在当学生的时候老师就时常教导我武生的表演要做到“意到技随、形开神现”。如《挑滑车》中“挑车”一场戏,老师强调高宠每挑一辆车时内心活动是不一样的,眼神也就不一样。见到头一辆车,高宠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时有一个看大枪的“戏”,这样的细节表演是让观众读懂高宠内心的语言“有这杆枪我什么都不怕”。看到前辈艺术家演出《挑滑车》时“挑车”一场戏重点放在演戏上,眼神与身段配合完美至极。现在有的演员唱这出戏,不重视肢体语言、眼神运用对人物内心的表现,就想着拿“摔叉”等技巧讨好观众,这也就不是高宠了,只是在舞台上卖艺。所以演出就不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老艺术家们常说这些演员一句话“跟不会一样”,话糙理不糙。因为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塑造角色时观众是可以通过这出戏看出这个演员是否受到过老师精心指导以及演员自身的刻苦磨练的。梨园子弟台上老。武戏演员,却是其中最不会老、不能老、更不敢老的一群。八十九岁照样扎靠登台的京剧“武生泰斗”王金璐,八十岁各地奔波表演的“百年猴戏”传承人何玉九,七十余岁不废演出的秦腔武生康少易……人们惊赞这些武生演员们高寿下的硬朗身体和旺盛精力,却很少想到,这是他们一生中不停开发自身生命力形成的惯性。
不管是因为文人写戏不爱武风,还是因为好武戏演出难度高而逐渐被束之高阁,今天的舞台上,我们能见到的以武戏演员为主角的剧目,相比数量庞大的文戏,实在少得可怜。更多时候,武行只是作为调剂点缀,以龙套身份出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武生演员,塑造出生动形象的人物特征,还要注重文戏方面的积累,在“唱”“念”方面多下功夫,否则难以达到“武戏文唱”的境界。戏曲表演艺术是以高超的技术和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刻画不同类型人物的。这就需要演员在舞台下千锤百炼、反复琢磨体会、内外双修,生动地展现剧中人物,把艺术精品奉献给观众。创新,是戏剧艺术发展不竭的动力,无论是剧目还是舞台表现形式的创新,都应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创新。戏剧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人民群众,来自于丰富的生活土壤,而戏剧艺术的生命力恰恰在于人民群众对艺术的喜爱、参与和传承。在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今天,唤醒人们的文化乡愁,让人们记住乡音,关键是要实施有力策略,保护和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基层群众欣赏戏曲的现实需求。
论文作者:刘新广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武生论文; 演员论文; 戏曲论文; 舞台论文; 演出论文; 武功论文; 艺术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