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发展逻辑论文_何旭龙

论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发展逻辑论文_何旭龙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新疆 伊宁 835000)

摘要: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十分迅速,基于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提出生态宜居、健康安全、创新科技为新型智慧城市的本源特性。新时代,应借助国家发展战略、城市规划机制、创新科技企业以及智慧家庭构筑等四大助推力,紧握空间规划的贯通整合、产业发展的科学落位、基础设施的综合管控、公共服务的良正提供等四大核心抓手,构建共生合作、持续迭代的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发展逻辑。基于此,探索智慧城市规划与智能交通规划的协同共建之道,能对未来中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助益。

关键词:新型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创新企业;智慧家庭;发展逻辑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综合实力的提升也使一些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其中就包括智慧城市与大数据行业的兴起。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应用不仅仅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先进,还使得国家的创新力以及竞争力得以提升。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但是在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并且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借此来推动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建设。

1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以及智慧社会的终极体现,新型智慧城市承载了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强国、乡村振兴、军民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众多战略要素。智慧城市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城市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多种资源集中汇聚的重要结合体,且处于相互的动态环境中。因此,如果建设出了问题,则负面影响会带来乘数级扩散,目前的智慧城市存在缺乏体系化考虑,不重视协同思想,重技术轻管理、重大而全轻特色可用、重表面效果轻基础打造等多种问题,给我国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政府简政放权、城市普惠以及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陆续成立的智慧办、大数据局以及智慧城市投资公司等,华为、中兴、中通服、IBM、埃森哲等众多知名企业将之作为重要业务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家引导、市场化全面推广的初步态势,体系化、规范化以及高效化建设及科学发展更加需要引起各方重视。

2 新型智慧城市发展

2.1 国家发展战略为智慧城市发展铺大势与托底盘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新时代中国做出的战略性选择。进入新时代,在全球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中国若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采用正确的政策体系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未来30年中国经济每年还有平均8%持续增长的潜力。中国政府作为理性决策者具有很强的制度优势,在面临各种现实约束条件时以稳定发展为目标,则有利于化解城市规划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外部性问题和软硬件设施的协调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的国家发展战略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起到铺路定调的重要作用。“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将会对国土空间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有利于促进都市圈城市强强联合、城市群均衡发展以及国际城市发展经验的交流互鉴。当前中国制造业处于中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期,智慧城市是创新驱动的智能制造产业的重要载体与实体度量,高度契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智慧化多规模协同体系中大数据的运用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问题之一是体系的杂乱,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市规划是由多个部门进行规划,在长期的行政管理下就会出现体系杂乱的问题。体系的杂乱主要表现在各个部门规划的内容容易出现交叉重叠,建设的成果比较空泛等方面,这种现象的产生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因此,在利用智慧城市以及大数据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就需要对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城市规划平台,以此来实现各个部门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这样就可以更好的避免重叠办事的概率。实现多规模协同体系的建立需要大数据技术进行支持,通过运用大数据整合的技术可以使城市规划更加的科学合理,有利于推动城市建设。

2.3 适度调整政策工具使用比例,重视需求型政策工具,强化市场主导作用

政策工具使用的配比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有模式,尤其是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例的创新政策,政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根据本文研究发现,智慧城市政策中,以政府为主导的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过多,分别就科技创新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诸多实践措施,而在以市场为主导的需求型政策工具上却严重缺位,市场活力难以得到有效激发。虽然在《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市场为主,协同创新”的指导思想,但在具体政策执行环节与部署上,对市场机制与运行的有利政策仍不够充分,市场这只“无形之手”难以通过自由竞争来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智慧城市应用,培养新兴智慧业态,实现智慧增长。目前,科大讯飞等创新企业已逐步推出“智慧教育”、“智慧安防”等智慧产品,并积极促推政府使用,但整体行业发展仍缺乏来自政策上的鼓励,服务外包、激励措施、政府采购、贸易管制等拉动市场的力度依然薄弱。因此,适度调整政策工具比例,扩大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智慧城市市场方面的积极性,从而通过市场化的竞争以激励企业广泛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项目与产品对公众生活的智慧化改变。

2.4 空间规划的贯通整合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发展与治理的战略性制度工具,其本质是空间发展与治理的政策与制度供给,应符合我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空间规划的重点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城市群、都市圈、社区生活圈等不同尺度均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逻辑的起点。[5]在2019年初审议通过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基本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的总体思路。这意味着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将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从而实现“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也将作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来指导各专项规划的落地实施。如“上海2040”基于转型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提出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空间发展模式,将目标愿景转化为可感知与可测度的指标体系,同时构建开放紧凑的市域空间格局,严格管制空间分区,明确功能片区的空间发展战略,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规划体系,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行动规划机制,保障各层次空间规划的融合贯通与落地实施。

3 结语

在改革开放新时代里,中国城市发展需要稳健坚韧的宏观经济环境与精准灵活的微观产业政策,创新型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宜全国一盘棋,在全国城镇体系、城市群、都市圈等不同功能尺度范围内能够理性协作、良性竞合。新型智慧城市的外在应用特征为智能调控、精准应用、精细化管理以及个性化选择,内在本源特征为生态宜居、健康安全、创新科技。

参考文献

[1]吴晓,王承慧,高源.城乡规划学“认知-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初探——以本科阶段的教学探索为例[J].城市规划,2018(7):108-116.

[2]庄少勤.新时代的空间规划逻辑[J].中国土地,2019(1):4-8.

论文作者:何旭龙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9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论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发展逻辑论文_何旭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