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差距的深层分析_中国东部论文

中国东西部差距的深层分析_中国东部论文

关于中国东西部差距的深层次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层次论文,中国论文,差距论文,东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西部人,作为来自西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和特困家庭的学子,作为一个长期探索西部经济发展的思想者,一谈起东西部的差距,就马上联想到中国西部的贫穷落后;一讲到东西部比较,就立即联想到中国西部为什么贫穷落后。

一、中国东西部差距在哪里?

伟大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沉落一样,人类文明也首先起始于东方。在中国,曾经有过文明的太阳高照的时候,那就是华夏文明独领风骚的时代——中国西部的周秦汉唐盛世。

然而,就像人们的生命经过鼎盛时期,就要步入更年期从而逐渐衰老一样,自从安史之乱以后,汉唐盛世开始走向衰落,并从此一蹶不振。华厦文明开始从她的发祥地和中心区域向东部和南部漂移。汉唐雄风今何在?尽在文史古籍中。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东西部经济的差距并不大,不过那是过去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条件下的普遍贫穷。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东西部都在发展。改革开放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全国各个地方各个行业都普遍发展了,但发展的速度越来越显示出差距,东部致富的水平普遍大于西部地区,西部一些地方发展滞后,有的还出现返贫现象。

不少人埋怨中央没有给予西部足够的特殊政策,那么西部是否可以反躬自问一下:在中央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们是否把政策用足用够了?西部是否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央政策?如果中央政策没有用足用够,或者未能创造性地运用,其原因又是什么?如果说过去的一些年头,中央曾给了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较为优惠和特殊的政策,使西部一度掉队落伍了。那么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许多原来对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逐渐向全国泛化和普惠了,而西部地区仍未有效地抓住机遇,反而距离拉大的更快了,这其中原因何在呢?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迄今近6年了,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与6年前的预期具有较大距离。中央电视台曾经开辟了12频道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专门频道,却“破产”转型为法制频道。这些是为什么?我国东西部差距究竟差在什么哪里?

人们常常从投资、项目等表象和直观上描述东西部差距的拉大,却难以在深层次上分析差距拉大的内在因素。那么,东西部差距究竟差在那些方面,我认为:一是差在人文社会环境以及开拓性人才的培养、发现和任用机制上。在东部发达地区,大家都忙碌着干自己的事,特别是忙着发财,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关系在表面上看起来较淡漠些;但一般谁也没时间、没心思去琢磨、干扰别人的事,一般的心态是“你发财,我也要想办法发财”。而西部欠发达地区,情况则往往正好相反,有不少人自己不能干事或不愿干事,却喜欢成天去琢磨、干扰别人的事。别人有挫折,幸灾乐祸;别人有成就了,则看不惯、不服气,得“红眼病”,总想给别人找点“事”出来,要穷大家都穷在一起。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曾经给省领导作过几年秘书,又在组织部工作了几年。他很有感触地对比了一下西部和东南部的干部考核情况:在南方和东部,上级组织部门要考核提拔哪一位干部时,身边的同志即便是平时关系不太好,但此时都说好话,因为提拔一个,可以空缺出位子,下面的人就可提拔呀!而在西部,则相反,一考察谁,身边的人尽管平时关系不错,在关键时候往往说坏话。这好啦!大家都泡在一起,磨在一起,低层次内耗,谁也进步发展不了。

二是差在干部队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上和日常工作的注意力上。我在江苏泰州见到一位曾在陕西省汉中市交换挂职的领导干部,问他有何感受。他感慨地说,西部地区的许多干部,并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促进经济发展上,而是放在挤“官场”和“官场摩擦”上;东部地区正好相反,大家主要是把精力用在千方百计寻找经济发展机遇上。

三是差在政府的工作效率上。凡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的工作运转效率一般都比较低。尽管西部许多领导同志比较着急,工作加班加点,但在整体上运转比较慢,工作效率比较低。不少干部性子“疲沓”的可怕,再急的文件有时在抽屉里一放就是好些天。有的干部上班把办公室门一打开、灯一打开,人就没影了。在发达地区几天能够办成的事情,在西部往往要拖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有的领导干部很有抱负,很想大干一番事业,但使尽九牛二虎之力却推不动工作;而许多群众又常常埋怨领导,甚至骂领导。相互扯皮,摩擦内耗。

西部地区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改变,西部经济何时能够起飞?

二、中国西部最缺什么?

西部大开发最缺的是什么?学术界的观点可能莫衷一是,九个学者可能会有十种观点。作为从西部“国家级贫困县”走出来的我,从小经历和体会最深的莫过于没钱,最熟悉的老百姓语言之一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后来读了经济学,知道用“货币极其短缺”来表述贫穷。读了《资本论》,对马克思关于“货币是第一推动力作用”和“资本神奇力量”的理论理解甚深。发展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提出的贫穷的“恶性循环理论”,主要障碍是资本稀缺。我到西部各省市自治区考察调研,听到最多的是“资本短缺”,希望国家多给钱,东部发达地区和外国多来投资。无论做什么事,无不与“钱”密切相关,无“钱”不成“事”!

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是经济理论的常识,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实践的常识,问题在于:资本从哪里来?怎样搞到钱?按照一般的思路,西部大开发是国家的大事,钱首先应该来自中央政府,因此“跑‘部’‘钱’进”则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筹集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二是来自地方政府自筹;三是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支援;四是向境外、国外招商引资。实践已经证明还会继续证明,这个思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如愿以偿的。首先,中央财政担负着全国方方面面的支出压力,不可能为西部地区提供无限的资金供给,即便是转移支付增加,主要也是面向沿边少数民族聚集的自治区;第二,西部大部分地方经济本来就不发达,大多是“吃饭财政”,拿不出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第三,东部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不是救助者行为,而是投资者行为,首先考虑的是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在投资回报不高的情况下不会把大量资金投向西部;第四,向境外、国外招商引资,这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是类似的,如果没有较高的投资回报,天底下哪里的资金都难以引进来。我们固然要从各个方面筹集西部大开发的钱,但我们不能把筹集到的钱当成面包吃下去,而是要让它增值,如《资本论》中所说的“让资本生出金蛋来”。

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西部经济发展也是一样。人才的短缺与资金的短缺一样,也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人才也是资本,是“人力资本”。然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大量的人才“孔雀东南飞”,大量的资金“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真是天道酬富不酬贫,资本嫌贫追逐富,肥猪添膘,瘦猪刮油。越是短缺的东西越是流失,形成了资本和人才“短缺的恶性循环”。

这就要深入探讨西部地区“短缺恶性循环”的深层次根源。笔者积几十年在西部生活、学习、工作的亲身感受和到西部各地调研的体会,感觉西部地区资本、人才短缺的背后,深深隐藏着另外一种短缺,我把它称之为“制度短缺”。

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式制度”,二是“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社会已经形成、由法律法规或其他权威文件规范的制度。市场经济制度是一种正式制度,由于西部地区在整体上改革的滞后,与东部、南部相比,存在着一个“体制落差”,这就造成了正式制度的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非正式制度”则是指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又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改革的推进与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民俗、习惯和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因素与之配合。思想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思想观念的相对落后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慢三拍”,人的行为“慢三拍”必然造成改革开放“慢三拍”,进而形成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体制落差”。西部地区正是在这些“非正式制度”短缺,即“软环境”的短缺,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软环境”的短缺,不是某个地区、某个部门、某个行业、某个阶层的现象,而是西部地区“集体无意识”的整体文化氛围,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在《什么粘住了西部腾飞的翅膀》一书中重点研究了西部地区的软环境问题。A省与B省、甲地与乙地,招商引资的规模、水平和效果会存在较大差异。这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如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这是硬环境;还有人文社会环境,这是软环境。在西部大开发的投资环境中,人们往往看重硬环境建设,而忽视软环境建设。实际上,正是软环境的缺陷和不协调,成为约束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由此我提出,要使西部经济“火”起来,首先要使思想观念“火”起来,要在商品观、金钱观、财富观、人才观、竞争观、风险观、劳动观、时间观、效率观、信誉观、服务观等一系列问题上,实行观念变革和思想解放,使西部地区思想、文化、习俗、观念迅速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部大开发不仅需要我国东部、南部的投资“西进”和投资“北伐”,更要来一场东部、南部的观念“西进”和观念“北伐”。为此,多年来我反复倡导“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

三、做西部“猫”,抓西部“鼠”

“解放思想”就能“黄金万两”吗?“观念更新”就能“万两黄金”吗?或许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我说“非也”!

的确,思想、观念性的东西是不能直接使资本生出金蛋来的。但解放思想、观念更新可以转化为体制,转化为动力,转化为人的行为,从而转化为物质力量。要使资本生出金蛋、使金蛋越滚越大,就必须及时抓住商机,并把商机和投资结合起来。市场竞争是无硝烟的“战争”,在“商战”中,不仅“大鱼吃小鱼”,而且“快鱼吃慢鱼”;不仅“优胜劣汰”,而且“速胜呆汰”。抓住商机是决胜的首要条件,而只有“快鱼”才能抓住商机而“速胜”。而西部地区改革的“慢三拍”,行为的“慢腾腾”,经济活动的“低效”,无不与思想、观念密切相关。

解放思想不能是虚无缥缈的口号,真正的思想解放并不是口头上喊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是要真拿举措、拿办法的。例如,美国在实行西部大开发时,早期的西部人比较懒,不太爱钱,看不起做工赚钱,认为那是下等人的事。美国政府和西部开发厂商就研究西部人的特点和爱好,发现这里人大多喜欢喝酒,于是就在西部到处建起了酒店,大家都想到酒店喝酒,就要去赚钱,就要去做工,人也就变勤了。“解放思想”这词在美国很少用,很多人甚至不了解它的含义,但他们通过具体措施融会了解放思想的功能。

解放思想,不是指天天说教;观念更新,不能靠天天学习。空洞的说教、学习不仅达不到实际效果,反而还会使人反感。真正的解放思想、观念更新是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发挥作用的。

但整体上人的素质的提高,群体性思想文化氛围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我们决不能去等待,而是要立足于现实先干起来,这就是要创造性地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超常规地推进经济发展。所谓创造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不能仅仅拘泥于中央的已有的和既定的政策,而是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不仅要用足、用够、用实已有政策,还要创造性地去实施;所谓超常规地推进经济发展,就是不仅要看到西部大开发固然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抱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但也不能按部就班,中央部署一步干一步。要有“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而不是“从来急,从不急;天地转,光阴疲;一万年虽久,何争朝夕”的“慢腾腾”,力争每隔三五年跨上一个新台阶。

前不久,我应邀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财经频道做了一个小时现播访谈,可以直接与听众交流对话。在访谈中当然要谈到我长期思考的西部大开发问题。一位新疆听众问在新疆怎样投资,搞什么项目发财快。我说我作不了具体的指导,但可以谈谈基本的思想方法。新疆那么大,南疆与北疆就有很大的差异,必须深入分析当地的资源、市场结构和自己的资本情况,看什么项目投资少,什么产品市场需求大。无论是国家和西部地方政府的西部大开发工作,还是个人在西部的发展,都有一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问题。

众所周知,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我想,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猫”肯定是中国猫吧!由此,我推导出另外一句“猫论”——“做中国‘猫’,抓中国‘鼠’”。

“中国‘猫’”者,即立志为中国做贡献之仁人志士也;“中国‘鼠’”者,即影响和阻碍中国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问题也。中国目前还存在着多方面的经济社会问题(诸如下岗失业、市场秩序、地区过度差距、收入过度差距、三农、腐败等)亟须我们解决。我们要坚持不懈,进行一场灭“鼠”的持久战。

就我国西部大开发来说,我在此对“做中国‘猫’,抓中国‘鼠’”作进一步引申:“做西部‘猫’,抓西部‘鼠’”。

“西部‘猫’”者,即有志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做贡献之仁人志士也;“西部‘鼠’”者,即影响和阻碍西部经济发展之问题和困难也。我国西部大开发目前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诸如资本短缺、项目短缺、人才缺乏、交通不便、农民返贫、水土流失、气候恶劣、严重干旱、土质退化等,解决每一个问题和困难都需要钱。这样,资本短缺就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面对这些困难,“不管黑猫白猫,不管洋猫土猫,能够使资本在西部生出金蛋来的就是好猫。”

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仅一个新疆就占全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再加上湘西、鄂西和吉林延边,都在“西部”之列,而这些地方在各个方面差别很大,各具特色。西部大开发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当大的,开发之道,存乎一心,在乎活用,就看各自的举措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你在哪个地方,就要做那个地方的“猫”,抓那个地方的“鼠”。切实立足于中国西部的实际情况,用“刀”来“解剖”西部,切实找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滞后的症结所在,一切从西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真正符合西部实际需要的发展战略和举措来。凡是有志于思考、研究、促进中国西部经济发展者,都应该“做西部‘猫’,抓西部‘鼠’”。

标签:;  ;  ;  ;  

中国东西部差距的深层分析_中国东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