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在丝绳上的射文化-弋射及其文化生成论文

系在丝绳上的射文化
——弋射及其文化生成

温宝林1,罗永义1,2*

(1. 池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2.清华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84)

摘 要: 弋射是中国古代一种以系绳之矢射猎大型飞禽的狩猎方法。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弋射的历史流变、技术原理及文化生成进行分析,得出:弋射源于早期的渔猎生产,于东周走向繁荣并分化出生产性弋射、礼仪性弋射与休闲娱乐性弋射等形态,至两汉以后式微;弋射的方法包括早期的杀伤式弋射与后期的缠缚式弋射两种;东周至两汉时期弋射的文化意象彰显,弋射成为文人讽喻哲理、托物言志或意义表达的素材。弋射文化意象的生成与演变既受制于弋射的社会变迁,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关键词: 弋射;历史流变;技术原理;文化意象

弋射是中国古代一种以系绳(缴)之矢射猎大型飞禽的狩猎方法.《周礼·夏官·司弓矢》载:“矰矢、茀矢,用诸弋射.”吕友仁注,“弋射:用带有丝绳的箭射鸟.”[1]414-415东周至两汉时期,弋射一度流行,不仅形态发生分化,弋射的文化意象彰显,成为文学创作与思想表达的重要素材之一.两汉以后,弋射式微并迅速消失.鉴于现代学者关于弋射的研究仍有诸多分歧或误解,这里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弋射的历史流变、技术原理及文化意象作一梳理.

1 弋射的历史流变

1.1 弋射的产生

据现代考古发现,2万8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有了弓箭[2]4.取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题材的后羿射日神话反映出当时可能已经有了以弓箭射鸟的活动.疑似有关弋射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殷周之际,晚商作册般铜鼋铭文有“王弋()于洹”,西周麦方尊铭文有“王射大龚禽”.袁俊杰研究认为,这些铭文记载的都是当时的弋射活动[3] 57-152.据《周礼》记载,周代设有司弓矢、缮人等官职,负责包括弋射的各种射事.可以推测,早在周代以前,弋射就已经产生.

关于弋射的起源,宋兆麟认为,弋射是在弓箭射猎的基础上受古老的脱柄镖启发而产生,它甚至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飞石索[4]77.从复杂程度上说,像脱柄绳镖、飞石索之类通过人体直接发力攻击目标的狩猎工具要比借助工具机械势能发力的弓箭更为简单和原始.所以,在弓箭发明之后,其技术原理向弓箭迁移是合乎逻辑的.然这里认为,弋射技术的直接来源可能是古代射鱼.据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人类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掌握了射鱼技术.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大量鱼骨和骨镞,却未见网坠之类的捕鱼工具, 有人认为某些骨镞就是用来射鱼的[5]203.从技术原理上说,这种射鱼所用之矢应该就是系有丝绳的矰矢,不然被射到的鱼很容易逃走且不易被打捞上来.江苏常州圩墩出土有两件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柳叶形骨镞和一个滑轮状骨器.其中,骨镞尾端刻有两道适合系绳的凹槽,而滑轮状骨器中间为一圆孔,磨光,外沿内凹,已经具备弋射绕线用具磻的某些特征[6]232-233.唐代陆龟蒙《渔具诗序》例举了几种捕鱼的方法,“编而沉之曰箄,予而卓之曰矠,棘而中之曰叉,镞而纶之曰射”.其“镞而纶之”正验证了射鱼与弋射在技术上是基于相似的原理[7]129.另从弋射有关文物看,弋射活动盛行之处大都是水乡泽国.如近代出土弋射图的河南辉县、成都百花潭、湖北随州等地都在大河流域.水泽丰富,环境姣好,使这些地方不仅是大型水禽的聚集地,也是渔猎生产的发源地,为射鱼技术向射鸟迁移创造了适宜的场境与资源条件.所以,从技术演化的历史逻辑看,弋射方法的产生可能经历了从脱柄绳镖到矰矢的技术革命以及从射鱼到射鸟的捕猎对象迁移这么两个飞跃.

1.2 弋射的发展分化

图1 成都汉代画像砖弋射图
(采自《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 [9]40
Fig.1 Wired-arrow shot figure carved in Image Bricks of Han Dynasty unearthed
in Chengdu city(Adopted from "image
bricks and the society of Han Dynasty")

两周以来,随着社会发展与弋射技术的进步,弋射活动逐渐流行并在性质上发生了生产性弋射、礼仪性弋射、休闲娱乐性弋射的分化.

1.2.1 生产性弋射 作为弋射的第一存在形态,生产性弋射开始最早,存在也最为普遍.《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描写了一幅早晨妻子催促丈夫起床弋射的情景:“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学者一般认为,本诗中描写的是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一对郑国夫妇的生产劝勉情景[8]93-94.1972年成都出土了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图1)”.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两人蹲在水边以系绳之矰矢迎着密集的水禽群作弋射状,下层为一群农民在收获庄稼.从衣着看,弋射者与收获庄稼的农人无异.另外,汉王褒作《僮约》记述奴婢契约云:“结网捕鱼,缴雁弹凫.”说明直到汉代生产性弋射仍可能广泛存在.

1.2.2 礼仪性弋射 殷周时期,中国建立了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形成了射礼、田弋等礼仪性社会文化活动.早期射礼以射实物为主,称为射牲,其中就包括以射鸟为代表的弋射.根据袁俊杰理解,晚商作册般铜鼋铭文与西周麦方尊铭文所载均为射礼性质的弋射[3] 57-152.另外,周代射礼用靶虽有多种形制,但靶心均统一曰“鹄”,说明其与早期的射鸟牲不无关系.《周礼·考工记·梓人》曰:“张皮侯而栖鹄.”《礼记·射义》有“‘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与射礼相比,田弋是殷周一项既具有礼仪祭祀性质,又具有军事训练和生产性质的综合性社会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地位.《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西周早期,田弋已形成严格的礼法制度.《礼记·王制》曰:“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在田弋中,以飞禽为捕猎对象的弋射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周礼·司弓矢》曰:“田弋,充笼箙矢,共矰矢.”

1.2.3 休闲娱乐性弋射 东周时期,弋射活动逐渐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并在中上层社会流行开来.《晏子春秋·外篇第七》载,由于“景公好弋”,烛邹“主鸟而亡之”而差点被杀.《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卫献公请孙文子、宁惠子用餐,二子着朝服候于朝廷.然卫献公却“日旰(晚)不召,而射鸿于囿.”《论语·述而》曰:“弋不射宿”.《孟子·告子上》有:“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以看出,东周时期,上至国君,下至士人子弟,甚至一向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子对弋射也情有独钟.不仅如此,一向被赋予严格礼法要求的田弋到了东周也演化为一些诸侯国君的休闲娱乐活动.《吕氏春秋·情欲》有:“楚庄王好周游田猎,驰骋弋射,欢乐无遗.”《新序·杂事二》有:“孤(晋文公)好弋猎,无度数.”甚至,由于东周田弋的过度娱乐化而悖于古礼,《管子·四称》把“獠猎毕弋”视为君主的恶德之一.《文子·上礼》亦云:“其作囿也,以成宗庙之具,简士卒以戒不虞.及其衰也,驰骋弋猎以夺民时,以罢民力.”是说先前圣人田弋是为宗庙之事,而到了世道衰落之时,驰骋弋猎就开始夺民时、罢民力.另外,为满足休闲娱乐需要,东周及以后的娱乐性弋射技术开始脱离生产需要而向高、难方向发展.《列子·汤问》载:“蒲苴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西京赋》曰:“蒲且(此指射术高超之人)发,弋高鸿”.

1.3 射的消亡

为实现核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多项目规模化、标准化的高效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资源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不断提高项目建造质量和安全水平,有必要对经验和教训进行全面记录,并加以总结和有效管理,避免错误重复发生。

基于高校教学思路构建下的C语言上机实验课探索论题,本文择取高等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基本现状,以及高等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改良优化策略,从两个方面展开了阐释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任课教师参与课程上机实验教学环节,构筑和提供有效、坚实的经验参考。在全面分析现有教学工作的条件下,制定和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良优化方案,支持和助力“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教学环节获得良好的效果。

2 弋射的技术原理

2.1 弋射技术辩疑

这里认为,早期的弋射应由射鱼迁移而来,沿用弓矢的常规杀伤性用途,仅在矢后系绳以防射中的猎物逃跑,当为杀伤式弋射,主要用来射水面或岸边停留的水禽.然后期见于文献的专以飞禽为捕猎对象的弋射应如丛文俊等所述经过改进的缠缚式弋射,即以矢升缴非杀伤性地缠缚而活捉飞禽.一则,从一些出土战国弋射图如战国曾侯乙墓溙匫弋射图(图2)、成都百花潭战国铜壶弋射图(图3)看,其射中飞禽时矰矢与禽体是完全分离的,只用缴绳缠缚而捕捉飞禽.其画面清晰,应该不会有画不达意之可能.二则,从传世文献关于弋射的记述用语看,更符合以矢升缴缠缚飞禽的意境.如《西都赋》:“鸟惊触丝”;《新序·杂事二》:“加矰缴其颈”.此外,《淮南子·原道训》记载有关于矢、缴及网在捕鸟中的优劣比较:“故矢不若缴,缴不若(网,网不若)无形之象.”可以佐证,成熟的缠缚式弋射确应比一般的杀伤式射鸟效率要高.

表3模型2显示,在考虑民间投资增速Pinv8个季度的滞后变量后,Epu对Sinv的偏效应显著为负。一旦控制住可能导致国有投资“被增长”的因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国有投资的“促进效应”就消失了,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抑制效应。从表4给出的民间投资增速Pinv8个季度的滞后变量系数估计值及其显著性水平看,前期民间投资增速对国有投资增速的整体影响显著为负。

从传世文献看,弋射的器具主要有弓(弩)、矰矢(茀矢)、缴、防翳、磻(碆).其中矰矢与茀矢都是系丝绳的矢,矰矢用于弓射,茀矢用于弩射.缴指系在矢上的丝绳.防翳为用于遮蔽弋射者的屏障.《新序·杂事二》:“不知弋者选其弓弩修其防翳,加矰缴其颈.”磻最初为系于缴绳尾端的小石块(碆)或缠绕和固定缴绳的磻石,后来可能还出现了被改进的木磻[11]83-88.《说文解字》:“磻,以石箸弋缴也.”

2.2 弋射技术原理分析

第一个江南美食的诠释者是韦小宝,这个出生在扬州妓院里的小厮,无疑是粗鄙的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而他的心头好——湖州粽子,则很能代表江南人不论年龄、不论社会阶级所共同嗜好的东西。

从图1可以看出,射手是蹲踞在岸边对刚从水面起飞的水禽群而射,水禽似乎受到驱赶而作四散逃飞状.在这种弋射场景中,飞禽群一般呈无序飞行,飞行高度低而对射手的相对角速度大,宽阔而变化的翼展对飞禽肉身实体的干扰大.与动物世界中猛禽不易在密集的飞鸟群中挑选具体攻击目标的原理相似,弋射收获图中展示的这种情景也不利于需要选定和瞄准具体目标的杀伤式弋射.而对于非特定目标的缠缚式弋射,这些却是较为有利的条件.一则缴绳的飘浮力使矰矢能较长时间停留在低飞的水禽群上空,并在下落时形成较大的弧形拦截面.从出土的多个战国弋射图可以看出,缴绳都被系在矢的中后部,下落时缴绳与矢呈半垂直状态,这可以增加矰矢下落时空气的阻力以延长其滞空时间.二则飞禽宽阔蓬松的两翼结构及其一张一翕的飞行方式,使其更容易被游离的缴绳缠缚.三则古代地广人稀,水泽之处禽类数量众多,被驱赶时往往密集而无序地飞行,增加了被缠缚的机率.所以,如果我们感觉常规的射法一箭双雕非常困难的话,那么缠缚式弋射一缴双雁却是可能的.《列子·汤问第五》载,战国蒲苴子能“连双鸧于云际”.《子虚赋》曰:“双鸧下,玄鹤加.”

缠缚式弋射虽为成熟弋射的最终技术形态,然这种弃用弓矢的杀伤性用途的非常规技术往往让人难以理解,学界一直未有合理的解释.就连缠缚式弋射的支持者也多试图从技术之外的其他原因为其寻找解释.申永峰认为,“与其他射猎方式比较,很难说它有什么优势可言”,所以认为弋射是为了活捉飞禽以满足周代士婚礼与相见挚礼用活雁的习俗[15]84.丛文俊认为弋射难度极大,对技术要求很高,所以它被作为一种文人修身的手段[10]36.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缠缚式弋射的技术原理,这里结合较有写实性质的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图1)作一分析.

在4类产品中,2007年,约旦的RCA为1,说明该产品出口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在2008年、2009年中,约旦的RCA介于1.25-2.5之间,说明该产品出口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2010年-2016年,约旦的RCA均小于0.8,说明约旦在该类产品出口中,国际竞争力较弱;在中国的RCA小于0.1,该类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较弱。

3 弋射的文化意象及其生成与演变机制

3.1 弋射的文化意象

《周易.系辞》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古人因表意需要常借用具体形象以寄寓抽象意义,从而形成关于某事物的文化意象.东周以来,弋射一度流行并成为文人修身的方式.一些文人为讽喻进谏或宣传哲理主张,托物言理,开始以弋射的具象原理或视觉表象为本体展开文学想象,使弋射逐渐获得对自身本象的超越而承载一定的文化意象.

汉代以后,弋射式微.魏晋时期,弋射转而成为个别文人消闲遁世的活动.《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晋中兴书》载,桓秀“不以荣爵婴心,唯以弋钓为事.”魏晋以后,弋射迅速消失.由于《蒲苴子弋法》等弋射有关原典丢失,唐宋以后,学者对弋射已无法详述[10]35.

首先,人们以弋射的原理或经验理解生活或讽喻某些哲理.《论语·述而》:“弋不射宿.”以不弋射归宿之鸟寄寓仁道.《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黄鹄)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治其矰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以被射黄鹄为本象讽喻楚襄王心存忧患意识.《史记·楚世家》:“王何不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为缴,时张而射之.”以弓、缴射雁的技术原理引出“下射射雁,上射射国”的经国方略.《文子·上德》:“高鸟尽而良弓藏.”以弋射之后良弓被藏比喻大功告成之后,功臣遭受遗弃或迫害.《淮南子·览冥训》:“故蒲且子之连鸟于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骛鱼于大渊之中,此皆得清净之道,太浩之和也.”以“连鸟于百仞之上”的技术素养要求引出“清净之道、太浩之和”的哲学境界.

关于弋射的技术原理,传世文献均语焉不详,今人观点也颇不统一.梳理起来,今人研究中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说为杀伤式弋射,认为弋射用箭镞为带倒刺的杀伤性镞,以使射中的猎物无法逃脱.宋兆麟认为,“弋射之矢,箭头有倒刺,箭铤中有孔槽.”并例举广东四会鸟旦山、潮安匏靴子山、江苏邳县冯庄等地出土的战国与汉代铜矢及江苏常州圩墩出土的柳叶形骨镞为证[4]76.陈春慧[12]50、林卓萍[2]38等持相似观点.另一说为非杀伤性的缠缚式弋射,认为弋射不用杀伤性箭镞,而用平头或圆头木弋等拖曳缴绳缠缚而活捉飞禽.丛文俊认为,弋射最初用木弋,即头部呈棒槌状的短木橛,用小树干连带其根苞部分加工而成,称矰矢.春秋以后棒槌状的头部或改用撞击型金属镞,又称茀矢.弋射方法是用矢引缴升空,缠缚并活捉飞禽[10]35.张音[13]62、谭白明[11]83-88、何驽[14]46-48、申永峰[15]83-84等持相似观点.

推荐理由:本书试图构建一个分析思考的理论框架,以兼收并蓄的融合视角探讨新时代下“中华传统的道德与和谐、西方文明的科学与理性、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奉献”三源合流的可能性及逻辑基础。作者从文化理念的深层角度,对当下如何走出迷茫,依靠何种“定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探究。

其次,人们借躲避弋射的鸿雁托物言志.汉杨雄《法言·问明》:“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以鸿雁高飞,远离弋者比喻隐者远离世事,全身避害.后“鸿飞冥冥”、“鸿冥”、“弋人何篡(慕)”常被一些文人引用以托物言志,表达遁世愿望.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宋陆游《被命再领冲佑有感》:“未能追鸿冥,乃复分鹤俸.”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二》:“庞萌为人逊顺,而光武以托孤期之,不唯失于知人,其惑于佞甚矣.子陵所以鸿飞冥冥也.”明徐渭《四老图赞》:“或以为商颜采芝之辈,鸿飞冥冥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隐示鸿冥物外,不预人世之是非也.”[17]1096

再次,弋射由“射而得禽”的具象行为升华为擒获、获取、窃取之抽象意义,从而形成“弋获”、“弋取”、“弋窃”等固定用法.《诗·大雅·桑柔》:“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清吕月沧《与吴仲伦先生书》:“及弋取科第,入仕途,日与应酬文字为缘.”清陶成章《浙案纪略》卷下附录《绍兴府暨山会两县会禀各宪文》:“且秋瑾信息灵通,若非该监生借钱缠住,早经兔脱,难以弋获.”清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学堂之教员,大率皆八股名家,弋窃甲第、武断乡曲之钜绅也.”[18]1581-1582

3.2 弋射文化意象的生成与演变机制

3.2.1 弋射文化意象的生成 文化意象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对某一事物所共有的意义之象,是一个社会整体对某一事物而共同构建的意义图式.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化意象的生成往往表现为圣贤之人创造的个别文化意象原型占有文化共同体而形成一般意义图式的过程.文化生成的决定论认为,文化不仅是一种有根的存在,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还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土壤[19]1-6.历史地看,弋射文化意象的生成得益于弋射自身的特质、弋射广泛的社会存在之根、圣贤之人创造的文化意象原型以及适宜的文化传播土壤.首先,弋射自身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古人描写的弋射场面如“矰碆飞流”、“鸟惊触丝”、“连双鸧于云际”等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性,容易使人产生意义联想.其次,东周时期,弋射发生形态分化并流行于社会各阶层,使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多数成员对弋射耳熟能详,从而为弋射文化意象的生成提供了社会存在之根.当弋射广泛而深入地植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或成为大众话题时,弋射也就获得较多的意义生成空间.多处战国墓葬弋射图的出现说明东周时期人们对弋射这种独特而有趣的射猎方式别有一番情怀,弋射或已承载一定的文化蕴意或某种神圣价值,如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溙匫弋射图(图2)就出现了太阳光芒、双头人面蛇及人面兽等图案.再次,东周弋射成为文人休闲与修身的方式之一[10]35-38.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弋射对文人阶层的占有及百家争鸣文化局面的形成为圣贤之人根据自身的亲验或想验创造或传播弋射文化意象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史记·楚世家》载,楚襄王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楚襄王闻,召而问之.弋者于是以襄王问弋之事为情景语境,展开意义联想而引出“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为缴,时张而射之”的治国之道,这正是纵横家宣扬政治主张的经典案例之一.

进入汉代,弋射延续了先秦的繁荣局面.汉儒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弋射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汉代成为弋射文化意象生成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其一,汉代继续以弋射为体裁进行文化创造.《淮南子·说林》曰:“不弋鹄而弋乌,难与有图.”以“不弋鹄而弋乌”表示人不务正业.《淮南子·说山》曰:“好弋者先具缴与矰,好鱼者先具罟与罛.”以更为形象的方式而表达“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哲理.《史记·留侯世家》载:汉十二年,汉高祖刘邦想废掉吕雉之子太子刘盈而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因众臣拥护太子刘盈而受阻.戚夫人泣,刘邦为她唱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以鸿鹄高飞,超出弋射的射程暗示太子刘盈已动摇不得.其二,汉代接纳并传播了先秦创造的弋射文化.先秦文化经历秦代的禁毁遭受重创,汉儒不仅对先秦典籍进行恢复与整理,还根据史料整理或创编了《战国策》、《史记》等反映先秦文史的著作,使先秦的弋射文化意象原型在汉代得以留传文化史册.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国灭吴后,范蠡以“蜚(飞)鸟尽,良弓藏(引用《文子·上德》‘高鸟尽而良弓藏’)”讽劝大夫文种离开越王.

3.2.2 弋射文化意象的演变 文化是生成的,因而也是发展变化的.无论表现形式还是核心内容,文化不仅是一种存在,也表现为一种过程.两汉以后,弋射式微,成为个别文人的小众消遣活动.相应,汉代以后,弋射文化意象也因失去了继续生成的土壤而进入休眠期.不仅少见有新的文化意象生成,一些原有文化意象原型也止步于既有文本而未能得到进一步传播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文化意象,如“不弋鹄而弋乌”、“好弋者先具缴与矰”等较少被后人引用.所以,如果说东周至两汉弋射文化意象的生成是弋射社会存在之根结出的必然之果,那么汉代以后弋射文化意象的消解则是弋射社会存在之根退场的必然结局.

另一方面,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虽然受制于社会变迁,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却并不是物体与影子的关系,即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文化与社会发展中的不规则或不对称现象被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者称之为“不平衡关系”.林剑认为,文化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性质在根本意义上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而文化的表现形式或文化内容中与价值观念联系不太明显的部分又是非决定的.所以,一般来说,文化形式的变化慢于文化内容的变化[20]117-118.弋射的文化意象多集中在文化表现形态或方式上,因而弋射文化意象的演变相对于弋射的社会变迁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汉代以后,虽未见有新的弋射文化意象生成,然既有的弋射文化意象却并未完全随之消失,一些弋射文化意象用语仍时被引用.一则,人类在文化形式上怀思古之幽情,特别是儒家注重对经典的整理与引用.弋射文化意象不断被注疏使其在社会存在之根断绝之后仍得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文化记忆,形成一种以纯想验方式维系的文化存在.二则,随着文化演进,一部分逻辑简单、不需要太多知识背景就能理解的弋射文化意象原典经长期引用而逐渐固化成固定用语,形成完全意义上的文化意象,如“弋取”、“弋获”、“鸿飞冥冥(鸿冥)”、“弋人何篡(慕)”等直到近代仍被使用.另有一部分弋射文化意象用语则逐渐脱离其文化意象原型或嫁接于其他文化意象原型而形成新的文化意象形式.如先秦及两汉广为流传的描写战国蒲且子弋射的“连双鸧于云际”与唐李延寿《北史·长孙晟传》描写长孙晟射雕的“一发双贯(一箭双雕)”在意境上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以《文子·上德》“高鸟尽而良弓藏”为原型形成的“鸟尽弓藏”文化寓象至今未变,却已不见其原有的弋射文化本象.同样,成语“羽翼已丰”、“羽翮已就”等虽文化寓意未变,却已不见“虽有矰缴,尚安所施?”的文化意境.

4 结语

特殊的时空生态和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集生产、礼仪与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弋射是中国古代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完美结合.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弋射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生成与演变机制是古代其它文化特别是一些传统体育文化的缩影.由于时代久远及相关资料不足,人们对弋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些问题仍待进一步展开.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整理是当代所有民族挤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选择.所以,对弋射的进一步研究不仅是了解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其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吕友仁.周礼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414-415.

[2] 林卓萍.《考弓记》弓矢名物考[D].杭州:杭州师范学院,2006,3:4,38.

[3] 袁俊杰.两周射礼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4: 57-152.

[4] 宋兆麟.战国弋射图及弋射溯源[J].文物,1981,6:75-77.

[5] 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203.

[6] 吴苏.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8,4:232-233.

[7] 陈松青.《汉乐府·枯鱼过河泣》解[J].民俗研究,2000,2:129.

[8] 邵炳军.《诗.郑风》系年辑证(上)--春秋诗歌系年辑证之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3-94.

[9] 刘志远,余德章,刘文杰.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2:40.

[10] 丛文俊.古代弋射与士人修身[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4:35-38.

[11] 谭白明.曾侯乙墓弋射用器初探--关于曾侯乙墓出土金属弹簧与“案座纺锤形器”的考释[J].文物,1993,6:83-88.

[12] 陈春慧. 矰矢、恒矢、绕缴轴--兼与何驽先生商榷[J].文博,1998,6:50.

[13] 张音.汉画中的弋射和鸿雁传书[J].躬耕,2009,10:62.

[14] 何驽.缴线轴与矰矢[J].考古与文物,1996,1:46-48.

[15] 申永峰.将翱将翔,弋凫与雁—漫谈古代的弋射[J].寻根,2006,5:83-84.

[16]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战国早期的礼乐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9: 95.

[17]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12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11:1096.

[18]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2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3:1581-1582.

[19] 林剑.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决定论诠释[J].学习与探索,2013,6:1-6.

[20] 林剑.论文化生成与发展中的必然性与相对独立性[J].江汉论坛,2012,10:117-118.

The Archery Culture Tied with Thread :A Study on Wired -arrow Shot and it 's Culture

WEN Baolin 1,LUO Yongyi 1,2*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zhou College, Chizhou, Anhui 247000 ;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 The wired-arrow shot was an ancient hunting method for flying bird with wired-arrow. This paper made a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 technical principle and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wired-arrow shot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drew conclusions that: The wired-arrow shot stemmed from the ancient fishing and hunting. It had been popular since the period of the East Zhou Dynasty and differentiated into the forms of hunting, ceremony, recreation and disappeared after Han Dynasty. The technique of wired-arrow shot had experienced two development stages from early shoting style to Zhou Dynasty's tangle style. The cultural images of wired-arrow shot had come into be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East Zhou Dynasty and Han Dynasty when literators used wired-arrow shot to express philosophy, intention and thought. The cultural images of wired-arrow shot changed with social changes while have a certain independence.

Keywords : wired-arrow shot, historical evolution, technical principle, cultural image

DOI: 10.16276/j.cnki.cn51-1670/g.2019.08.024

收稿日期: 2019-01-23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先秦体育礼仪研究》(SK2014A331).题注:201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高端论坛会议录用论文.

作者简介: 温宝林(1982- ),男 ,安徽池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 通信作者简介: 罗永义(1975- ),男 ,河南郸城人,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G8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612X(2019)08-0133-07

(责任编辑:陈 英)

标签:;  ;  ;  ;  ;  ;  

系在丝绳上的射文化-弋射及其文化生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