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目前的工程建设中,无论是商用建筑还是民用住宅,主体结构的安全性都是第一位的,因此对建筑的主体结构施工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施工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施工情况把控好每个施工技术的要点、难点,不断提高工程的质量,为建筑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施工技术;解决措施
1.建筑主体结构的关键施工技术
1.1主体结构测量施工技术
工程现场主要测量工作有长度的测设、角度的测设、建筑物细部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建筑物细部点高程位置的测设及倾斜线的测设等。平面控制测量须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的组织实施原则,以避免放样误差的积累。主体结构的垂直度直接关系到该建筑的主体结构稳定性,在具体的测设过程中应该选择最佳的边角柱等,根据测设的工具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1.2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第一、钢筋的加工。钢筋加工包括调直、除锈、下料切断、接长、弯曲成型等。钢筋宜采用无延伸功能的机械设备进行调直,也可采用冷拉调直。当采用冷拉调直时,HPB300光圆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其他钢筋冷拉率不宜大于1%;钢筋下料切断可采用钢筋切断机或手动液压切断器进行,切断口不得有马蹄形或起弯等现象。
第二、钢筋的连接。钢筋的连接方法有焊接、机械连接和绑扎连接三种。在选择钢筋连接方式时要注意: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纵向钢筋不宜采用焊接接头;钢筋机械连接有钢筋套筒挤压连接、钢筋直螺纹套筒连接等方法,目前最常见、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钢筋剥肋滚压直螺纹套筒连接适用的钢筋直径范围通常为16~50mm;钢筋绑扎连接搭接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当受拉钢筋直径大于25mm、受压钢筋直径大于28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的纵向受力钢筋和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结构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均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第三、钢筋的绑扎。板的钢筋网绑扎,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绑扎时相邻绑扎点的钢丝扣要成八字形,以免网片歪斜变形。连续梁、板的上部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跨中1/3跨度范围内,下部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梁端1/3跨度范围内。框架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特别注意梁顶面主筋间要有30mm的净距,以利于混凝土浇筑。
1.3建筑模板施工技术
模板工程包括模板和支架系统两部分。模板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成型的质量;支架系统直接影响工程施工的安全。不同模板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条件进行选取。木模板体系适用于外形复杂或异型混凝土构件及冬季施工的混凝土工程;组合钢模板轻便灵活、拆装方便、通用性强、周转率高,但接缝多且严密性差,导致混凝土成型后外观质量差,一般用于对表面要求不高的混凝土工程;大模板整体性好、抗震性强、无拼缝等,但模板重量大,移动安装需起重机械吊运;早拆模板体系可早拆,加快周转,节约成本,具有较好的应用意义。
模板工程的安装:模板及其支架的安装必须严格按照已审批完成的施工方案进行,其支架必须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底座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模板的木杆、钢管、门架等支架立柱不得混用;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确保接缝不应漏浆,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但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或妨碍装饰工程的隔离剂;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应为跨度的1/1000~3/1000。
模板的拆除:现浇混凝土结构模板及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设计要求时应符合规范要求,对于悬臂构件和跨度大于8m的构件应在混凝土达到100%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时再拆除;模板的拆除顺序一般按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的拆模顺序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在选择混凝土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试验、构建模型等手段,确定混凝土的质量能够符合于应用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应用预制混凝土较为常见,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混凝土的配比、状态从而使得混凝土在凝结之后,呈现出稳定的状态。
因此在施工中要做好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管理,第一,混凝土材料的配比科学化。普通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性能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强度等级、耐久性和工作性等),由具有资质的试验室进行计算,并经试配、调整后确定。第二,混凝土的浇筑。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模板内或垫层上的杂物,表面干燥的地基、垫层、模板上还应洒水湿润;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当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否则,应留置施工缝;梁和板宜同时浇筑混凝土,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单向板宜沿着板的长边方向浇筑。第三、混凝土的养护。凝土的养护方法有自然养护和加热养护两大类,现场施工一般为自然养护。对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应在混凝土终凝前(通常为混凝土浇筑完毕后8~12h内),开始进行自然养护。
2.建筑施工工作的重点难点分析
2.1施工工作的重点内容
建筑的重点施工任务就是在保证质量、安全和进度的前提下使工程成本最低,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有着高超的管理水平和经济理念。如选择符合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材料,通常施工人员会采取制作试样的方式来来选取合适的材料配合比来达到经济合理原则。
2.2施工工作的难点问题
建筑属于大规模的建筑施工工程,通常具有施工工期长的特点,不可避免要遇到冬期施工,雨期施工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施工人员在开展建筑施工工作时的难点所在。想要科学解决这些问题,就涉及到对施工关键技术的应用。不同的技术方法有不同的应用优势及适用条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分析,研究发挥出技术应用价值的可行措施。
3.采用关键施工技术开展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的注意事项
3.1安全管理工作
施工安全的问题是工作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而技术操作行为、工作流程的规范性等都会对施工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开展建筑施工工作时,应当积极对员工进行工作能力的考核,分析出员工是否具备参与施工建设的能力。尤其是在对一些专业施工设备的操作环节中,要保证施工人员是持证上岗。并应当定期展开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员工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其自觉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2]。
3.2采用全过程施工质量控制模式
做好事前控制就要施工人员能够收集全面的工程材料,明确工程的总目标,并确定好每个施工人员的职责范围,以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全过程事中控制,严格按要求、按流程进行施工,不但进行自检、互检,还要履行各个工序之间的交接检。事后控制主要是针对工程中容易出现的重要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检查,是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的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事后控制可以很好的总结经验在发现质量通病及安全隐患,以便为后续工作的事前和事中控制提供明确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主体工程结构工程的建设中,需要给予工程建设更多的重视,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施工技术的选择,建筑不同阶段的施工等展开有效的管理。其要结合这些建筑阶段的特点,严格的控制技术的应用,保证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黄献柱.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6(30):42-43.
[2]杨骏,邹玲燕.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6(35):24-25.
论文作者:鲍成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1
标签:混凝土论文; 钢筋论文; 模板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工程论文; 主体论文; 《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