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FTA贸易效应分析与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效应论文,贸易论文,FT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中国在加入WTO后,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区域一体化进程显著加快。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经签订了9个自由贸易协议。另外,中国还参与了7个非约束性区域合作机制,正在与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4个自由贸易区的官产学联合可行性研究也正在进行中。有学者对中国FTA总体进展情况进行研究。沈铭辉(2010)①从关税减让、原产地规则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分类归纳中国参与FTA的主要特点;海艳(2011)②对中国与FTA伙伴国贸易与投资总体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刘晨阳(2010)③和孟夏(2010)④分别阐述了中国参与FTA的政治经济动因。
各国能够从建立FTA中获得多种利益。大国获得的经济利益包括传统贸易收益、增加在多边贸易谈判中的筹码、提升贸易报复能力;非经济利益包括获得区域主导权、推进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的扩张、巩固周边战略安全、谋求全球霸权;小国获得的经济利益包括传统的贸易收益、扩大的市场、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增长;非经济利益包括增强谈判能力、降低多边谈判成本、获得稳定的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安全、能源、外交等)⑤。FTA贸易效应属于经济利益中的一种。
自Viner(1950)以来,学者对FTA贸易效应的认识逐步形成体系。根据对静态和动态、正向和负向的区分,FTA的贸易效应大体包括四种:从静态角度分析,存在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从动态角度来看,存在市场扩大效应和贸易抑制效应。
随着近年来中国对FTA积极参与和创建,学者对中国参与各FTA的贸易效应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华晓红、杨立强(2008)⑥分析了中国内地—香港地区CEPA对贸易流量和贸易结构的影响,并利用GTAP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内地和香港均从CEPA获得了收益,进出口贸易量和福利水平均有提高。郎永峰、尹翔硕(2009)⑦利用1999-2007年度数据和扩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东盟FTA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研究。计量结果表明,中国—东盟FTA贸易创造效应明显。考察中国和东盟5个国家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发现,中国与东盟国家出口结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张皞(2009)⑧对中国—巴基斯坦FTA的初步成效进行了讨论。
回顾以往研究中国参与FTA贸易效应的文献发现,除了探讨中国构建FTA动因的理论阐述,大多数研究仅涉及某一个自由贸易区。这类研究仅仅考察FTA成立前后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的变化,缺少对不同FTA贸易效应的横向比较,因此往往只能得出较为简略的结论。如果在考察某一FTA的贸易效应时忽略了其它FTA的影响,研究结果也会存在误差。而且不同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基础、计量方法、样本和时期选择均有不同,难以直接比较各项研究的结果。从中国参与FTA的进展和趋势来看,需要对建设FTA已经取得的收益进行梳理和比较,而目前少有研究中国参与FTA整体贸易效应的文章,对各FTA经济效应的比较也很少见。基于上述原因,本文综合考察各FTA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期望通过建立统一的研究框架,比较分析各FTA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并对目前已有FTA进行分类,总结归纳各类FTA及伙伴国特点,以此为今后中国选择FTA伙伴国提供参考依据。
二、中国参与FTA与进出口贸易概况
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经参与建成9个自由贸易区(表1)。2010年,中国对新加坡、秘鲁、智利、东盟出口增长较快,增长速度分别为81.76%、69.12%、62.83%和46.94%,均高于中国当年38.83%的出口增长率,这体现了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出口的促进作用。内地与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的经贸往来稳定发展,较低的出口增长率表明,内地对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的贸易量趋于饱和。中国对新西兰、巴基斯坦的出口增长率为32.57%和25.80%,这与FTA伙伴国对我国生产和出口的商品种类的需求有关。而中国—哥斯达黎加FTA在2010年尚未生效,当年中国对哥斯达黎加出口仅增长27.93%,对比中国对其它两个拉美FTA伙伴国出口增速可以看出,自由贸易区对出口的促进较为明显,中国—哥斯达黎加FTA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0年中国从FTA伙伴国(地区)进口也保持了良好的增长速度。中国从新西兰、秘鲁、香港地区、智利、巴基斯坦的进口分别增长了51.92%、47.28%、40.74%、40.22%、37.35%,均超过中国当年进口31.30%的增长速度。中国从东盟进口增长了30.00%,接近当年出口增长率;从哥斯达黎加进口增长了17.40%,而中国—哥斯达黎加FTA在2010年并未生效;中国从新加坡、澳门地区进口在2010年略有下降,这与新加坡和澳门地区经济结构特点有一定关系,中国对这两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和出口的商品需求趋于饱和。
三、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引力模型研究中国参与FTA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本文主要考察FTA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由于ETA对成员国的进口和出口影响不同,因此需要建立两个方程,分别对我国进口与出口进行估计。当进口国i为中国时,解释变量除了包括GDP、距离之外,还包括以下两种形式的虚拟变量,分别用来反映FTA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
当出口国j为中国时,解释变量包括GDP、距离和以下两种虚拟变量:
一些学者研究了FTA的经济增长效应。Grossman和Helpmen(1991)考察了内部贸易自由化对FTA成员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内部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技术外溢、提高资本回报率、扩大研发部门规模效应,促进成员国经济增长。Baldwin和Seghezza(1996)、Hadinger(2005)等人也进行了类似研究。但FTA主要通过促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等途径推动成员国经济增长,FTA并未对GDP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经济学意义上,各解释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⑨。
因为货物贸易协议包括了关税减让等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内容,货物贸易协议的实施,标志着FTA成员国开始兑现承诺,所以本文选择货物贸易协议实施时间(而不是FTA协议签订时间或FTA协议生效时间),作为FTA的起始时间点。本文中所研究的FTA,包括表1中除中国—哥斯达黎加FTA(2011年开始实施货物贸易协议)以外的全部8个FTA。贸易伙伴国包括这8个FTA中16个成员国(地区),还包括11个中国其它主要贸易伙伴⑩。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如果研究时间范围包含2001年之前的年份,那么就需要加入中国是否加入WTO等控制变量。考虑到样本点个数和模型简洁型,本文选择2002-2010年度数据进行研究。贸易额数据取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COMTRADE),根据联合国数据库(UNDATA)各国消费价格指数,以2005年价格为基期调整(11)。GDP取自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UNCTAD)以2005年价格为基期的实际GDP数据。距离数据取自网站www.indo.com/cgi—bin/dist的“距离计算器”,用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表示。
四、模型的设定与检验
首先估计各FTA对中国进口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由于解释变量个数较多,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采用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模过程。表2中方程(1)列出了解释变量只包含GDP乘积项和双边距离项的估计结果。在方程(1)中,国家之间距离不随时间而变化,相当于模型中已经存在个体固定效应截距项,仅需判定是否存在时间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常用面板数据模型形式判定方法包括F检验和H检验,前者用于检验应该建立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后者用于检验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计算方程(1)的F统计量可知,(12),表明不存在时间固定效应,因此直接估计混合面板数据模型。
方程(1)中GDP乘积对数项系数为0.98,说明GDP对中国进口弹性为0.98,出口国和进口国的GDP增长均能促进中国进口,这与传统经济理论相符。距离项系数为-0.38,说明国家之间的距离与进口负相关,这与引力模型得到的普遍结果一致,地理距离是显著阻碍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非经济因素。由于样本期只有9期,不满足DW检验条件,因此无法进行DW检验。模型对数似然比和F统计量较大,回归方程整体显著。
在方程(1)中依次加入p值最小的解释变量,直到所有未加入解释变量的p值都超过10%的显著水平,得到表2中方程(2)(13)。结果显示,本文所考察的8个FTA对中国进口的贸易效应有很大不同。中国—东盟FTA贸易转移效应明显,而内地—香港地区CEPA和中国—智利FTA体现出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内地—澳门地区CEPA对中国从其它国家进口影响为正,可能由于内地—澳门地区CEPA建立后,中国其它贸易伙伴更加重视中国国内市场,同时中国也在逐步开放本国市场,调整进口政策;另一方面,由于生产需求结构等方面原因,中国内地与澳门地区在建立CEPA之前,内地从澳门地区进口接近饱和,内地—澳门地区CEPA并未明显增加内地从澳门地区进口。中国—巴基斯坦FTA对中国从巴基斯坦进口影响为负,可能由于消除贸易壁垒后,生产和投资向中国聚集,巴基斯坦出口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巴基斯坦区域内生产和出口出现收缩。
利用同样方法对各FTA对中国出口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估计。方程(3)的解释变量仅包含双边GDP乘积项和地理距离。模型设定检验,不存在时间固定效应,因此用混合模型进行估计。方程(3)的模型极大似然比和F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GDP乘积对数项系数为0.85,距离项系数为-0.82,系数符号均符合经济学含义。在依次加入p值小于10%显著水平的解释变量后,检验结果如方程(4)所示。在截至2010年中国建立的8个FTA中,5个FTA均对中国区域内出口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按照贸易创造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内地—香港地区CEPA、中国—智利FTA、中国—新加坡FTA、内地—澳门地区CEPA和中国—东盟FTA。而这8个FTA均未影响中国向区域外出口,这也符合传统关税同盟理论观点,即FTA降低了成员国之间关税,区域外国家的进口关税税率并未改变,如果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成员国对区域外出口并不受到FTA影响。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在利用2002-2010年中国贸易数据进行面板分析,考察中国参与各FTA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后,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参与FTA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明显,而贸易转移效应较少。中国参与的4个FTA都表现出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扩大了中国的进出口规模,达到了建立FTA推动贸易增长的经济目的。中国—东盟FTA在进出口方面分别表现出明显的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CAFTA的建立既扩大了区域内部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又抑制了区域外商品流入CAFTA内部市场。而由于生产聚集和投资聚集等原因,中国—巴基斯坦FTA反而削弱了双边贸易。
第二,中国参与FTA明显推动了中国出口,而对进口影响因伙伴国不同而有所差异。中国参与的5个FTA均对中国出口产生了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FTA的建立增加了中国出口规模,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对主要贸易伙伴的依赖程度,降低贸易摩擦集中爆发的风险。
第三,FTA成立时间越长,体现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越明显。中国—东盟FTA、内地与香港、澳门地区CEPA、中国—智利FTA均体现出了明显的贸易效应,而2007年1月后开始实施货物贸易协议的FTA中,只有中国—巴基斯坦FTA和中国—新加坡FTA对中国对外贸易体现出一定影响。
第四,FTA的贸易效应与伙伴国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国—新加坡FTA、内地与港澳地区CEPA、中国—智利FTA均表现出较强的贸易创造效应。2010年智利人均GDP居南美国家首位,FTA伙伴国经济越发达,贸易创造效应越明显,这与传统区域一体化理论相符。而中国—东盟FTA贸易创造效应略小于贸易转移效应,中国—巴基斯坦FTA甚至引发区域内贸易额下降,这说明如果FTA伙伴国经济发展水平低,那么FTA可能导致生产和投资向区域内部较发达地区聚集,从而减少了区域内贸易额。
第五,FTA伙伴国地理距离越近,贸易效应越明显。中国参与的FTA中,5个亚洲内部FTA均体现出明显的贸易效应;3个伙伴国位于不同大洲的FTA,只有中国—智利FTA贸易效应明显,而中国—新西兰FTA、中国—秘鲁FTA均未表现出明显贸易效应。
在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中国已经获得了一定贸易效应利益,取得了初步经济成效。在现有机制下,中国应选择经济互补性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的国家缔结FTA,建立更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应逐步扩大区域经济合作的地域范围,以周边国家为依托,不断向拉美、非洲等地区拓展,形成我国的区域贸易网络。这样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经济收益,还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加强与上述地区其他国家的经贸联系,拓展取得区域经济合作利益的空间。
在计量分析中,本文未对各FTA进行分类。出于简洁性考虑,本文计量模型中控制变量较少,忽略了影响中国贸易总额和FTA贸易效应的其它因素。由于样本期较短,并未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不能确定残差是否存在自相关,这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沈铭辉.中国参与双边FTA:历程与前瞻.国际经济合作,2010(4):4-9.
②海艳.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分析.现代商业,2011(17):180-182.
③刘晨阳.中国参与双边FTA的新进展与策略选择.国际经济合作,2010(9):34-37.
④孟夏.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经济分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1-92.
⑤杨勇,张彬.浅析多边化区域主义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11(11):75-80.
⑥华晓红,杨立强.中国内地与香港CEPA效益评价.国际贸易,2008(11):38-45.
⑦郎永峰,尹翔硕.中国—东盟FTA贸易效应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9(9):76-80.
⑧张皞.中巴FTA的签订与双边贸易展望.国际贸易,2009(9):15-18.
⑨内生性问题涉及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各种国际经济学教科书中已有详细论述,本文不做讨论。
⑩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2010年我国同主要国家(地区)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中所列国家(地区),不包括中国台湾地区。
(11)缅甸2010年价格指数缺失,使用2009年价格指数进行调整。
(12)分子自由度为9-1=8,分母自由度为243-9-1=233。
(13)根据模型设定的F检验,方程(2)同样使用混合模型形式。
标签:贸易转移效应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贸易创造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自由贸易区论文; 经济学论文;